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发展的意见

阅读: 评论:0

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发展的意见
文章属性
伊斯兰国【制定机关】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4.10.25
【字 号】苏发改能源发〔2014〕1131号
【施行日期】2014.10.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男子做前列腺电切术后死亡【主题分类】电力及电力工业
正文
 
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发展的意见
 
苏发改能源发〔2014〕1131号
 
各市发展改革委: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近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相继颁布《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发改能源〔2013〕1381号)、《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3〕329号)、《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3〕433号)和《光伏发电运营监管暂行办法》(国能监管〔2013〕459号)等4个暂行办法,陆续出台《大力发展分布式发电若干意见》(国能新能〔2013〕366号)、《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406号)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445号)等一系列文件。为全面准确地贯彻国家政策,积极稳妥
地推进我省工作,现根据国家相关文件(详见江苏省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新能源处子站“分布式光伏应用政策专栏”:v/xxgk/wjg/xnyc/fbsgfyy/),就推进我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发展提出如下意见。fifa2003
  一、充分认识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大意义
颐和园2006
  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展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市、县发展改革(能源)部门要从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法》,加速能源结构调整,贯彻落实“节约、清洁、安全”能源战略方针,确保能源安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工程决策部署,建设“美好江苏”,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江苏经济“升级版”的高度,全面认识国家持续推进光伏发电尤其是分布式发电的战略意图,紧密结合本地实际,主动作为,创新举措,务实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发展。
男同姓恋  二、准确把握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本质特征
  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明确,“分布式发电,是指
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安装、运行方式以用户端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网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发电设施或有电力输出的能量综合梯级利用多联供设施”。同年,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指出,“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在用户所在场地或附近建设运行,以用户侧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网且在配电网系统平衡调节为特征的光伏发电设施”。根据前述两个暂行办法,分布式光伏发电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项目场址位于用户所在场地或其附近。二是建设目的为“自发自用、多余上网”。三是联网接入方式为在配电网内就近低压联网。四是电量平衡由项目所在地配电网系统负责实施。市、县发展改革委(能源)部门要认真学习两个暂行办法,准确把握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本质特征,引导分布式光伏发电健康发展。
  三、稳妥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发展模式
  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可采取“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两种模式,其中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项目,其全部发电量执行当地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市、县发展改革(能源)部门,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在严格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既积
像男人一样战斗
极又稳妥地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模式。第一,要重点和优先发展“余电上网”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要继续引导和重点利用城乡各类屋顶资源(包括居民住宅、公共建筑、工业厂房、物流仓储商业设施等),发展“自用为主、余电上网”的建筑一体化分布式光伏发电。要在不影响农林渔业基本生产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利用农业大棚、鱼塘、湖泊等,发展“自用为主、余电上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第二,适度和有序发展“全额上网”模式分布式光伏发电。对于采用“全额上网”模式建设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要全面准确把握国家能源局国能新能〔2014〕406号《通知》明确的政策界限。一是凡在地面建设的,仅限于因地制宜地利用废弃空闲地、荒山荒坡、废弃物处置场所,以及不影响生态功能的滩涂、不改变农用地用途并且不影响生产功能的农业大棚和鱼塘。二是凡是利用建筑屋顶及其附属场地建设的,该附属场地的土地现状应为建设用地,并且土地使用权人应当一致。三是单个项目建设规模不超过20MW。四是接入35千伏及以下电压等级。五是项目所发电量主要在并网点变电台区范围内消纳。第三,要严谨规范地办理模式变更申请事项。对于已按“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运营并执行相关政策的项目,在用电负荷显著减少甚至消失,或者原有供电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下,项目业主依照国家能源局规定申请变更为“全额上网”模式的,市、县发展改革委(能源)部门要会同当地供电部门及时进行现场调查。经调查,
凡符合模式“变更”条件的,方可同意变更并予备案,备案文件要及时抄报上级发展改革委(能源)部门,并抄送同级电网企业。
  四、切实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规划计划工作
  太阳能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光伏发电(包括集中式和分布式)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式。一要加强规划工作。省、市、县地方各级发展改革(能源)部门,在制定中长期(规划期一般为五年)能源发展规划、农村能源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时,要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等相关规定,将太阳能利用(包括光伏发电、光热发电、太阳能热利用等)一并纳入规划。在制定光伏发电发展规划时,要根据国家政策取向,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将分布式光伏发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市、县发展改革(能源)部门,要在持续深入地开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会同国土、环保、住建、水利等部门,以各类园区为重点,结合创建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能源示范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等各类试点示范,组织编制本地区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规划(以2013年为基数,2015年和2020年为规划期),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抄报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规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开展中期评估,适时修订完善规划。二要加强计划工作。
国家能源局国能新能〔2014〕445号文件明确,国家能源局在统筹制定和实施全国光伏电站建设规划并滚动调整的同时,每年四季度组织编制和下达下一年度光伏电站年度实施计划。按此要求,省将逐年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市、县发展改革(能源)部门要结合本地既有规划和拟建项目情况,研究提出本地下一年度光伏发电(包括集中式光伏发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实施计划草案,于每年11月10日前,正式行文上报省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年度实施计划草案要包括拟建项目投资主体、项目名称、项目选址、建设规模、模式类别(集中式光伏电站、“余电上网”分布式、“全额上网”分布式)、电网接入初步方案等内容。2015年度实施计划草案,请于2014年11月20日前上报。
  五、切实加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政务服务
  根据国家现行政策,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备案制”管理和年度“规模指标”管理。第一,要加强和改进项目备案管理。市、县发展改革委(能源)部门要根据国家能源局《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第十条)和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正式执行<江苏省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苏发改投资发〔2008〕696号)的规定,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实行备案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实行或变相实行审批、核准管理。市、县发展改革
(能源)部门在备案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时,要根据项目业主自主选择并且在其备案申请材料中书面明确的分布式光伏发电模式进行备案,并且将其选定的“模式”和开工、竣工时间在备案通知中予以载明。项目业主在备案申请材料中未对“余电上网”或“全额上网”模式进行选择的,应当要求项目业主作出选择,业主拒绝选择的,不得办理备案手续。第二,要加强和改进年度规模管理。目前,国家对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建设均以下达年度实施计划的方式实行规模管理。今后,国家下达年度实施计划,明确全省规模指标后,省将根据各地规划目标、年度实施计划,特别是近几年发展实绩、各类试点示范实际进展情况,及时分解下达各市年度指标规模。各市要在10个工作日内予以分解下达。市、县发展改革委(能源)部门在办理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备案时,务必注意把握规模指标。要优先满足采用“自用为主、余电上网”模式并且在当年能够完成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指标需求。县(区、县级市)出现指标不足,不能完全满足“自用为主、余电上网”模式项目需求时,先在市内调剂,市内无法调剂时,要及时书面报告,由省发展改革委在省内调剂,或向国家能源局提请追加。在完全满足“自用为主、余电上网”模式项目指标需求的前期下,市、县可安排规模指标用于采用“全额上网”模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要切实防止因超规模备案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本文发布于:2023-08-13 02:52: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516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电   分布式   发展   项目   能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