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问题考验两岸政治智慧 邱震海

阅读: 评论:0

台海问题考验两岸政治智慧
□ 邱震海(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
两岸心态都需要调适
  台湾历史错综复杂。虽然根源于中华文化,与大陆有共同的传统,但16世纪以来,台湾与大陆长期处于隔离或半隔离状态:16世纪一度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被郑成功收复后,与清廷长期对峙;19世纪60年代,被迫对英国开放通商口岸,接着是法国入侵,然后沦为日本殖民地达50年……
近几十年,大陆和台湾的政治与民众心态也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
  台湾经历了三个演变。一是?-济上的工业现代化,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二是政治上的民主化。台湾过去20年的民主化,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操作的民主尝试,不管它多么不成熟、如何被政客利用,却已成为一种难以逆转的趋势;三是本土意识的产生。台湾的第二代
是在本土长大的,他们日益本土化的思维与从大陆过去的第一代的大中华思维有很大不同。即便是马英九,他认同中国人,但也有本土情结,未必认同大陆。
  大陆过去没有根据台湾现代化、民主化和本土化的深刻变化调整思维模式,还是按照传统的“大陆思维”来运作,造成对台政策上某些不理性的做法。即使今天,大陆对台湾人的心态也有待进一步了解和体察。
镀镍设备  台湾人民复杂的心态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他们长期深受外敌侵略那种刻骨之痛是大陆人民难以完全感受的,当然大陆人民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心愿也是台湾人民难以体会的。在这种情况下,两岸心态都需要调适。
  马英九上台在为带来缓和、开放和互动的同时,他的本土情结,也势必对大陆的台海政策产生新的挑战。两岸政治制度的不同,使得未来无论在长期和平(尤其是马英九期待完成的和平协-议)还是争取台湾民心问题上,政治定位都是无法回避的。解决这个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双方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探索和自我调整。
沥青抗剥落剂 派乐坊
自动驾驶仪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互动
  以大陆绝大多数民众的认识,国民党是战败者,“中华民国”是一个被打败的政权,当然是不被认同的。
  现在的问题是两岸如何互动。第一是双方都要有诚意。台湾内部存在着较强较普遍的主体意识,但如果台湾觉得我就是要坚持“中华民国”,我还要台独,就显得没有诚意。同样,大陆如果没有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台湾,也会显得没有诚意;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大陆与台湾规模上不对等。与东德和西德、韩国和朝鲜不同,两岸在人口、面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等方面是不对等的,谈判模式当然也是不对等的——以前台湾的经济实力一度比大陆强,现在台湾的经-济规模也就相当于一个广东省。
  近几年,大陆一天天强起来,台湾一天天弱下去。于是有些人就产生了人口决定论、经-济决定论、面积决定论、军事决定论、实力决定论等想法,这些想法只会成为两岸沟通的重大障碍-。比如经济方面,试图通过经-济交流从根本上解决两岸问题并不可取,很明显的一点是,在马英九之前,两岸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虽然越来越密切,政治关系却渐行渐远。
  马英九强调“中华民国”定位,强调两岸“对等、尊严”及台湾的国际空间,给带来
许多新挑战。客观地看,这是马英九某种程度上的现实性选择。马英九是在台湾成长的新一代蓝营领袖,思维逻辑-不同于包括连战在内的老一代国民党人,他的一些言行实际上反映了台湾民意土壤的变化。面对现实,两岸都需要更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思维,双方才能逐渐靠拢;若拘泥于各自的传统思维模式,长此以往反而会加深误解,错失机遇。
  规模不对等还不是最深层的问题,两岸的政治差异、政权问题才是最棘手的,何况台湾的后面还有美国,“美国因素”也不可忽视。
“创造性模糊”:“两岸同属中华民族”
  不相同、不对等的难题,挤压出了“创造性模糊”原则。
  两岸握手,各有其内部考量。对马英九来说,是要迅速兑现选前支票,借助与大陆的联系提升台湾的经济竞争力;对大陆来说,两岸局势缓和,对舒缓崛起期带来的压力无疑也有正面意义。从更长远角度看,的最终缓和,毫无疑问对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有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马英九上任后,两岸领导人采用创造性模糊的原则,迅速以“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说法,到双方的互动基础。
  互动基本分两个阶段:一是非敏感性、可操作的技术性议题,例如周末包机、大陆客赴台观光以及未来可以期待的“三通”和经贸整合等;二是具有相当政治敏感性,但从两岸长期稳定角度看又难以回避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和平协-议、政治框架等。目前两岸的互动虽然还局限于技术性层面,却是未来在创造性模糊原-则下,继续探索包括政治框架在内的其他互动样式的第一步。在这一过程中,两岸都无法回避台湾的政治称号问题,但又要避免因拘泥于政治称号而陷入新的争执和僵局——不久前有关“中国台北”和“中华台北”提法的争议,就说明这一点。同时,作为中期目标,台湾是否可以有适度的国际空间,两岸都可以在不触及双方底线的前提下探索。
  也要看到,这种政治探索有点“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带有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大陆虽有诚意帮助台湾获得适度的国际空间,但若没有双方认可的合理政治框架作为保证,一旦马英九时代结束,“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共识不再,则大陆今天帮助台湾获得的国际空间,不啻成为帮助台湾迈出隐性台独的关键一步,这是大陆不能接受的。因此,从现在开始,两岸的有识之士就应当探索未来政治互动的多种途径和架构,即两岸政治互动的“路线图”。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厘清:第一,所谓的政治框架并非台湾原来理解的试图再次以“一中”来框住手脚,而是试图触碰和解决中的一个结构性障°-,即“中华民国”的定位及其在中的位置;第二,关于“路线图”的讨论,并不否认两岸目前的创造性模糊探索,而是为这一模糊性探索寻更为稳健的轨道和方向。
  此外,在同一民族认同下,不可否认目前存在两个不同的政治实体。问题是,两个政治实体与国家主权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这是长期困扰两岸的问题,也是过去若干年导致双方产生“一中各表”争议的关键。过去双方均坚持以各自政治实体为代表的主权,在这一争执下,才延伸出李登辉基于德国模式而提出的“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论”,以及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过去还有不少人提出联邦制、邦联制或欧盟模式,但在主权问题上似乎都没有明确的定义。未来是否可以在主权问题上有更多的探索,似乎不应成为禁忌,只有探索之路越宽,未来两岸和平相处乃至整合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2012年可能是两岸关键的一年
  如何把握发展的黄金时期,使两岸良性互动不可逆转,是历史赋予两岸领导人的geforce4
重任。
  具体地看,2012年可能是关键的一年:届时,马英九可能开始第二任期,那时他无竞选连任的压力,而有留下政治遗产的雄心,可以真正有所作为。这是两岸必须展开实质性动作的一年,至少要达成某种框架,使得2016年马英九第二任期完成后,任何新领导人上台都能继续良性的互动。所以,2012年可能是大喜或大悲的一年。
2010年陕西高考作文
  台湾一位熟知并介入两岸事务的人士曾私下表示,马英九时代,两岸间的政治探索只能做,不能说;悄悄做可以,一说出口就可能坏事。但愿这能成为马英九与北京之间的默契。
  目前,大陆对台实行了大胆开放的新思维新政策,这体现了有远虑的政治家的胸襟。政治家就是这样,明知道会冒风险,但只要对国家民族有利,他仍会勇敢地去做。中华民族应当形成共识:民族的整体利益大于两岸的利益,民族整体的复兴和强盛是两岸的最高目标。
实现这一目标,双方都需要政治家的胸怀、情操和智慧。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08:55: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18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台湾   政治   大陆   问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