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祥;霍莉钦;周连红;吴任钢;张元春;蒋小燕;谢中垚
【摘 要】目的 编制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并对其进行信效度检验, 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减压干预.方法 以文献研究、深入访谈和专家评定的方法形成初始问卷,对201名急救人员的测试结果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再对138名急救医务人员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同时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 经过筛选问卷最终为29个题项,探索性因子分析形成4因子的模型,可解释的总方差为64.225%;4个因子分别为心理压力、躯体疲劳、工作压力和发展压力4个方面;验证性因子分析验证了4个因子模型,其结果为χ2 /df=3.20、NFI=0.625、CFI=0.701、TLI=0.653、AIC=1288.418;总的Cronbach α为0.964,重测信度为0 901(P<0.01);总量表和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有较高的相关性(r=0.462,P<0.001).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的信、效度均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论 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期刊名称】《医学研究杂志》
【年(卷),期】2010(039)011
【总页数】4页(P80-83)
【关键词】急救人员;心理压力源;信度;效度
【作 者】宁玉祥;霍莉钦;周连红;吴任钢;张元春;蒋小燕;谢中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发电运行技术【作者单位】锚钉100191,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100191,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100191,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北京市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北京急救中心;100191,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心理学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巴士海峡R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职业工作者承受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工作压力,急救人员从事的是高风险、高强度体力劳动和高强度脑力劳动的职业,心理压力相对更高[1,2]。急诊急救人员被认为是职业应激的高危人[3~5]。急诊医学实践中存在高压力、高风险的应激环境,这种环境对急救工作人员造成较大的心理冲击,从而影响心身健康状况[6]。为了对急救人员
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提高急救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急救人员急救服务的质量,我们进行了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的初步编制工作。
独立空间
国内目前尚没有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的研究工具。国外对在进行急救人员心理压力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最常使用是职业应激指征(ocuupational stress indicator,OSI),该问卷由 Cooper等于 1988年编制,本问卷并非专门为急救医务人员编制[7]。针对急救人员的心理压力源问卷只检索到一个 stress in the ambulance service,由 Alma E.C.James等编制,问卷包含 42个条目,共 4个因子组织管理、未知情境、工作负担过重和人际关系,其中有例如:“接收错误的信息”等 11条在深入访谈的过程中从未发现,另有一些对我国急救人员影响较大的问题在这份问卷中却没有体现,因此认为国外的这份问卷不宜直接应用于我国人[8]。为了弥补当前的不足,我们编制了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可以用于了解急救人员的心理压力来源,便于心理学工作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也可为关注急救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部门提供心理压力源方面的信息。
对象与方法
1.对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北京急救中心的急救人员共 369人
进行 399人次(包括对30人进行重测)问卷调查,其中男性 187人,占 50.7%;女性182人,占 49.3%;年龄 20~60岁,75%已婚。问卷调查共分4次进行:第 1次为预测试,取样约 30人;第 2次为正式测试,取样共计 201人,第 3次取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取样 138人;第 4次取样进行重测,共计取样 30人。
2.研究工具:中文版的知觉压力量表(CPSS)[9,10]:由 14个反映压力紧张和失控感的问题构成,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每个条目有 5个备选答案。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的方法。开始编制问卷前采用定性研究的方式收集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的详细信息;编制问卷后采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分析数据。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一般描述统计工作,相关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使用AMOS18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4.问卷条目库的建立:问卷条目库的建立共经历了以下 3个过程:(1)查阅文献:根据测验的目的查阅相关的文献,快速地了解急救人员当前的状况。在阅读文献后对急救人员的基本情况有了粗略的了解。(2)定性研究,收集和获取信息。1)深入访谈。因为文献存在的“隧道视野”不能完全了解当前信息的情况,采取到急救中心进行深入访谈的方式收集压力源方面的
信息[11]。在得到有关部门领导许可的情况下,研究者跟随急救人员出车体验最真实的急救人员工作状态。深入访谈过程中和合计跟随 120急救人员出车 60余小时,深入访谈 6位医生,4位护士,急救中心管理人员 4人[11]。深入访谈的过程中采取笔记,现场观察的方式收集信息。深入访谈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相关资料。2)专家和急救医务工作相关人员讨论。参与本研究课题的两位教授和一位研究生及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北京急救中心领导对访谈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对所了解到的信息进行研究探讨。参与研究的教授具有多年急救中心心理健康研究工作经验。讨论过程依次做了以下量表方面的工作:①讨论构想了问卷的基本理论框架(心理、生理、社会 3因子模型);②编制问卷条目,对问卷使用的语言进行了仔细修改;③问卷格式上采取基本信息部分加主观评价两部分,主观评价部分采用 5级评分制,“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从问卷的编制开始到最后,邀请一般急救义务工作人员对问卷的语言和内容进行评价,以保证问卷的表面效度。(3)定量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筛选条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问卷因子模型。
结 果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1.项目分析:正式施测前对北京急救中心中心站医务人员进行初测。初测共发放问卷 30份,
回收有效问卷 30份。依据所回收问卷的统计数据对问卷的条目进行进一步的删改。编制本问卷的目的主要是有效地了解急救人员的心理压力来源。在决定是否删除问卷条目上,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条目所反映的问题是不是很有意义;②该条目和其他条目是否高度相关,若相关度很高且互相概括则删除意义重复的条目;③根据测试的结果,该条目所要反映的问题是否真正存在。经过课题组成员逐条讨论,综合各方面因素,问卷保留了 29个条目全部内容,对一些具体条目的语言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
2.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项目分析后的问卷在朝阳区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和北京急救中心中心站进行正式施测。共发放问卷 220份,回收 201份,回收率91.3%。对所获得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值为 0.938,Barttlet球形检验 χ2=5001.163,P<0.0001,证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因子提取使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转轴方法使用直交转轴。共提取 4个因子(特征值均 >1),累计贡献率为 64.22%[12]。4个因子的命名为:“心理压力”、“躯体疲劳”、“工作压力”、“发展压力”(表1)。探索性因子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有些在两个因子上载荷都较高的载荷,这种题目的出现可能是因为问题本身的语言使用不当,被试选择的过程中受到误导所致,对这些题目的语言进行了适当的修改。4因子模型和问卷初期设计的 3因子模型有差别,因此对两种模型进行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表1 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因子分析结果躯体疲劳 心理压力 发展压力 工作压力条目 载荷 条目 载荷 条目 载荷 条目 载荷4 0.674 6 0.598 1 0.715 2 0.508 0.590 14 0.690 27 0.541 11 0.528 8 0.785 15 0.682 28 0.721 14 0.690 9 0.626 16 0.583 29 0.720 24 0.535 10 0.668 17 0.478 25 0.590 23 0.713 18 0.674 26 0.593 19 0.515 22 0.595 20 0.616 21 0.570 7
3.信度分析:对问卷进行内部一致性检验。问卷总的 Cronbachα系数为 0.964。在发放问卷 2周后,对北京急救中心中心站的 30名被试进行重测,重测信度为 0.901(P<0.01)。
4.效标效度检验:本次问卷发放的过程中,每个人同时填写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问卷和知觉压力量表(CPSS)。问卷总分和 CPSS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 0.462[13],躯体疲劳、心理压力、发展压力、工作压力的因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399、0.499、0.287、0.386(P<0.01)。
5.内容效度:内容效度是指标一个测验实际测量的内容与所要测量内容间的吻合程度。问卷编制过程中,通过以下 3种手段保证问卷的条目代表了想要测试的内容:请专家和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对问卷的内容是否切题进行评价;结合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对因子模型进行验证;
对被试和没做过这份问卷的急救人员进行访谈,询问其对问卷的评价。根据专家的评价,统计验证和急救人员的反馈,量表能够较好地反映急救医务人员心理压力源情况,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6.验证性因子分析:问卷设计的初期,我们将问卷大体规划为 3个因子,即心理、生理和社会[14,15]。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共得到 4个因子,心理压力、躯体疲劳、发展压力和工作压力。出现这种差别是问卷编制早期阶段没有预料到的。为了比较哪个模型更好,在北京急救中心取样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取样过程中在北京急救中心南站、北站和西站共发放问卷138分,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因为两个模型因子数只有 3个和 4个两种,依据验证性因素分析 2~4个因素 100份问卷,4个以上至少 200份的标准,发放问卷 140份,回收 138份[12,16]。分析结果见表2(数据中 M 1表示 3因子模型,M2表示 4因子模型)。其中 χ2/df值均小于 5,说明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15]。相比较而言,M2的 χ2值小于 3因子模型;规范拟合指数(NFI)、tuckert-lewis(TLI)、比较拟合指数(CFI)均更加接近 1,信息指数 AIC更小。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4因子的模型优于 3因子的模型,更具有合理性[15]。我们也可以发现,4个因子中,发展压力和工作压力和编制问卷初期构想的社会因子内容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我们的结构效度。总的来说,4因子模型和预想的 3因子模型并不矛盾,而且
能更好地解释问卷的结果,更符合统计学的要求,对于非心理学专业人员来说更加简单易懂,因此最终选择 4因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