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新中国外交

阅读: 评论:0

一、50年代
1、方针政策:沧州市朝阳小学
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为此,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承认旧中国同其他国家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在彻底清除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残余势力之后,再请客人进来,以免敌对者“钻进来”捣乱。
“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民族和人民,共同奋斗。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答记者问2、原因:国际方面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经济封锁、外交故里、军事
包围和威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纷纷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国内方面新中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的前提政权急待巩固,经济急待恢复,创造和平的建设环境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形象。
3、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与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也就是说17个国家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唯一的合法主权国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解决中印之间的国家准则,也成为解决国家之间的基本准则,反映了我国外交的政策的成熟日内瓦会议凸显了我国作为世界五大国的地位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异”主张,不仅是的万隆会议成功召开,而且成为“万隆精神”的核心内容。
二、60年代
1、方针:“两个拳头出击”
2、原因:60年代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是大分化、大动荡、大改组。从苏共二十大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国也也继续推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世界和平,中国实行了这样的外交政策。
三、70年代
1、方针:“一条线、一大片”、三个世界的提出
2、原因: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的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联凭借其迅速膨胀起来的军事实力到处伸手,而美国由于侵越战争拖累,力量相对削弱。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3、成就:中国联合国恢复合法地位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建立外交外交关系形成了建国以来的建交高潮。
四、80年代至今
1、方针:无敌国外交
2、政策调整:
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实行不结盟政策
全面对外开放
2、具体表现在: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如积极参加联合国组织的维和行动积极参加地区性的经济建设,如2001年成功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的非正式领导人的上海会议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③积极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营造宽松的建设环境,如在中国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继续改善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积极沟通与欧盟的联系与交流继续加强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交流,如中非论坛建设坚持不结盟的外交路线,如1980年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30年后,果断的停止了继续结盟的做法把对外开放始终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有了新的认识,审定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期都不能够偏离这一中心,除非发生战争。
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的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数字阵列雷达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的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分歧出现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
反动派的政策(此期间的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的成果;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3、中法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的简要评价: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的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手机图铃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险恶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的成果:1、18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以来
面临的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恶内涵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综述
该调整饰在对过去30年的外交实践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冷静地回顾了建国以来的外交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受到了左的影响,特别是将外交与革命等同起来的,在外交中一度强
调意识形态和政治彩,外交与国内政策脱节……该调成说明在对30年来的外交实践的总结和反省的基础上走向成熟。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彩的为依据
一.冷战时新中国外交发展  (一).50年代的“一边倒”  新中国成立初,认为,战后世界将分为以社会主义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和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动阵营,及在美苏间由欧亚非三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构成的“中间地带”。又因为中国革命所带有的反帝性质和以苏联为首反帝力量的增长,可以使我们采取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的方针。宣布“一边倒”,与苏联正式同盟,主要是为了获得苏联和东欧等国的承认,并取得外来经济援助,并且得益于“一边倒”政策,中国北部边陲十分安全。但是同时中国在东北、东部、东南三方向面临着重大的安全威胁,这主要是由于美国对新中国推行遏制政策所造成的。随后,在苏联的支援下,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顺利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此后,中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且,中国推行睦邻友好政策,致力于稳定周边环境。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若干周边国家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达成了一系列解决双边重大问题的条约、协定或谅解,有助于中国
建立一个稳定的外交环境。  (二).60年代的“走弯路”  中美关系在整个60年代仍处于敌对的紧张状态。进入60年代,苏联对中国交往中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步发展,使中苏关系日趋紧张。1960年苏联突然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此后,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甚至发生边境地区的武装冲突,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构成对中国的威胁。美苏还挑拨中国与邻国的关系,支援印度推行政策,从而在南方加大了对中国的压力。苏联逐渐成为威胁中国安全的主要来源。这个时期,中国对国际形势判断出现偏差,使中国对外政策日趋激进。逐渐形成“反两霸”的政策,不仅反美,而且反苏。总体来说,受国内左倾错误的影响,外交战略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中国的基本需要。现代化建设脱离了世界的发展,速度减低,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三).70年的“一条线”  70年代,中美苏三方关系的基础发生了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苏联取代美国,成为对中国最大的和直接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其对中国安全的威胁,加 强在中苏中蒙边界地区的军事力量;支持或扶持中国周边国家越南等国作为前哨基地,形成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迫使中国屈服;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在西部方向直接威胁中国的安全。另外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
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美国政府在实行20多年“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之后,再也不能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巨大作用。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以及美苏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所处的守势地位,都使美国不得不考虑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于是中美解冻就逐渐开始了:“乒乓外交”,基辛格访华,尼克松访华。面对新形势,提出“一条线”战略和三个世界的思想。从此后,中国外交活动的范围扩展打了国际舞台,同时也是对当时左倾思想的背离,是之后一系列政策转变的先导。  (四).80年代的“全方位”  改革开放后,中国首要目标是经济发展,而发现“一条线”战略对经济的发展是没有帮助的,于是逐渐考虑放弃这一战略。中苏间的关系逐渐重新回到正常化,不仅消除了苏联对中国安全构成的重大威胁,而且进一步促进和发展了睦邻友好关系的步伐。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的外交环境出现良性发展趋势。由于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重要的调整。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发生变化、采取不结盟的独立外交原则、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坚持长期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同美国拉开距离,与苏联改善关系,这样中国的外交环境大大改善。  二.冷战后中国外交变化  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解体,导致两极格局最终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发展
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的对比结构就是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和其他几个强国之间形成“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一方面,在冷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拥有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综合国力,在国际格局中的确占据着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欧洲联盟、日本、俄国、中国等国家和国家

本文发布于:2023-08-15 04:1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608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国家   外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