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发光半角的圆形LED阵列辐照特性

阅读: 评论:0

不同发光半角的圆形LED阵列辐照特性
张玉宝;董礼;张国英
【摘 要】为了探究不同发光半角对圆形LED阵列辐照特性的影响,利用单颗LED芯片的照度公式推导出圆形阵列的照度公式、光斑半径和发散角公式.使用Tracepro软件对不同发光半角的圆形LED阵列仿真并利用MATLAB进行函数数值拟合.结果表明:在有效光斑区域下,随着单颗LED发光半角的增大,圆形阵列的中心照度值逐渐降低,降低的速率近似线性增长;光斑半径和发散角逐渐增大,变化率先增大后减小.辐照均匀度随着单颗LED发光半角的增大而增大,而后保持稳定,单颗LED发光半角为60°时,圆形阵列辐照均匀度最好,且相同发光半角时接收面面积越小辐照均匀度越高.这些结论对实现圆形LED阵列照明设计提供了定量的参考和理论依据.
【期刊名称】《发光学报》
【年(卷),期】2019(040)003
【总页数】8页(P349-356)
【关键词】发光半角;圆形阵列;有效光斑半径;发散角;辐照均匀度
【作 者】张玉宝;董礼;张国英
【作者单位】内蒙古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内蒙古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鄂尔多斯市莱福士光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N256;O432.2
1 引  言
发光二极管(Light mitting,LED)作为第四代照明光源具有节能、环保、体积小、抗震性好、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照明领域,如显示器中的背光源、路灯以及室内照明等[1-4],在理论上对LED这种新型光源照明特性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3c技术由于受制造技术和工艺水平限制,单颗LED的功率极为有限,限制了其在多数照明领域的应用[5]。LED阵列已经广泛地应用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最常用的阵列为圆形LED阵列,其具有中心辐照度值高且辐照均匀性好的特点。在实际的圆形LED阵列的照度特性研究及
其应用中,以前学者们主要研究的是LED圆形阵列和方形阵列照度均匀性与结构参数的关系。王加文[6]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对LED圆形阵列、矩形阵列进行优化,圆形阵列的最佳半径与LED颗数无关,矩形阵列相邻LED之间的最佳距离与阵列面和目标面之间的距离呈线性关系;赵芝璞[7]推导了LED圆形阵列和方形阵列照度分布函数,采用粒子(PSO)算法来优化平面随机分布的LED阵列结构,使其在目标光照平面上光照分布均匀;阙笑语[8]利用模拟退火的算法,使LED阵列照明曲面目标面(圆柱形曲面、抛物形曲面和正弦型曲面)产生均匀的照度分布。
目前影响圆形LED阵列辐照特性的因素还存在两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一是对光斑半径的大小没有做准确的定义,导致得出的圆形LED阵列辐照特性的结果不是特别可靠;二是没有考虑到单颗LED发光半角对辐照特性的影响,其中的辐照特性包括中心照度、光斑半径、发散角和辐照均匀性等参数。市面上常见的LED不全是标准的朗伯光源,而是近朗伯光源分布,所以对不同发光半角的LED研究很有价值,本文将对以上两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究。
2 理论与模型的建立
理想情况下,单颗LED光源是近似朗伯光源,即LED的光强分布是观察角的余弦函数[9]。实际上由于封装和芯片形状的原因,其照度分布为观察角余弦多次方的函数,照度的实际分布为:
E(r,θ)=E0(r)cosmθ,
(1)
其中θ是发光角度,E0是轴向与LED距离为r处的照度值。m值取决于芯片相对于LED封装透镜曲面中心的距离。如果芯片位置与曲面中心对应一致,则m≈1,光源近似为一个完美的朗伯光源。m的取值可以通过发光半角θ1/2(发光强度值为轴向强度值一半时发光方向与光轴之间的夹角)来确定[10]:
(2)
当发光半角不同时,对应的m值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发光半角对应的m值
Tab.1 Corresponding m values for different luminous half angles
θ12/(°) m7.580.71520304.8245260175 0.52
图1 相对矩形光强分布图Fig.1 Rectangular relative intensity distribution
图1是发光角度为60°、90°、120°对应的矩形光强分布。
而实际中常采用极坐标的配光曲线的形式,图2依次为利用Tracepro模拟的7.5°~75°的近朗伯型的LED配光曲线。
当LED照射到与其光轴方向垂直的平面时,在该平面上光照度分布与LED空间光强分布由公式(3)确定,是非理想朗伯体光源[11-13]:
(3)
平谷三中将公式(3)用直角坐标系表示,则xy平面内的LED光源照射到目标平面上任意一点P(x,y,z)的辐照度可表示为:
图2 7.5°~75°极坐标下的配光曲线Fig.2 Light distribution curve in 7.5°-75° polar coordinates
(4)
其中,(x0,y0)为LED分布在xy平面上的坐标,z为发光面距离接收面的距离,对于圆形LED阵列,排布方式如图3所示。假设圆形阵列上有N颗LED(N≥3),由于LED是非相干光源[14],目标面上的照度为单个LED照度的线性叠加,即P点的照度是圆形阵列上多颗LED共同照射叠加的结果,由公式(4)得到P(x,y,z)点的照度为:
E(x,y,z)=
(5)
依据国际照明学会(IES)规定,截取法向光强10%作为被照面有效光斑区域,所形成的夹角为发散角。故本文选取0.1E0作为被照面光斑边界,即
E≥0.1E0,
(6)
通过公式(6)可得光斑半径R,rN为圆形阵列最大圆周半径,圆形LED阵列的发散角α可表示为:
(7)
图3  LED圆形阵列模型Fig.3 LED circular array model
3 圆形阵列发光特性与单颗LED发光半角的关系
初始条件的设定:本文中采用圆形阵列的LED个数为12个,均匀分布在rN=0.15 m的圆周上,接收面设定为半径为1.784 m、面积为10 m2的圆盘。LED发光面距离接收面距离z=1 m,LED光源定义为面光源,单颗LED的半径为0.015 m,厚度为0.01 m,光源的发光半径也为0.015 m,光通量定义为0.1 lm,具体的发光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LED阵列发光模型Fig.4 LED array luminescence model
在目标距离z=1 m的情况下,利用光学仿真软件Tracepro修改单颗LED的发光半角为7.5°、
15°、30°、45°、60°、75°,得出对应情况下的光斑半径R、发散角α及中心照度E0如表2所示。
表2 圆形阵列中心照度E0、光斑半径R及发散角α
Tab.2 Central illuminance E0, spot radius R and divergence angle α of circular array
θ12 /(°)E0/lxR/mα/(°)7.5277.830.557 544.34°15229.980.613 349.72°30119.050.836 368.92°4562.151.170 891.18°6041.451.561 0109.35°7533.331.588 9110.40°
为了弥补数值计算方法的不足,采用函数方法进行拟合。根据表2中的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项式拟合。得到最优的拟合变量,最后得出圆形阵列中心照度随着发光半角的变化如图5所示。函数表达式为:
(8)
圆形阵列的光斑半径R随的变化曲线如图6所示,函数表达式为:
-0.02182θ+0.6871,
directx 3d(9)两廊一圈
圆形阵列发散角α随的变化曲线如图7所示,函数表达式为:
0.484θ+46.31,
(10)
为了能更清楚地看出中心照度、光斑半径、发散角α随的变化趋势,分别对其求变化率,如图8所示。
从图5~8可以看出,随着单颗LED的发光半角的增大,圆形阵列中心的照度值逐渐降低,且降低的速率近似线性增长。这是由于在实际照明和利用Tracepro模拟时,接收面的面积不能定义成无限大,应该选取适当的大小,这样才能符合实际照明的需求,发光半角的增大会导致圆形阵列聚光性能的降低,且随着发光半角的增大LED阵列在发光过程中的反射、再吸收、大量转化为热量的情况也逐渐增加,使得LED阵列中心照度值降低的速度增快。光斑半径和发散角的函数图像变化趋势很相似,随着发光半角的增大,光斑半径和发散角都逐渐增大,变化率先增大后减小,且都在发光半角为40°左右增幅最大。反观中心照
度图像可以看出,在40°左右降低的速率较快,说明当发光半角为40°左右时,圆形阵列的光斑半径和发散角很理想,但是中心照度值偏低,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的值来实现控制圆形阵列的中心照度、光斑半径和发散角。同时这也为实际照明中对中心照度、光斑半径和发散角的取舍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图5 中心照度E0随发光半角的变化曲线
accomplish研究Fig.5 Change curve of center illuminance E0 with luminescent half angle
图6 光斑半径R随的变化曲线Fig.6 Variation curve of the radius R of the spot of light
图7 发散角α随的变化曲线Fig.7 Curve of divergence angle α
图8 圆形阵列曲线变化率Fig.8 Change rate of circular array curve网贷风控系统
4 圆形阵列辐照均匀性的研究
实际照明中不仅仅对LED的中心照度、光斑半径和发散角有要求,对辐照均匀性也有要求。以往对辐照均匀性的研究常利用五点法[15],但采用五点法测量照度的均匀度存在许
多缺陷,例如取样点太少、没有定义有效光斑半径等。而本文对有效光斑半径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在有效光斑半径下去研究辐照均匀性更加合理可行,定义辐照均匀度u为[6]:
(11)
其中为有效光斑半径下的照度均值,光斑半径在[-R,R]范围内,利用MATLAB软件对其求积分,得到接收面面积为10 m2时不同发光半角对应的辐照均匀性u如表3所示。
表3 10 m2时不同发光半角对应的辐照均匀性
Tab.3 Irradiance uniformity under different illuminant half angles under 10 m2
θ12/(°)u7.50.393 4150.397 8300.427 2450.437 5600.352 6750.345 5
从表3中可以看出,随着单颗LED发光半角的增大,辐照均匀性u先增大后减小,在45°时取得最大值,但是辐照均匀性还是不理想,可能是由于接收面的面积太大导致的。为了进一步探究发光半角与接收面的关系,依次修改接收面的大小为8,6,4,2,1 m2,发光半角与辐照均匀性的关系如表4所示。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19:01: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38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圆形   照度   发光   光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