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0,16(22)99浅析中国传统园林植物的造景技艺 余 乐1 严 海2
(1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泰州225300;2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 海南三亚572000)
摘 要:中国传统园林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里的山山水水和花草树木,使园林显得生机勃勃、情趣幽逸。文中论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和技艺特点。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731(2010)22-099-002
1 中国传统园林植物景观配置风格和特点
毛发湿度计
由于造园受不同的审美观点、情趣及文化背景的影响,在具体处理和安排山、水、植物及建筑等要素上,会体现和追求不同的审美效果。这样就导致了园林风格与特的区别,也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景观配置风格和艺术特。中国传统园林因地域差异,造成它风格上的差异,也造成了园林植物景观风格和特的不同。皇家园林体现了皇家园林气派,古拙庄重的苍松翠柏等高大树木与彩浓重的建筑物相映衬,形成庄严雄浑的园林特;私家园林追求的则是朴素淡雅的城市山林野趣。
2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审美特点
2.1 季相美
在时间流程中显现出春、夏、秋、冬四时周而复始的运动,而一年四季除了显示气候冷热变化外,更鲜明地显示了山水花木的具体形象变化。
2.2 空间美
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形成的空间,从其层次、意境等许多方面看,均有突出特点。运用植物同其他造园要素创造出一个“人狭而得景广”的壶中天地,才能产生小中见大的景观效果。运用不同种类的植物材料,就会产生不同的冠形、
彩、叶形、高低等变化,从而引起观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产生不同的景观效果。观者稍一变换位置,便能看到不同的植物与相应的山池建筑组合的景观,这便是“步移景异”的效果。于是,空间感觉由此而得到扩大。景虽小而天地自宽,使园林有限空间范围引仲到宽广的多维空间中。
3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意匠”及运用
在中国园林文化里,许多拟人化的植物象征着人们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情怀、思想的情趣,抒发出激
情和友情的理念,不但含意深邃,而且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受文化影响极深的古典园林,其适宜的植物配置,涉及到文化和技术两方面内容。文化内容若是植物景观配置的“意”,那么技术内容便是“匠”。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具有传统文化与环境工艺相协调的意象效果。
3.1 “意” 和“匠”
植物景观配置的“意”是植物自身的文化内涵及造园主的审美观、宇宙观、人格观的互相融合,并使之反映天地自然与园主内心世界的一种景观。而植物景观配置的“匠”是“意”的贯彻和保证。“匠”是把配置的意图落实到园林,即把植物材料按配置意图种植在园中适宜地点,经养护使之成活、成景的措施。因此完美的植物景观设计必须具备科
收稿日期:2010-10-15下级学
(上接71页)氮肥的施用应结合气候和水稻的长相,如水稻长相较健壮,叶片挺直,长短适宜,光照充足,可适当多施;如水稻生长较旺,叶片过长,阴雨天气,可少施或不施。一般每667m2施尿素3kg、氯化钾6kg。
黑客社会工程学攻击2.4 加强水管,促根发蘖
在整个生长期间,除水分敏感期和用药施肥时采用间歇浅水灌溉外,一般以无水层或湿润灌溉为主,
使土壤处于富氧状态,促进根系生长,增强根系活力。通过根系生长调节,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提高结实率和充实度,降低田间水分的灌溉量和排放量,有效控制化肥、农药随水流排出污染环境。要坚持浅水插种活棵,薄露发根促蘖,到施分蘖肥时要求田面无水,结合施肥灌浅水,达到以水带肥的目的。当茎蘖数达到16万/667m2(约每丛12个茎蘖)开始多次轻搁田,最高苗控制在25万/667m2左右,营养生长过旺的适当重搁田。倒2叶期采用干湿交替灌溉,以协调根系对水、气的需求,直至成熟。
误判率2.5 病虫害综合防治
病虫防治应坚持“栽培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原则,通过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科学管水等措施,提高植株抗性,减少病虫的发生。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根据病虫测报,采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病害重点防治稻瘟病兼顾纹枯病。在农药的选择上,生物农药一般对目标害虫有较强的选择性,但速效性不太好,一般害虫可选用毒死蜱、杀虫双、扑虱灵等。病害防治可用春雷霉素、三环唑、井冈霉素等。(张宏民编、校)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10,16(22) 100
学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的高度统一。
3.2 “匠”与“意”的结合的注意点
首先是大小比例。“大园重在补白”,“小园重在点景”。其次是保留利用基地大树。中国园林讲究的是自然情趣,正所谓因地制宜,也就是中国传统的环境观。最后是注重“乡土”树木品种。总之,古典园林崇尚自然、获天然真趣的审美观及师法自然、表现生活的基本原则,体现在植物景观配置上,在今天仍然很有裨益。因此植物景观配置应十分重视第一性的即精神方面的内容,这样有利于达到“妙在小、精在景、贵在变、长在情”的园林艺术效果。
4 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手法
4.1 借景
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最常见的表现手法。“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中着重提出的艺术原则。从《园冶》中对借景手法的记述,可以看出是受风水思想的影响。皇家园林颐和园无论是前山还是东堤,或是泛舟昆明湖上,均能看见西山、玉泉山的景致,就是借景西山。无锡名园寄畅园就是近借锡山、惠山的景致,是园林借景手法的典型。借景作为“林园之最要者也”的艺术手法还演变出许多形式,主要有远借、近借、邻借、实借、虚借、镜借以及应时而借,无一不同风水理论有关联。
4.2 对景
山东辱母案例分析
对景一般是通过营建园林建筑来实现的。宋朱长文《吴郡图经记・南园》中有:“亭宇台榭,值景而造
”的论述,“值景”是面对风景,就是对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扬州瘦西湖畔蜀岗筑建平山堂,“坐堂中,望隔江诸山,如似都与山平列”,这正是对景的佳例。从风水理论的角度进行诠释,平山堂所对的镇江三山就是“朝山”。井邑之宅的庭院园林也能分清风水中案山、朝山的对景,如《阳宅会心集》中说:“一层街衢一层水,一层墙屋一层砂,门前街道是明堂,对面屋宇为案山。”中国的园林之所以能发展到极高的艺术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起了关键作用。4.3 点景
点景是造园者用较少的笔墨,略施小筑,可使园林注入灵气,顿时移情生辉,成为有机的空间图景。这种手法也是从风水理论中变化而来的。如网师圆看松读画轩的轩名,实是对园景的写实——轩南远山近水,轩亭、曲桥,树坛中园柏、罗汉松姿态如画,白成天趣,实在是一幅天然图画。如今树龄都已十分古老,自然更富气势。
4.4 补景
小龙女的秘密
补景也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组景手法之一,在平地或无山的地方造园所进行的人工堆山掇石、挖池引水等方法就是补景。它是从风水理论中的“补风水”、“培风脉”变化而来的。如山欠高以塔或亭增之,砂不秀育林美之,冈阜不圆正加土培之,水无聚疏导浚之,宅后植风水林,宅前凿畔池都属于补景一类。这种补景手法既增加了园林的生机,又丰富了景观的空间层次。
5 结语
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品味高雅。作为一门艺术,它承载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而在物质载体上,环境气氛给人以意境感受,造型风格给人以形象感知,象征涵义给人以联想认识。而本文着重讲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的精神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从主体出发,已不仅仅是反映形式空间,而是一种心理空间,强调对象的可观性,而不是可达性,体现了强烈的人本主义精神。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张 剑,张志国,隋艳晖,王 森.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一般性原则 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01):46-47.
[2]胡文芳,谭利华.植物园中的植物景观营建[A].中国园艺学会观赏 园艺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2007.
[3]曹菊枝.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景观配置的文化意蕴探讨[D].华中师 范大学,2001. (徐爱民编、校)
(上接83页)6个药剂处理与ck虽有差异,但均不显著,表明药剂处理并未影响水稻成穗与结实。
3 小结与讨论
(1)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处理对水稻田禾本科杂草千金子、马唐、稗草及阔叶类杂草和莎草科防效都很好,安全性很好,用药后3d有轻微药害,7d后恢复正常生长,而且有一定的增产作用。(2)韩秋好处理对水稻田禾本科杂草千金子、马唐、稗草有特效,对双穗雀稗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速效性也较好,试验处理后10d左右,千金子、马唐、稗草全部枯死,对水稻也较安全,试验处理后7d后,部分弱苗出现轻微药害症状,10d后又恢复正常,但对阔叶杂草和莎草几乎没有防效。(3)精恶唑禾草灵处理对水稻田中禾本科杂草防效很好,但是对阔叶杂草和莎草无防效,而且影响水稻的株高。(4)二氯喹啉酸+吡嘧磺隆处理对千金子无防效,对大龄稗草防效不好,大龄稗草虽然有中毒症状,但并未完全枯死,可产生新叶返青,对莎草的药效慢,用药7d 后,莎草才表现出中毒症状,见效慢。
稻田茎叶处理除草剂防除田间杂草是稻田杂草控制的一种有效措施,常常在前期化除不能实施或实施后效果不稳定之后进行,因而往往田间的主要杂草种类有所不同,因此,茎叶处理时应该因地制宜地选择除草剂或组合。对于精恶唑禾草灵,其含安全剂的品种是登记在小麦田防除禾本科杂草的,但近年来也有些地方用此药剂来防除水稻田千金子等,生产上有不少情况下出现了药害事故,主要表现为水稻叶片呈棕褐或铁锈,心叶伸出慢,严重的心叶发黄,植株枯死。本试验中此药剂虽用量少,但加入其专用展着剂,活性提高,水稻叶片在用药后出现褪绿、枯白症状,株高生长受到影响,由于用量低,因此最后对产量并未造成明显的影响,尽管如此,在生产中仍认为存在安全性问题,不适宜作机插秧稻田的茎叶处理剂。(张宏民编、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