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阅读: 评论:0

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走进《大红鹰世纪大讲堂》,这里是思想的盛宴,这里是学术的殿堂。
我记得从我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当我告诉别人我的名字,大家就一定会问,你父母是知识分子吧?其实那个时候对于知识分子我还并不太清楚它是什么意思,但是因为听得多了,这四个字也就渐渐地印在了我的脑海当中。的确,像大家所猜测的那样,我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里,父母都是大学老师,这么多年了,我知道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对于理想和信念曾经有过非常热烈的追求,但是残酷的现实和变化无常的政治斗争却让这一切都褪掉了颜。尽管现实生活当中的巨大落差让他们有一些迷茫,有一些无奈,但是惟一不曾改变的是他们始终都在认真地教书,始终都在辛勤地工作。我一直都觉得我父母其实就是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最真实的写照,所以我也一直都非常地好奇,在一个研究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眼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是怎么样的一人?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就把这样一位研究知识分子的人请到了我们节目的现场。
欢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欢迎您许教授。
许纪霖:谢谢。
主持人: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业硕士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国家重点文科研究基地华东师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思想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历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史学会理事,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主要著作有《智者的尊严》(五1992)、《中国现代化史》(主编)(1995)、《另一种启蒙》(1999)、《中国知识分子十论》(2004)等著作。
在了解过您的简历之后大家就会知道,您是1977“”之后第一批进入大学的。
许纪霖:是。
主持人:老三届的学生是吧?
许纪霖:那个时候是叫新三级。老三届是指“”当中高中、初中毕业生,那个时候当的那一代人。“”当中我是红小兵,我们是 “”结束恢复高考以后第一届考入大学的,然后从197719781979,后来被称之为叫做“新三级”,是“”以后最早的一代
大学生。
主持人:在大学里面学的是什么专业?
许纪霖: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思想史专业。最早是研究民主党派,后来我发现这些民主党派都是知识分子。有一点我和你相同:我父亲是知识分子,他是1943年考进西南联大的,然后是清华大学毕业,他也是知识分子,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继承了他的血脉,就这点而言,我一直对知识分子蛮有兴趣,而且自己毕业留校以后也成为了知识分子。我不知道这是幸还是不幸。
主持人:所以受到家庭的影响,同时也因为学的这个专业,自然而然地开始研究、关注知识分子这样一个话题。那您研究过这么多的知识分子,我不知道有哪几位是您非常欣赏的,或者是说留给您非常深刻印象的?
许纪霖:我想如果不能提太多名字的话,我提两个,一个是鲁迅,第二个是胡适。
主持人:为什么是这两位呢?
许纪霖:我想他们代表了那一代。我主要是研究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在我看来,整个二十世纪中这两个人最有代表性:一个是作为一个反叛的形象,而胡适是作为自由主义的形象。这两个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是最辉煌、最光辉的。
主持人:好,我想我们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主题演讲,有请许教授。
 
许纪霖:好。大家好!谢谢凤凰台,谢谢主持人。这几年来我一直是《世纪大讲堂》的学生,但是今天终于成为《世纪大讲堂》的老师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份荣幸。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题目叫做“二十世纪中国六代知识分子”。按照中国过去的八股文的做法,首先要破题,我先破第一个“二十世纪”。
说到知识分子的历史当然很长,如果从中国说起的话,孔夫子,我们的老师的老祖宗就可以算知识分子。但是为什么我今天要谈的是二十世纪,而不是别的时期呢?因为在整个漫长的中国历史里边,有几个时代可以被称之为是大时代。什么叫大时代呢?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这个时代里面并不一定只可以由此得生,也可以由此得死,不是死就是生,这才
是大时代。”你们想一下,生死之交,中国历史上有哪几段是称得上大时代的?如果我们掰手指头来算的话,也许先秦算一个,春秋战国也是吧,接下来魏晋,再接下来明末清初,清军入关出了顾炎武、黄宗羲,再接下来我想就是二十世纪。二十世纪刚刚过去,事实上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分代的,这个代怎么分呢?有各种分法,鲁迅先生当年在世的时候曾经有个梦想,他想写一部小说,而且是长篇小说,要写的是当时的中国四代知识分子的故事,后来壮志未酬。到了七十年代末,李泽厚先生也曾经试图写六代知识分子的故事,我不知道他是否今天还有这个梦想?今天我恰恰做了一个他们前辈还没有做或者来不及做的工作,就是想和大家谈一下“二十世纪中国的六代知识分子”。
那么哪六代呢?我们都知道整个二十世纪实际上是分为前半段和后半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作为一个轴线。所以我们不妨说二十世纪的知识分子也分为前三代和后三代。而前三代也好,后三代也好,他们都有个关键,我称之为“历史的轴心”。1949年以前,在我看来这个轴心就是“五四”运动。而后三代,就是1949年以后的,这个轴心在我看来应该是“”。分别以“五四”和“”为轴心,我们可以说前三代是:“前五四”一代——我们称之为晚清知识分子,然后是“五四”一代,然后是“后五四”一代。1949年以后呢,我们也可以看作:“前”一代——就是1949年到1966年那十七年这一代,然后是“”一代,
最后是“后”一代。
那么,我接下来就想把这六代知识分子给大家做一个非常简略的勾勒。首先我们来看,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就是晚清这一代。晚清这一代我想大家都能知道好几个名字,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蔡元培、王国维等等。他们这些人啊,我自己做过一个研究,他们在年龄上通常是出生在1865年到1880年之间。这一代有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那个时候科举制度还没有废除,他们都有传统的功名,很多人不是举人就是进士,甚至还是翰林,国学非常好。同时,为了变法图强的需要,他们开始吸收西学。但是他那些西学不是一手货,是二手货,是通过日本那里转过来的,因为他们很多人都到日本去留过学,或者逃亡到日本,所以他们对西学的了解是二手的。这是中国二十世纪最早的一代知识分子,我们可以说这是过渡的一代,因为你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的一代知识分子,也可以说他是中国最后一代士大夫。是非常过渡,是属于一个转型时期的这么一批人,这是第一代。
第二代是“五四”知识分子。“五四”知识分子可以说是1915万泉河年《新青年杂志》创办以后崛起的新一代知识分子,这些人我想大家都非常熟悉,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梁漱溟、
周作人、陈寅恪,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是“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这一代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出生在1880年到1895年之间,从最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他们应该算是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代知识分子。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知道1905年以后——1905瓦房店社区年到今年刚好是一百年——科举制度废除了,这是一个大事情,特别对知识分子来说,士大夫过去的那条入仕道路被封闭了,向知识分子、读书人敞开了很多空间,做生意、经商可以,从军、到学校教书、办报纸、出版社、自由撰稿人都可以,这是一个变化。第二个变化,他们的知识,“五四”这代知识分子的知识,很多人,比如说胡适最典型,不是留学日本,而是留学欧美。他们直接受到了欧风美雨的熏陶,他们的西学知识是直接的。但这代人早年还是读过《四书》、《五经》,甚至是洋学堂出身沙棘真假怎样鉴别——这个洋学堂就是不中不西的。因此,他们这代人国学基础也非常好,通常都是些通人,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国学也非常好。这是“五四”知识分子。
第三代,我称之为“后五四”知识分子。这个“后五四”不是我发明,是台湾的殷海光先生提出的。殷先生自己说他是“后五四”一代人,以表示他和胡适先生的区别。这代人跨度比较长一点,在我看来分为两批,前一批人出生在18951910年间,当中很多人经历过“五四”,但是和上一代“五四”知识分子不一样,“五四”知识分子在“五四”运动中都是老师,但是“后五
亿万未婚夫四”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都是“五四”运动中的学生,比如说傅斯年、顾颉刚、罗隆基、闻一多他们都是作为学生参加“五四”的。这一代大部份人都有个非常完整的在欧美的留学经历,或者直接在中国的大学里面受到很好的现代知识教育,所以,他们和“五四”这代知识分子的区别在于:如果说像胡适这一代“五四”知识分子在知识结构上是一些通人的话,“后五四”这代知识分子通常为某一个专家,哲学家冯友兰、金岳霖,历史学家傅斯年、顾颉刚,社会学家费孝通、潘光旦,文学家朱自清、闻一多,等等,都有一个具体的自己的专业领域。你们可以看到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胡适、鲁迅这代人主要不是以自己的专业成就而是靠自己的社会影响暴得大名,一夜暴得大名,但是“后五四”这一代人就不一样了,知识开始分化了,他们首先是在自己专业领域里面建立了权威地位,然后才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看到这两代人是有区别的。
“后五四”一代知识分子中还有晚一些出生的一批人,那批人通常出生在19101930年间,比如说上海的王元化老先生。那么这一代为什么还是把他算作“后五四”一代呢?因为他们求学的年代是在1949我要的坚强年以前,他们也受到了很好的现代知识的教育,受到了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但这批人没有像上一批人那么幸运,等到他们刚刚要崭露头角的时候,历史就翻开了新的一页,1949年以后就是各种政治运动,就一下子耽误了他们很多的学术研究。那么
熬啊熬啊,一直熬到七十年代末以后,这些老先生才开始崭露头角,成为八十年代以后中国知识界的领袖人物、各个学科的权威。这是前三代。
接下去,1949年以后就是后三代的故事。后三代中首先这一代,就是现在被称为十七年这一代知识分子。十七年,就是19491966这十七年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我们姑妄称之为十七年这一代。这一代知识分子从一开始受的教育就比较多地受到那个时候各种各样的政治运动的影响,强调要和过去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资产阶级的知识体制划清界线,所以他们在知识传统上,在我看来也许可以称之为“无根的一代”。他们当时要做的就是力图在马克思主义框架里面做些研究,建立一套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规范。但是他们一生当中的相当时间和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搅在一起,所以一直到七十年代末以后才有可能进行学术研究,所以,这代人中有些人比较僵化——因为这个知识的底在那里。也有些人可以冲出来,到八十年代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旗手,比如说李泽厚先生,或者王蒙先生。王蒙先生当时写过一篇小说叫做《布礼》,就是他作为布尔什维克这一代人的敬礼,红旗下长大,红旗下的蛋。他们这些人后来到八十年代都有很多反思。这是十七年一代。
接下来一代就是“”。“”这一代知识分子现在我们有很多说法,也可以说他们是老三
届。所谓老三届,就是文化大革命开始的时候,196619671968届的高中和初中的学生。后来,1969年以后,大手一挥,这些人大部份都下乡去了,然后到了1978年恢复高考,当中的一些佼佼者考进了大学——这几届大学生后来有一个说法叫做“新三级”,因为“”以后197719781979三级大学生大部份是老三届。那么这一代,就是当时是“”中的,那么这一代知识分子啊,你们可以看到,他们真正的知识上的爆发期是到“”结束进了大学以后,他们非常注重的就是所谓向西方学习,所以他们就像“五四”这代知识分子一样非常注重思想的启蒙,吸收西方的一些知识和文化,所以这代人的知识是非常开放的,但同时也非常庞杂,他们非常像“五四”这代人,他们很多人可能是通人,但是未必在专业领域特别精。我们可以借用一句话叫做“但开风气不为师”,就是说八十年代以后启蒙的风气是由这代知识分子开启的,但是他们未必在专业领域里面有最高的成就。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21:10: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41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知识分子   中国   研究   知识   时候   专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