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岛;东滨太平洋;南接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四省左护”、“东南锁钥”、“七省藩篱”之称。全省由台湾本岛和周围属岛以及澎湖列岛两大岛共80余个岛屿所组成。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本岛南北长而东西狭。南北长394公里,东西最宽处144公里,是中国第一大岛。 人口2300万。 ● (一)历代对台湾的管理
● (二)荷兰殖民时期
● (三)郑成功收复台湾
● (四)清政府对台湾的管理
● (五)甲午战争后台湾的地位
● (六)抗战胜利后台湾的归属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退台湾
(二)台湾问题的实质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
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
4、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武力解放”方针时期(1949—1978年)
乳糖操纵子1、1949年3月至1955年4月为“单纯依靠武力”阶段
2、1955年5月至1966年4月为“以武力方式为主,以和平争取为辅”阶段
3、1966年5月至1978年12月为“继续维持军事对峙局面,集中开展外交斗争”阶段。
(二)“和平统一”方针时期(1979年至现在)
1、1979年1月至1981年8月为确立阶段
2、1981年9月至1984年10月为完善阶段
3、1984年11月至今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实践及丰富发展阶段
(三)和平发展新时期
1、海基会、海协会达成多项协议
2、经贸文化交流大幅增加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3、党派交流相当活跃
4、学者不断展开对话
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1、的“一纲四目”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四目”即: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都由蒋介石决定;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由中央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待条件成熟后协商进行;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2、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
(2)坚持一个中国,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3)不赞成完全自治的提法,自治应有一定的限度,条件是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的利益。
(4)统一后,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与大陆不同的制度,可以有为自己所独有的某些权力。
(5)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是台湾把大陆吃掉。
(6)举行国共两党平等会谈,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
3、的八项主张
(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对于台湾同外国发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关系不持异议。
(3)进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
(4)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5)大力发展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
(6)中华各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
平统一的一个重要基础。
(7)充分尊重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和当家作主的愿望,保护台湾一切正当权益。
(8)危险固废欢迎台湾当局的领导人以适当身份前来访问;也愿意接受台湾方面的邀请,前往台湾。4、的四点原则
● 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5、习近平的对台政策主张
第一,两岸同胞一家亲,谁也不能割断我们的血脉。
第二,两岸同胞命运与共,彼此没有解不开的心结。
第三,两岸同胞要齐心协力,持续推动和平发展。
第四,两岸同胞携手同心,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949—1975:蒋介石(1887—1975)
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
以“三民主义”建设中国
与美国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坚持“一个中国”
“谁要台独,我要谁脑袋
1978—1988:蒋经国(1910—1988)
● 将台湾打造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 推行“本土化”政策
● 开启台湾政治民主化之路
● 改革台湾铺张浪费的陋习
● 放弃武力“反攻大陆,复兴建国”的政策
● 采用“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三不政策
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独”
1975—1978:严家淦(1905—1993)
● 过渡时期领导人
“新台币之父”
1988—2000:李登辉(1923— )
● 提高台独论调,鼓吹“台湾正名说” ,“台湾时间表”等
● 分裂祖国三步走:扭曲“本土化政策”——正丁醇提出一国两府论——公开两
● 个中国论
2012年9月12日,发表言论称钓鱼岛是日本的领土
2000—2008:陈水扁(1950— )
台湾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台湾与大陆,一边一国
● “四要一没有”:台湾要独立,台湾要正名,台湾要新宪,台湾要发展,台湾没有左右路线,只有统独问题
● 积极推动台湾加入联合国
2008至现在:马英九(1950— )
● 先经济,后政治
● 不统,不独,不武
● 坚持“九二共识”
● 三个重点: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两岸两会互设办事机构,检讨修正两岸人民关系条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有爱国主义传统和维护民族统一的传统
(二)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华文化,文化是维系大陆与台湾的紧密精神纽带
(三)两岸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是统一的物质纽带
(四)两岸不断完善的民主制度是统一的内在保证
(五)中国大陆不断增长的综合实力,是实现中国统一的有力物质保障
(六)“一国两制”构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维护了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香港、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及其繁荣稳定,为台湾问题的解决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一)国际因素
1、美国因素
(文章乃经国之大业1)美国的利益层次划分
第一,生死攸关的利益——直接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及生存的利益,美国可能使用一切手段,包括单方面动武。
第二,极端重要的国家利益
第三,重要国家利益——事关美国公众的利益或可能对国际局势带来不利于美国的冲击,美国将根据利益大小,决定如何选定和推进目标。
第四,次要国家利益——涉及与美国价值观的冲突问题,美国将视情况采取相应行动。
(2)美国的对台政策
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70年代初,将台湾作为其远东地区反共基地。
第二阶段:从1972年到冷战结束,美国对台政策弱化、推行“双轨政策”。
第三阶段:冷战后至今,美国对台政策是维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动态平衡”。
(3)当前美国对台政策
第一,美国政府将进一步支持两岸和平发展符合美国利益。
第二,美国继续提升美台关系的层级、加强美台经贸关系,是其平衡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三,不放弃对售也是加强美台关系的一种体现。
2、战后日台关系
第一阶段,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迫撤出台湾,在美国的撮合下,台日签订合约,并建立“外交关系”。
第二阶段,1972年日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同台湾当局“断交”,但仍然暗地里保持和发展着“实质关系”。
第三阶段,冷战结束后,台日关系明显提升,进入全面强化时期。2005年2月日美外交与防务官员“日美安全磋商会议”上通过的“共同战略目标”都把台湾列为其防御范围。
(1)战后台日关系演变
台日签订和约,逐步恢复关系(1945年8月至1952年)
台日经济关系发展顺利,外交关系一波三折(1952年至钝化膜1972年9月)
中日建交后的台日关系(1972年9月中日建交至冷战结束)
(2)冷战后台日的“实质性”外交关系官方往来频繁,层次不断提高,经济关系密切,突破安全合作领域
(3)台日关系发展原因
第一,国际背景。
第二,日本的国家利益。
从安全角度而言,台湾下扼日本生命线的要冲,是日本南下东南亚、进入波斯湾的必经之路;
从战略角度来看,日本企图用“台独”牵制中国,介入台海问题是日本遏制中国的重要手段;
从现实利益角度上看,日本经济自身的脆弱性使它和台湾海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它是日本通往欧洲的主要航道。
第三,台湾当局推行“务实外交”
第四,历史与文化因素。
● 台日关系走向
● 第一,维持“一个中国”的承诺,不公开支持或“两个中国”政策,但反对大陆打压台湾;
● 第二,在“日美安保条约”的架构下维持台海地区军事安全现状,反对我国不放弃使
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立场;
● 第三,图谋扩大与台湾的实质交流,建立有效的准官方外交管道。
(二)国内因素
1、两岸政治互信薄弱
2、“台独”是最大的内部障碍
3、岛内本土化和主体意识增强
4、蓝绿矛盾、族矛盾、省籍矛盾、统独矛盾交织
(一)大陆统一台湾
1、非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强制性统一
所谓武力统一,即通过战争的方式,将另一个政治
实体摧毁,占领其统治的土地。
2、为什么植树是义务和平的方式实现统一:渐进式统一
(二)台湾反攻大陆
(三)两岸对等统一到某种体制下
参考书目:
《台湾问题与中美关系》
《21世纪初期中美日安全关系中的台湾问题》
《台湾问题析论》
《、周恩来与台湾问题》
《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考察》
《和平发展视角下的台湾问题》
《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
《定位与国际空间--台湾地区参与国际活动 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