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与振动控制
收稿日期:2014-10-12作者简介:徐洪(1980-),男,福建建瓯人,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企业管理。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A 类研究项目(JA12465S )。 徐洪
旅游地乡村性感知量表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摘要: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标志,目前缺少从旅游者的角度对其定义和测量。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文章提出
并界定了乡村性感知这一概念,结合深度访谈和专家意见确定了这一概念的四个维度: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区位条件和产品特,并基于实地调查的数据开发出具有较好信效度的多维度量表。结果表明,四个维度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并且能够很好地诠释乡村性感知这一更高层次的概念。
关键词:乡村旅游;乡村性;乡村性感知;测评模型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5)02-0005-04投机倒把罪
体形测试立柱桩(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资源环境系
福建南平
353000)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1]。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2][3]。但目前从旅游者的角度对乡村性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试图构建旅游者乡村性感知量表,从而为保护、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提升旅游者满意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乡村性感知指标理论阐述
对乡村性的理解和界定是对其研究的基础。Brohmant 认为,乡村性是与小规模经营、本地人所有、社区参与、文化与环境可持续联系在一起的[4]。何景明等认为,乡村性应具备以下特征:地广人稀;乡村型的自然景观;经济活动以农林业为主且季节性强;具有传统社会文化特征,人们具有保守心理
等[5]。苏勤认为,乡村性包括资源的乡村性、景观的乡村性、范围的乡村性和经营的乡村性[6]。王小会、尤海涛认为,乡村性包括有形文化(如建筑、服饰、食品等)和无形文化(如制度、民俗、风俗等)[7][8]。刘庆友从乡村就业、人口结构、人口密度、人口迁移、居住条件、土地利用、偏远性等七个方面
对乡村性进行评价[9]。冯淑华和汪惠萍等将乡村性的内涵概括为区位条件、旅游资源基础(乡村意向)、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可持续发展等五个方面[10][11]。吴丽娟等从聚落建筑、民风民俗、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耕文化及传统生活形态、乡村氛围等六个方面对乡村性进行测评[12]。郑文俊从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景观特征和乡村氛围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乡村性评价体系[13]。李孝坤等则从城镇化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地产出率、农业产值与非农产值比率、高速公路密度、广播电视覆盖率等6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14]。
显然,现有的研究偏重地域性或乡村资源本身属性,而缺少从旅游者角度对乡村性的认识和感知。本研究认为,不
5
∗∗∗第35卷第2期
绥化学院学报2015年2月Vol.35
NO.2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应力
Feb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同旅游者对乡村性的感知存在差异,“乡村性应是由一系列符号所构成的、随着各人所处社会脉络、文化、美学素养及意识形态的不同,所论述出具差异性的社会再现。”[15]因此,乡村性感知是旅游者基于旅游体验,对乡村旅游地所体现的、不同于城市区域的性质和特征的感知,包括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区位条件和产品特四个方面。其中,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地自然和人文实物景观的复合体,主要表现为乡村聚落景观、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及乡村特有的田园风光,是乡村性直接和表层的展现。乡村文化是旅游地传统文化、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是乡村性间接和深层的展现;区位条件是乡村旅游地本身具有的条件和特点,主要表现为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及其受城市化影响的程度;产品特是乡村旅游地产品和服务的地方性,主要表现为产品原材料是否来源于当地、是否体现地方特等。
二、乡村性感知量表的开发与检验
(一)初始测量题项的生成。研究随机邀请50位乡村旅游者,要求他们说出对乡村性的感知要素: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征求专家意见,生成初始题项20个(见表1)。
表1
旅游地乡村性感知量表初始题项
(二)数据收集与样本概况。研究在福建省福州市、南平市和莆田市6个乡村旅游地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
卷444份,有效率为88.8%。样本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情况一览表
(三)量表的检验与修正。
1.探索性因子分析。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方差最大法对20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20个题项的KMO 值为0.745,Bartlett 球形检验值为5806.601(p<0.000),说明样本数据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分析过程中,根据以下标准对题项进行筛选[16]:(1)题项在某一因子上的负荷不得小于0.5;(2)题项在多个因子间的交叉负荷不得大于0.4;(3)某一题项必须与测试同一因子的其它题项在内涵保持一致。有17个题项因满足上述标准中的一条或多条被保留下来,获得的四个因子能解释总体变异的76.43%。
表3
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2.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根据Churchill 的建议,如果项目—总体相关系数低于0.5或删除该题项后会使α系数显著提升,则应删除该题项[17]。表4中,共有3个题项未达这一
6
目标层
因素层
乡村性感知
乡
村景观
乡村文化
区位条件
产品特
指标因子层
来源
RL1:这里拥有广阔的田园(或森林)风
光
RL2:这里的空气质量比我生活的地方要好很多
RL3:这里的景观具有浓郁的乡村特
RL4:这里地域辽阔,人口密度小
RL5: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冯淑华等[10];尤海涛等[8];
吴丽娟等[12]RC1:这里的建筑体现出传统的乡村风格RC2: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传统的乡村风俗习惯
RC3: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传统的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
RC4:在这里我能感受到淳朴和真实的乡村氛围
RC5:这里的服务设施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冯淑华等[10];尤海涛等[8]
RE1:从城市到这里的距离,我觉得
RE2:到这里的交通条件,我觉得很不方便
RE3:到这里的交通方式,我觉得选择性很小
RE4:到这里的交通,让我觉得很不舒服RE5:这里受城市化、工业化的影响很小
深度访谈PF1:这里提供的商品主要取材于当地PF2:这里的服务人员主要以当地人为主PF3:这里提供的饮食(或住宿)体现了当地的特
PF4:这里的饮食具有无公害无污染的特点
PF5:这里的活动项目体现出了浓郁的乡村特
冯淑华等[10];深度访谈.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标准(以斜粗体表示),删除这些题项后,四个维度的α系数均有提升(表4中“α系数”一栏中括号内的数值表示未删除前的α系数),且四个维度的α系数在0.732~0.869之间,高于0.7这一标准,且每一题项的“项目—总体相关系数”也高于0.5这一标准。说明经题项净化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表4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析结果
3.验证性因子分析。一般来说,观测变量在潜变量上的标准化因素负荷小于0.45时,即该因素解释不到20%的变异量,是不理想的状况,可考虑删除该题项[18]。因此在分析过程中,进一步删除标准化因素负荷小于0.5的测量变量5个。从分析结果(见表5)可以看出,剩余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荷载均高于0.7这一标准且达显著、各维度的组成信度和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值均分别高于0.7和0.5这一标准。说明该量表的各维度具有较好的收效效度。
表5一阶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注:***表示p值<0.001;
4.辨别效度分析。在检验量表的辨别效度时,研究采用大多数学者的做法,即先计算出各维度相关系数的平方,如果各维度的AVE值大于相关系数的平方,则表示这两个维度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表6中,可以看出对角线上的AVE值明显大于维度间相关系数的平方,表明该量表各维度间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表6量表区别效度分析结果
5.二阶验证性因子分析。为检验乡村文化等四个维度是否受到一个共同的高阶因子影响,首先,研究比较了一阶一因子等五个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见表7)。可以看出,一阶四因子模型(因子间有相关)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所建议的标准,且优于其它模型。说明一阶四因子模型是可以接受的,同时也说明一阶四因子模型结构可能蕴含着更有解释力的高阶因子。其次,本研究将乡村文化等四个维度作为一阶因子、乡村性感知作为二阶因子建立乡村性感知二阶一因子模型。根据表7和表8的结果中可以看出:二阶一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所建议的标准、四个一阶因子的标准化因素负荷都在0.65以上,模型的组成信度和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值均分别高于0.7和0.5这一标准,说明乡村性感知二阶一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乡村文化等四个维度能够很好地收敛于乡村性感知这一更高层次的概念。
表7不同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
表8二阶一因子模型的参数估计
注:***表示p值<0.001;
7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三、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本研究从乡村性的内涵出发,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征求专家意见、实证数据分析,最终形成包含乡村景观、乡村文化、区位条件、产品特等四个维度共十二道题项的乡村性感知量表。分析结果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收敛效度、区别效度,并且四个维度能很好的收敛于乡村性感知这一更高层次的概念。四个维度在乡村性感知模型构成中的作用不同,其中: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维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达到0.7以上,居于第一层次,说明目前旅游者对旅游地乡村性的感知更多是来源于乡村景观和乡村文化两个方面;区位条件和产品特维度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在0.7以下,居于第二层次,说明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地的“非都市性”和产品的“地方性”感知不是很明显。(二)启示与展望。本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现实意义:理论上,本研究从旅游者角度定义和测量乡村性这一概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实践上,本研究所开发的量表有助于乡村旅游地的建设。在目前的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往往出现建设城市化、活动商业化的趋势。本研究的结论有助于正确认识乡村旅游的本质,并可以使用乡村性感知量表对本地的乡村性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指导本地旅游规划和建设,进而提升旅游地的旅游形象和游客的满意度。
本研究的局限在于:首先,调查仅是在福建省内进行,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后续研究可考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使样本代表性进一步增强。其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开发出可靠而有效的乡村性感知量表并加以验证。未来的研究可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从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角度剖析乡村性与游客满意度、重游意向和感知价值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
学刊,1999(1):15-18.
[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 (1):76-80.
[3]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及对策[J].旅游学刊,2006(3):8-9.
[4]Brohman J.New directions in tourism for third world developm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1):48-70.
[5]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4. [6]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395-400. [7]王小会.浅析乡村旅游的乡村性[J].现代经济,2009 (2):123-124.
[8]尤海涛等.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9):158-162. [9]刘庆友.乡村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模型与应用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93-98. [10]冯淑华,沙润.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测评模型:以江西婺源为例[J].地理研究,2007(3):616-624. [11]汪惠萍等.乡村旅游的乡村性指数评价模型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2):101-103.
[12]吴丽娟,李洪波.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非使用价值评估:以福建永春北溪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 1606-1612.
[13]郑文俊.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实证研究———
以广西柳州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社会科学版), 2013(4):136-140.
[14]李孝坤.县域乡村发展类型划分与乡村性评价:以重庆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2-47.
[15]陈廷,萧昆杉.乡村旅游的乡村性论述[J].台湾:农业推广学报,2010(27):21-46.
[16]石贵成,王永贵,邢金刚,于斌.对服务销售中关系强度的研究:概念界定、量表开发与效度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 2005(3):74-82.
[17]Gilbert A Churchill.A Paradigm for Developing Better Measures of Marketing Constructs[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79(1):64-73.
[18]焦建鹏,王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评价量表的修订[J].中国卫生统计,2013(5):654-657.
[责任编辑刘金荣]
8新时代工人的力量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