从地方触摸历史:五四运动与江西

阅读: 评论:0

从地方触摸历史:五四运动与江西
作者:廖太燕
来源:《党史文苑》2019年第06
        按:100年前,爆发于民族危难之际的那场五四爱国运动,是无数先进青年知识分子和广大人民众高举彻底反帝反封建伟大爱国旗帜,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也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在这场运动中,江西和江西籍知识分子有哪些作为和贡献呢?特刊发此文,以回顾和展现那段波澜壮阔历史运动中的江西气派,以飨读者。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开天辟地背单词        纵观数千年中国史,有两个时代尤其值得缅念。一是春秋战国,它为轴心时代的思想界贡献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文化巨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是近现代,它为中国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在社会形态上,这两个时代均生机勃勃,充满了各种机遇和想象空间,而五四运动是后一个大时代的转折点,它启动了中国现代化的阀门,让中国社会和文化华丽变身。茅盾认为,五四运动总共持续了五六年时间,约从1915年秋至1921年夏,本文的论述范围大致遵循此例。五
四运动包括两条线: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起自晚清,成于陈独秀借《青年杂志》传播现代思想,胡适等关于文学革命的呼吁,以及鲁迅等的新文学创作;二是191954日那场游行,以及由此引发的系列社会运动和改革。在叙述中,这两条线始终是交融的、内嵌的,因为它们共同烘托了行进中的20世纪社会和文化。下面,循着融合五四运动在江西江西的五四运动的思路,来探讨五四运动中的江西话题耦合性”
        赣籍学人五四前后的行迹与言说
        清代后期以来频生的屈辱噬咬着中国人的心灵,一方面造成了对过熟传统文化的反思,先觉者试图为其注入新质素,借助新语言和新形式塑造现代国格和人格庞任平;另一方面堆叠了对立、反抗情绪,巴黎和会血淋淋的现实点燃了青年学子的热情,导致民族耻辱感在191954日无法阻挡地释放出来。在这场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国家、民族运道,造成转型意义的运动中活跃着一批赣籍学人的身影,他们或是引领者,或是参与者,或是旁观者,甚至充当了反对者,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的纷繁变化,其中的代表有江西九江许德珩,永新段锡朋,萍乡张国焘,安福罗隆基、王造时,余江邹韬奋,樟树杨杏佛以及修水陈寅恪等。
训狼记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21:1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41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运动   民族   中国   社会   文化   江西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