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分尺的 使用

阅读: 评论:0

千分尺
一、定义
外径千分尺(OUTSIDE MICROMETER),也叫螺旋测微器,常简称为"千分尺"。它是比游标卡尺更精密的长度测量仪器,精度有0.01mm、0.02mm,0.05mm几种,加上估读的1位,可读取到小数点后第3位(千分位),故称千分尺。
股权分置改革论文二、构造
如图所示,外径千分尺主要由测砧、测微螺杆、尺架、固定套筒、套管、棘轮旋钮及锁紧装置等部件组成。
常用类型:1.外径千分尺2.杆式内径千分尺3.深度千分尺4.公法线千分尺5.螺纹千分尺6.壁厚千分尺7.杠杆千分尺8.内测千分尺9.三爪内径千分尺10.尖头千分尺11.数显千分尺。
常用规格:0~25mm;25~50mm;50~75mm;75~100mm;100~125mm
四川卫生厅作用:1.游标读数外径千分尺:用于普通的外径测量  2.小头外径千分尺:适用于测量钟表精密零件  3.尖头外径千分尺:它的结构
特点是两测量面为45°4.椎体形的尖头:它适用于测量小沟槽,如钻头、直立铣刀、偶数槽丝锥的沟槽直径及钟表齿。
三、原理
通过螺旋传动,将被测尺寸转换为丝杆的轴向位移和微分套筒的圆周位移,从固定套筒刻度和微分套筒刻度上读取测量头和测杆测量面间的距离。
根据螺旋运动原理,当微分筒(又称可动刻度筒)旋转一周时,测微螺杆前进或后退一个螺距 0.5mm。这样,当微分筒旋转一个分度后,它转过了1/50周,这时螺杆沿轴线移动了1/50×0.5mm=0.01mm,因此,使用千分尺可以准确读出0.01mm的数值。
四、读数
先以微分筒的端面为准线,读出固定套管下刻度线的分度值;pc anywhere
再以固定套管上的水平横线作为读数准线,读出可动刻度上的分度值,读数时应估读到最小度的十分之一,即0.001mm;如微分
筒的端面与固定刻度的下刻度线之间无上刻度线,测量结果即为下刻度线的数值加可动刻度的值;如
微分筒端面与下刻度线之间有一条上刻度线,测量结果应为下刻度线的数值加上0.5mm,再加上可动刻度的值。
五、使用方法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使用前,先检查量具检定合格证是否在有效期内,并查看检定合格证编号与尺身上编号是否一致,如果没有量具检定合格证该千分尺绝对不能使用。
2.使用标准量块进行测量校准,判断千分尺误差是否在其精度范围内,如超过这个误差,则该千分尺不合格。
3.松开千分尺锁紧装置,校准零位,转动旋钮,使测砧与测微螺杆之间的距离略大于被测物体;一只手拿千分尺的尺架,将待测物置于测砧与测微螺杆的端面之间,另一只手转动旋钮,当螺杆要接近物体时,改旋测力装置直至听到喀喀声后再轻轻转动0.5~1圈;
4.旋紧锁紧装置(防止移动千分尺时螺杆转动),即可读数。
六、注意事项
1.测量前,千分尺和工件放置在室温下足够长的时间,使其温度
电影魔方2003
均衡.温度变化10℃会发生约0.012mm的变化,使用温度应保持在:20±5℃。
2.测量时,注意要在测微螺杆快靠近被测物体时应停止使用旋钮,而改用微调旋钮,避免产生过大的压力,既可使测量结果精确,又能保护螺旋测微器。
3.在读数时,要注意固定刻度尺上表示半毫米的刻线是否已经露出。
4.读数时,千分位有一位估读数字,不能随便扔掉,即使固定刻度的零点正好与可动刻度的某一刻度线对齐,千分位上也应读取为“0”。
5.当小砧和测微螺杆并拢时,可动刻度的零点与固定刻度的零点不相重合,将出现零误差,应加以修正,即在最后测长度的读数上去掉零误差的数值。
6.读数的时候要注意视线与刻度垂直,否则会产生误差。
7.注意千分尺不要摔落或碰撞任何东西。不要过度用力旋转千分尺测微螺杆。如果感觉意外误操作导致千分尺可能已损坏,使用前需要进一步检查其精度。
8.要严格按照千分尺校准标签所注明的有效期限送检。
七、维护
1.保存时注意保存在无阳光直射,湿气少,通风良好,灰尘少的地方。
2.切记一定要放在收纳盒中保存,不要直接放置在地面上。
3.存放期间,测量面之间应该留有0.1mm 到1mm 的空隙。不要将千分尺在夹紧的状态下存放。
x1650gt
4.如果长期保存和干燥无油时,用沾有防锈油的布擦上薄薄的一层油,虽然这样可能会给合金测量面留下油渍和斑点,但是如果长期不使用的时候,这样做会保证千分尺性能持久。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10:24: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21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测量   刻度   螺杆   读数   测微   使用   旋钮   可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