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东葵
(合肥市国土局土地复垦整理中心,安徽合肥 230001)
摘 要:以合肥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背景,阐述了土地整治项目的基本做法:整合政策和资金,统筹实施土地整理大项目,以项目为平台大规模推动土地流转,建设新农村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统一标准严格管理。同时介绍了合肥市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显著成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土地整理;城乡统筹;做法与成效
中图分类号 F30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09)17-01-02易服癖
合肥市以土地整理为抓手,整合各部门支农资金,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背景
合肥市大建设的快速发展,要求提供大量的土地资源来保障。近几年,合肥市每年建设需占用173313h m2土地,城市人均综合用地只有约100m2,城市建设用地稀缺紧张,而每年国家建设用地指标只能满足不到50%的用地需求,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非常突出,任务异常艰巨。
合肥市有57个乡镇、1097个行政村,2万多个自然村庄,农业人口231万人,农村宅基地总面积614万h m2,人均277m2,村庄零星散乱,占地面积大,利用不合理,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醋酸铝
与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相比,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的惯性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005-2008年,合肥市城乡收入差由6477元扩大为10223元,净增3746元,收入比维持在219∶1的较高比例上,如果算上城市居民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隐形收入,实际差距更大。与城市快速发展相比,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依旧差。一是农业资源严重不足,现代化水平低。合肥市现有耕地面积46183万h m2,人均不足800m2,且近90%的乡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农业基础设施差,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易旱易涝,农田细碎零散,田块面积小,大面积机耕地少,现代化程度低。二是农民居住条件差,农民饮用水、室外道路、卫生厕所、生活能源与城镇居民相比,差距很大。三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农村社会保障刚刚起步;农村基础设施如道路、水、电网、广播电视等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虽然中央和各级各部门增加了支农投入,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但总体看,效果
不明显。不少地方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农业基础地位仍然薄弱,农民增收仍然缓慢,城乡差距仍在进一步扩大。
为了统筹城乡,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破解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的突出矛盾,2007年,合肥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决定利用现有的“增减挂”、“置换”和“土地整理”政策,以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整合各级各类支农政策、项目和资金,城乡统筹、集中投入,进行田、水、路、林、村、房的综合整治。扩大土地整理规模,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破解“双保”难题。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引入社会资本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此举与之后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相契合,在国土部批复合肥市作为集约节约用地试点市后,此项工作作为集约节约用地五大建设模式之一,强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有效地扩大了对农村的投入,拉动了农村消费需求,适应了今年中央为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2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做法
2008年以来,合肥市在肥东白龙镇、长丰造甲乡及肥西官亭镇和严店乡,开展了4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试点,以大项目为载体,统筹推进土地整理、宅基地复垦、农业产业发展及新村建设,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创新之路。
211 整合政策和资金,统筹实施土地整理大项目 合肥市过去土地整理项目规模小、数量多、布局散,每年投入不少,但效益不明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合肥市创新思路,统筹土地整理规划和布局,力促土地整理项目上规模、上水平,实现由零散布局向集中布局转变,由中小项目向区域重大工程转变。目前,以整村推进形式组织实施的4个试点项目,建设规模都在667h m2以上,总面积近4400 h m2,涉及101个村民组、209个自然村、5062户、1171万农民。为了确保试点项目顺利实施,合肥市以土地整理为龙
作者简介:卢东葵(1970-),男,安徽合肥人,工程师,从事土地复垦整理工作。 收稿日期:2009-08-13
电视剧不如跳舞头,整合市、县两级30余项支农项目和资金,打好“组合拳”,集中力量办大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区坚持规划先行,高标准、高质量制定规划,确保项目规划符合民意、科学可行。
212 以项目区为平台,大规模推动土地流转 与以往相比,合肥市试点项目突出了土地整理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结合,坚持“整地兴农”。过去,经过整理的农田多重新分配到户,由各家分散经营。现在,根据农民意愿,将整理后的土地分成两大块,在集中居住区周围,保留一部分自耕地,其余大部分土地以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名义,采取租赁、入股等形式统一对外招商,大规模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项目区内的农业生产,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改变了小规模、分散化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土地变“资本”、农民变“工人”。
213 建设农村新社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 据测算,合肥市农村宅基地面积约614万h m2,人均26617m2,户均900m2,如果按照人均综合占地100m2计算,全市可退宅还耕4万多h m2,为城镇建设腾出可观的用地指标。目前农村建房处在高峰期,乱搭乱建的问题比较突出。为此,合肥市把农村宅基地整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作为试点项目的重要内容,切实改变农村居民点占地面积大、布局散乱、“脏乱差”的状况。对分散的自然村落进行改造、撤并,集中兴建农民新居,当地农民可按照一定标准,以旧宅基地置换聚居点住房。同时,还对集中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统一配建,打造风格鲜明、整齐美观、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4个试点项目,将建成农民新居924幢,敬老院、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2123万m2。214 统一标准、严格管理,实现管理创新 村土地综合整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在项目实施上,做到“五个统一”:(1)统一规划设计。按照城乡一体发展、新村建设与产业统筹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做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规划,包含新村建设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项目建设。(2)统一提供宅基地和新建住房。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将分散的自然村落进行改造、撤并,拆旧建新,整村推进,选择交通较为便利的地方集中建设新村。新建住房由农户签订委托代建书,实行统一建设。(3)统一推进土地及宅基地整理复垦。旧村拆迁后,旧村宅基地统一整理成耕地。
(4)统一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区统一配建雨污水、供水管网以及电力、电话、广播电视、道路、
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学校、医疗卫生、敬老院、村级综合服务和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5)统一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根据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引进产业化公司,实行“企业+基地+农户”的形式,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按照“有偿、依法”的原则,大规模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提升产业,增加公司和农户收入。
3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成效
合肥市4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启动点和载体。
311 探索了耕地保护的有效途径 通过项目实施,一方面实现了耕地量的增长,4个试点项目可新增耕地53715 h m2,新增耕地率达12%;另一方面,提高了耕地的生产能力,经过综合治理,项目区内基本实现了“田成方、路通畅、林成网、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生产能力普遍提高了10%~20%,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了条件。
312 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通过对项目区土地的统一流转和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如肥西县官亭镇项目区,已与森淼集团、亚泰药业集团和铭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3家龙头企业签订了租地协议,分别建设200h m2标准化养殖小区、200h m2中草药基地和333 h m2大葱示范园,目前该项目区中,农业观光区、高效园艺区、优质粮油种植示范区、水产养殖区、良种繁育区、
经果林区等六大农业功能板块正在加快形成,有的已具雏形。313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试点项目的实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改善了村容村貌,同时也促进了农民生活方式转变,一部分农民开始脱离土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我们在肥东县白龙镇长王项目区走访时了解到,该项目区共建新房930户,目前已入住500户,村民们普遍反映,现在生活环境比以前好多了,出门就是水泥路,下雨天出行也方便了;一些不愿种地的农民,可以拿着土地租金,放心外出打工,日子过得更红火了。314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通过项目实施,拓宽了就业增收渠道,农民增收更加持续长效。基层算了一笔增收帐,一是新增耕地收益:按合肥一油一稻的种植方式,每新增1h m2耕地农民收入可增加7500~12000元;二是降本节支收益,由于生产条件改善,1h m2可降低生产成本450元左右;三是流转增值收益,以前田块分散,7500元/h m2也难以流转出去,现在土地租金高的1h m2可达9000多元,有的还可参加分红;四是土地务工收益,项目区内农民可优先在承接流转土地的农业企业务工,获得较高的工资性收入。合肥市打算3年内实现项目区内农民收入翻番。315 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 目前,4个试点项目,通过宅基地整理减少了34916h m2农村建设用地,农田整理新增了20018h m2耕地,可用于置换、“增减挂”和占补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合肥市政建设的用地压力,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拓展了空间。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项目实施,打通了统筹城乡建设用地通道,探索出一条破解城镇建设用地制约的有效途径。
316 展现了新村新貌,拉动了农村消费 项目实施后,通过新建农民住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下转20页)
30%~70%为感,≥70%为高感。2 结果与分析
211 抗性目标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利用抗性基因Xa23的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和CP02662,对基因供体亲本I RBB23与受体亲本金23B 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如图1
所示。在连锁标记的扩增图谱中,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之间,均能呈现良好的多态性,并利用该连锁标记对金23B ×I RBB23在BC2F1回交体中,均有明显的分离,只出现
1种带型,即抗感杂合带型,无带型和杂合带型分离比符
合1∶1,说明利用该标记能够鉴别植株的基因型,可以用于Xa23
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图1 抗性基因连锁标记CP02662在BC2F1体中共显性分离表1 亲本、对照及抗病改良系对混合菌系的反应及背景恢复率材料
病斑长度抗性级别
背景恢复率(%)
I RBB23
0127±01151金23B
12112±11179J10176±012419419J20131±012519312J30171±013619813J40121±011519616J50142±011819813J60152±012219419J70189±013519115J80124±0111110010J90152±012710010J10
0173±01321
9115
212 背景分析 用覆盖水稻整个基因组的176个SS R 标
记对供体亲本I RBB23和受体亲本金3B 间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59个标记在供体和受体亲本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多态性频率达3315%。进一步利用获得的59对多态性SS R 引物对10个BC3F
3的带有CP02662供体亲本带型的抗病单株累加系进行遗传背景分析结果表明(表1),所有被分析的改良单株与轮回亲本的相似程度均达到90%以上,其中J8和J9号株系与轮回亲本在检测位点的相似度高达100%,说明在进行分子标记辅助抗性育种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可以大大提高回交育种的效率。
213 抗性鉴定 将这10个金23B 抗病改良单株和抗、感
对照亲本,用3个病原型代表菌系(C5、KS -6-6、浙173)
在孕穗期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感病对照亲本表现为高感;而携有抗病基因Xa23的10个金23B 抗性改良系和抗性供体亲本I RBB23一样,全部表现为1级抗性(表
1),说明利用Xa23抗性基因可以显著提高三系保持系金23B 的白叶枯病抗性。
3 结论与讨论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以其准确、快速,且不受基因型影响等优点,使得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水稻育种实践中,在水稻抗白叶枯病方面,已成功地选育出一批抗病优良品种。来自普通野生稻的抗白叶枯病新基因Xa23,它是迄今已知基因中抗谱最广、抗性导入效应很强的一个完全显性的全生育期抗性基因。本研究通过常规回交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来自
I RBB23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导入感病的杂交稻三系
不育保持系金23B 中,育成高抗白叶枯病的23B 改良系,对于改良金23A 配制的金优系列组合的白叶枯病抗性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利用背景恢复率的分析结合田间农艺性状的观测进行选择可以加速回交导入系亲本遗传背景恢复率的提高,在所有被分析的改良单株与轮回亲本的相似程度均达到
90%以上,其中J8、J9号株系与轮回亲本在检测位点的相
似度高达100%,说明在进行分子标记辅助抗性育种时,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可以大大提高回交育种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升,张启发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杂交水稻的白叶枯病抗性
[J ]1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2000,19(3):183-1891
[2]黄廷友,李仕贵,王玉平,等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蜀恢527对
白叶枯病的抗性1生物工程学报12004,(4):53-1571
[3]李进波,王春连,夏明元,等1分子标记辅助选择Xa23基因培育
杂交稻抗白叶枯病恢复系[J ]1作物学报12006,10:1423-14291
[4]罗彦长,王守海,李成荃,等1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抗稻白
叶枯病光敏核不育系[J ]1作物学报12003,3:402-4071
[5]潘海军,王春连,赵开军,等1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PCRucdos
分子标记定位及辅助选择[J ]1作物学报12003,29(4):501
-5071
[6]彭应财,李文宏,樊叶扬,等1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抗
白叶枯病杂交稻协优218[J ]1杂交水稻12003,5:5-71dx4
[7]章琦,赵炳宇,赵开军,等1普通野生稻抗水稻白叶枯病(Xan 2
pce
thomonas oryzae pv 1oryzae )新基因Xa -23(t )的鉴定和分子标记
定位[J ]1作物学报12000,26(5):536-5421
[8]周元飞,戚华雄,万丙良,等1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改良
9311白叶枯病抗性的研究1分子植物育种12003,1(3):343-3491
(责编:陈真)
(上接2页)施,改变了过去农民住房破旧、布局分散以及
生活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住宅布局既充分考虑村民生产生活习惯,又体现江淮民风民俗特,既经济、实用、安全,又美
观、节能、环保,圆了几代人的美居梦。同时又扩大了内需,拉动了消费,户均装修和购置家具家电等消费在2万元左右,可直接拉动当地农村内需约1亿元。
(责编:胡贤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