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贸院 文贸一班 高博 2008221242
百年来,多少俄式西餐厅进驻中国,在为中国人带来俄式风情的盛宴之后,又悄然离去。俄式西餐厅在中国的一百年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同时也见证了中俄关系从亲密到疏远,又从冷战到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协作的数次变革。在这期间,无数的俄式西餐厅涌现、繁华、直到衰落、消亡。 但是,总是有几家俄式西餐厅在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之后,依然矗立在这片土地上,依旧时刻提醒着人们曾经那段渐渐被遗忘的岁月……
莫斯科餐厅----------北京市动物园附近(1954)
说起俄罗斯餐厅,首先要提的就是“老莫”。老莫,是北京人对坐落在动物园旁边的“莫斯科餐厅”的爱称。
莫斯科餐厅大门上的“1954”提醒客人,这儿有着五十多年的悠长历史。
从旋转门进去,踏台阶而上,进入到一个宫殿般的世界:高达七米的屋顶,华丽镀金的大吊灯,四个青铜大柱子如主心骨一样立于中央,身穿黑“布拉吉”连衣裙、外罩纯白小围裙的服务员站在桌边,桌上铺着浅黄的桌布,摆放着高脚玻璃杯、暗红的方形餐巾。整个餐厅,既华丽贵气,又古朴庄重。
在苏联的帮助下,1954年老莫建成开业,请的都是苏联的大师级厨师,大厅金碧辉煌,如今因氧化而变成深青的四个大铜柱当时是金黄,餐具器皿都是银质的,菜品全是俄罗斯宫廷菜。
如今老莫仍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在九十年代以来国企经营普遍艰难的情形下,它一直保持着赢利的骄人记录,从容不迫地做着适量的改变。驳船
一直以来,有一个说法颇得北京人认可:除了人民大会堂的宴会厅,北京恐怕没有一家餐厅像老莫这么宽敞明快了。在高达8米的穹顶下,在千余平方米的宴会厅里,老莫的服务员彬彬有礼地为食客们服务,自带一种不倨傲的矜持。
“西餐文化讲究的就是彬彬有礼,我们的服务举手投足间自然和中餐服务有区别,甚至会刻意给客人一种不被打扰的感觉。”
曾压倒一时的苏联文化,对老一代来说,是熟悉而温暖的记忆,而在年轻一代那儿,却可能成为陌生而疏离的隔阂。而当下那个全新的俄罗斯,对于老莫也是如此遥远而纷杂,老莫试图从当代俄罗斯文化那儿寻适宜餐厅的音乐和画作,却一直没有到中意的。
起士林西餐厅--------鄞州天津市和平区浙江路33号(1908艋胛)
起士林是中国第一家西餐厅,于1901年开业,到现在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这里不是单纯的俄罗斯餐厅,但是这里的俄罗斯菜品却做得非常地道,特别是起士林的红菜汤和格瓦斯牛肉。
起士林在天津可是历史悠久了,当初德国人Kiessling经营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它能跨越两个世纪,并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中。这个总店在小白楼繁华地区,三楼是正餐,人比较少,二楼是快餐,自打开业一直就很火爆,毕竟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快餐已经被大家广泛的接受,况且低廉的价格也让好多吃不起正式西餐的人尝到了西餐。
起士林西餐厅当时地点在今天津解放北路青年宫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店被法国人捣毁,起土林遂迁至当时的德租界,即今天津解放南路北京电影院对面,继续经营餐馆。
起士林西餐厅以经营俄式西餐大菜为主,同时兼做英、法、德、意式名菜和西点。起士林与维格多利合并后,改名为起士林餐厅。
吃西餐,氛围和环境很重要。起士林除了有两人套间、四人套间等小包间外,大厅布置亦很优雅,特别是悬挂在墙上的18世纪著名的油画,凸显了欧洲文化风格。长条桌、高背椅,是西餐的“基本用具”;钢琴伴奏,蜡烛微光,也显示了不同于中餐的情调。
维兰西餐厅--------天台赤城中学中关村科贸电子商城一层东北角(1985)
维兰西餐厅创建于the creep1982年,是北京第一家私营的西餐企业, 其西餐风格依旧是以俄式为主,但是又把俄餐更加精致化,里面更多融入了法餐的形式。
维兰西餐厅曾经是北京最早的一家私人西餐厅,在1985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还专门光临过此处,从此维兰名声鹊起。 如今这家店在中关村,店面具有传统欧式的大气感,墙壁布置着一些名家小幅油画仿作和几幅诉说着餐厅历史的照片。装潢是普通的黑白调,银烛台上点着深蓝蜡烛,散台分里间外间,里间台面较紧凑,稍显活泼,外间分散,相对较静,中间以自助餐台相隔。
基辅餐厅狮子分肉记--------海淀区玉渊潭南路普惠南里13号(2000)
基辅餐厅开办于2000年,是由乌克兰华人总会投资兴办的。股东是一班改革开放后前往苏联淘金的民营企业家,由于受乌克兰文化的熏陶,他们渐渐地喜欢了那里的一切,于是回国后,他们决定开办一家具有乌克兰风味的餐厅,并以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名字来命名。
“基辅”的菜肴由来自乌克兰的大厨制作,既有俄餐“老三样”等传统菜式,也有丰富的新派俄菜及适合国人口味的改良菜肴。菜地道不是这里的绝招,很多人都是冲着这里的表演而来的。
在这里表演的是乌克兰国家军乐团的演员,专业演唱功底深厚。根据表演的曲目,演员还会变换相应的服装。与其他俄式餐厅不同,这里的定位是中老年人及有过留学俄罗斯经历的知识分子。餐厅弥漫着怀旧的温情氛围,很多客人都可以与演员们一起把耳熟能详的老歌跟唱下来。当表演近半达到高潮时,乐队走到哪里,哪里的客人都会起身与演员们共舞,场面欢快感人,弥漫着热情向上的怀旧情绪。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代人毕竟会故去。那么,新生代是否会接受基辅的风格?餐厅为了让青年一代接受俄罗斯的音乐和文化,也做了一些普及工作,比如,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时候,他们制作了一套有俄罗斯风土人情和前苏联歌曲的DVD———《从前是这样的》,作为基辅餐厅为顾客推出的一道特殊的文化“佳肴 。他们还将DVD赠送给一些在校的大学生,邀请著名外国歌曲翻译家到大学里作专题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