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吴晗误把迷信当忠诚的悲剧命运
作者:谢文璇
来源:《卷宗》2015年第09期
摘 要:吴晗(1909-1969)是著名的明史专家。建国后,以学者的身份从政,历任北京市副市长、民盟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吴晗是个悲剧性人物。他的忠诚,使他陷入是非不分;他的身先士卒,积极投入反右派斗争,误伤了一些朋友和同事。忠诚的人犯了忠诚的错误。他响应号召,七易其稿写《海瑞罢官》,终至获“罪”,惨遭凌辱,家破人亡。学术文人陷入政坛误区,吴晗注定悲剧。 1949年11理性主义
联想i750月,时任清华大学军管会副代表、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的吴晗应邀到苏联参加“十月革命”32周年纪念活动。途中当他听到自己当选为北京市副市长的消息时,立即给周恩来发了一个电报,要求不当此职,想继续从事史学研究和教育工作。这不是吴晗在表示谦虚推辞,而是他的真实想法。吴晗“他并不懂政治”。回国后,在周恩来的劝慰下,吴晗成为了主管文教的北京市副市长。此后,吴晗便以学者身份从政,摇摆于科学史学与革命史学思 潮二者之间。身处于现实政治之中的他为了符合当时社会政治形势的需要,高举政治史学的大旗,追随执政领袖们的言论,在追求史学经世致用价值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1 书生从政却不懂政治
新宽联吴晗说到底是一位读书人,他一心向学,长期不问政治。即使当了官,思维仍旧是读书人的思维。可他哪知道,政治家和学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标准是不一样的。政治家的标准是现实的得失和影响,而学者的标准主要是史料的准确性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原本只是学者的吴晗,被推到政治中心,便陷入了一个文人不该进去的误区,吴晗的悲剧终是避无可避,这就是读书人的宿命。
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对于政治斗争的严酷性也不是毫无所知。这只要看看他在《朱元璋传》里对朱元璋有计划整肃文人的一场政治游戏的描述,就可知道他的眼光不俗。但文人往往在评论政治时头头是道,一旦陷入政治现实活动,难免要变得昏头昏脑、不知所措。吴晗便是如此。1959年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错误地开展了对彭德怀的批判。9月,吴晗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论海瑞》一文就体现了的这个意图。《论海瑞》完稿于6月到7月即庐山会议前,会后胡乔木把在庐山会议提到的“精
神”同他说了。吴晗对于这种形式的变化,并非毫无所感,为了使文章符合的最新指示精神,便在文章的结尾有意识地补上一段批判假海瑞即“右倾机会主义者”贵州财经学院学报>吴迪网球的话,以此表明他提倡的是“左派海瑞”,与庐山会议上出现的彭德怀完全不同。但是,吴晗毕竟是书生从政,他不了解政治斗争中的机变,还抱着领导人原来所说的那几句话不放。他不知道领导人在反“左”时所说的话,到反“右大众传媒的影响”时是并不适用的。这种画蛇添足的举动,无疑使吴晗为成为文化大革命不可或缺的批判对象,为他的悲惨命运种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