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继海进球台湾问题及大陆对台政策
一、台湾问题不是问题
台湾自古属于中国,中国人最早开发了台湾。1770年前的中国历史文献《林海水土志》对此就有所著述,这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台湾的文字。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曾先后派出万余人去台,从17世纪开始,中国人民开发台湾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元朝(1206-1368)开始,中国历代政府先后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对台湾进行有效管辖。 17世纪中叶,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民族英雄郑成功于1662年驱逐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
1853年,中国清政府因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在日本的胁迫下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等割让给日本。
1937年7月,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直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接受《波茨坦公告》和《开罗宣言》,把台湾还给中国。至此,台湾重入中国版图。重归于中国主权的管辖之下。
二、台湾问题成为问题
1949年以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和祖国大陆处于暂时的分裂状态,但这并未改变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海内外中国人的共识,也是得到联合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承认的!但是此时却因为这种割据状态使得本不应成为问题的台海关系成为了很大的问题。 (一)台湾问题的由来
1945年8月2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6年内战爆发
1949年底国民党败退台湾……
1949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正式宣告:自即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
国版图,所有土地、人民、政事皆已至于中国主权之下,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而败退至台的蒋军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武力庇护下,形成军事割据,造成了海峡两岸隔绝状态。两岸至今没有结束敌对关系,台湾还没有和祖国统一。
六个嫌疑人
(二)台湾问题的实质
1、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纯属中国内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的一部分军政人员战败后退到台湾。他们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武力割据
超材料天线台湾。这样台湾问题首先就是:首都在北京的代表全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台湾当局的关系问题,应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dea方法2、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尊严、反对外来干涉的问题。美国政府应当严格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告的原则,彻底纠正并停止其利用台湾问题干预中国内政、阻挠中国统一的种种错误做法。
3、台湾问题的本质是分裂与反分裂、“台独”与“反台独”的斗争,焦点是“一个中国”与“两个中国”的斗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任何一个旨在分裂国家、
分裂民族的各种阴谋,坚决反对任何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或搞“”的图谋。
三、各想办法解决问题(光复大陆、解放台湾)
(一)台湾当局“光复大陆”的谋略:
1949年,中国国民党政权退踞台湾,通过颁布《戒严法》、《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惩治叛乱条例》和《戡乱时期检索匪谍条例》等法规,在台湾全面建立了戒严体制,并以此赋予国民党政权独裁统治的法律依据,从而形成了20世纪50-60年代国民党政权在台湾的强权统治。与此同时,国民党政权利用各种党政资源和社会媒介,在台湾培养大中国思想和反共意识,形成高度集中的国家认同观,即“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国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负有“光复大陆”的神圣使命,对外在联合国代表中国;台湾人与外省人同为中国人,政府对台湾人与外省人一视同仁等。
1、蒋介石、蒋经国时期“中国”国家认同观与“两岸统一”政策。
国民党溃退台湾后,“光复大陆”一直是其对大陆的主要政策,并积极准备反攻大陆。但由于两岸军事力量的悬殊和后来美国的干预,台湾当局开始改变对大陆的政策,在继续坚持
中华护理杂志与大陆“不接触、不妥协、不谈判”的同时,逐渐放弃通过武力手段达到“反共复国”的目标,开始提倡“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政策。在1963年国民党”九大”上,台湾当局制定了“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大陆政策。
2、李登辉时期,虽然不断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但仍强调“国统纲领”;
1988年蒋经国去世后,具有强烈“台独”意识和“皇民化”情结的李登辉主政台湾,李登辉任上强力推动“中华民国”六次“修宪”,促使“中华民国”认同向“中华民国在台湾”方向异化。一是终止“动员战乱时期”,“废除临时条款”,视中共控制的大陆地区为台湾的“对等政治实体”;二是实行“总统由台湾地区全体选民直接选举”,并采取“相对多数当选制”,从“人民主权”角度获取“中华民国在台湾”国家认同的合法性;三是冻结省级
政权,“停办省长和省议员选举”从“行政区划”角度界定“中华民国在台湾”“领土”范围台湾当局提出“一国两体”两岸分治政策。以1991年2月台湾当局新成立的“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的《国家统一纲领》和1992年7月台“立法院”通过的《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为标志,台湾当局一方面对一个中国原则继续公开表示认同,另一方面在两岸政治关系中提出了“对等政体”的分治主张,并写入台湾的《国统纲领》。在《国统纲领》中,台湾当局
明确要求两岸”对等”原则作为迈向国家统一之途的前提条件,并以此攻击中共提出的国共两党谈判和平统一的主张,说国家统一不是两党的事,党对党不可以谈,政府对政府可以谈,这才是对等的立场
3、民进党陈水扁时期,台湾当局抛出了“一边一国论”,在分裂祖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民进党的“党纲”确定“基于国民主权原理,建立台湾共和国并制定新宪法的主张,应交由台湾全体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选择决定”,界定了民进党“台独党”的性质。2000年以陈水扁为首的民进党上台执政,标志着台湾当局开始了“台湾”国家认同观。
2004年陈水扁在接受《华盛顿邮报》专访时称:“对台湾2300万人民来说,无论叫台湾还是中华民国,都不会改变我们是个主权独立国家的事实,台湾不是任何国家的地方政府。”陈水扁已将“台湾”与“中华民国”相提并论了。
陈水扁当局的“台独”政策引发了海峡两岸和岛内蓝绿两营紧张的统独之争,结果必然以民进党的下台而告终。
4、马英九时期走向“一个中国”与“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马英九强调“两岸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国大陆亦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台湾无法承认‘中华民国’领土上还有另一个‘国家’存在。”
在“一个中国”的认同下,马英九确定“两岸终极统一”政策。第一,承认“九二共识”;第二,秉持“两岸终极统一”信念;第三,坚持反“台独”立场,主张加强两岸经贸往来。
2010年4月29日总书记在上海会见前来出席世博会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吴伯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强调台湾40年后首度参加世博会,是近年来改善、发展的重要成果,对增进两岸民众相互了解、加强两岸交流合作产生有力促进作用。
(二)中国政府对台政策的演变
1、武力解决时期(1949——1978)
这一时期基本是以武力解放台湾,同时辅之以和平争取工作,口号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1949年上半年,随着大陆即将全面解放,解放台湾的问题来到了中共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1950年初,在中共领导下,第三野战军调兵加紧进行解放台湾的准备,童年4月、5月
洪礼和相继解放了海南岛和舟山船岛,并准备乘胜攻打金门,进而解放台湾。这期间,台湾政府正与大陆和谈。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对台政策由对蒋的”撒手不管”改为积极”扶蒋”,蒋介石停止和谈。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共不得不将解放台湾搁置下来。1954年,朝鲜战争结束后,解放军炮打金门。1958第二次炮打金门。在此之后,周恩来同志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针,但台湾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2、和平解决时期(1979——至今)
1978年12月,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波乱反正,也使对台方针有了根本转变奠定了基础。1979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用和平统一祖国方针。
1981-1984先后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进行阐述,在这一方针指引下,海峡两岸交流日益密切。“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其的基本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