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经济组顾问 吴同权
关键词: 台湾农业
一、前言
早期台湾的农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极重要的角。农业的成长,不但充分供应国内所需粮食,稳定工资与物价,亦有大量农产品外销赚取外汇,以进口工业设施与原料,对于工业与总体经济的发展贡献至巨。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快速转变,农业在总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降低,而最近一、二十年来,在环保意识的抬头与经济国际化、贸易自由化的浪潮下,农业发展面临了困境。
在1950年代,农业占国内生产毛额比重在30%以上,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率在50%左右。至2004年,农业生产占国内生产毛额比重已降为1.7%,农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亦降至6.6%。自1970年代以后,台湾农产品贸易亦由出超转变为入超,2004年 台湾农产贸易逆差达53亿美元。虽然农业的相对重要性持续下降,但其绝对重要性并未稍减。农业在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维持农村社会,以及提供休闲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
现代的农业是「三生三农」的农业,三生系指生产、生活与生态,三农则指农业、农民与农村,两者的内涵大同小异。最近一、二十年来,台湾农政单位基于三生三农的观念,以发展农业、建设农村、照顾农民,促进农业的永续发展为目标,并实行五项策略:(一)发展优质农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二)发展安全农业,保障消费者权益;(三)发展休闲农业,提供舒适游憩空间;(四)发展生态农业,维护资源永续利用;(五)强化农业综合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一般而言,农业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决定于土地、劳力、资本与技术(包括管理)等条件。台湾农地稀少,平均农场面积小,工资昂贵,在有限的农地上不能无限的增加资本与劳力投入,因此要提高生产力与竞争力,必须发展优势农业。本文的目的即在于探讨台湾发展优势农业的经验,包括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设施栽培的提倡,有机农业的推广,休闲农业的发展,运销体系的建构,产销组织的建立,以及农业科技的研发。
二、产业结构的调整
为因应经济国际化、自由化的冲击,近年来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具本土特性、市场竞争力、高附加价值、低社会成本的产业。
(一)在农作物方面,稻作面积配合进口量适度调降,但扩大良质米生产。对不具竞争力之杂粮废止保价收购,大幅减少玉米、高梁、黄豆之生产,而以直接给付方式补偿农民损失。对具有本土特性之特用作物及园艺作物,如花卉、种子(苗)、毛豆、食用甘薯、菇类、热带水果及高价蔬菜扩大生产,朝精致化、多样化发展,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注重国内产品与进口产品之市场区隔。小文件存储
(二)在畜牧业方面,以发展低污染、高效率的产业为目标,所实行之重要措施包括:改善畜牧业结构,促使养猪业及养鸡业转型;设立中央畜产会,强化畜牧业产销组织,发挥产销调节功能;加强经营管理之自动化,降低生产成本;强化防疫体系及畜产品卫生检验,以及加强畜牧污染防治。
(三)在渔业方面,改善远洋渔业经营环境,加强国际渔业合作,推动责任制渔业,提升经营层次;调整沿近海渔业生产结构,淘汰低效率老旧渔船,建立作业秩序,并推动娱乐渔业;规划发展海洋养殖,减少陆上鱼塭面积,建立养殖渔业登记制度,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养殖与环境之和谐。
三、提倡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系指排除季节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构筑物及设备投资为主的农业生产。设施栽培原是为因应作物生长环境中低温的逆境,所开发出防寒、加温的生产技术,近年来配合环境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可控制并提高所种植作物的质量,因而成为温带地区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生产设施与技术。但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低温并非重要的生产限制因子,且设施园艺需要大量投资,因此不如温带地区之普遍。在亚洲的中国、日本及韩国设施栽培相当盛行,尤其在大都市近郊地区。
台湾处于亚热带,冬季的寒流、春季的梅雨、夏季的台风及雷雨、高温和日夜温差小的海洋型气候,空污及酸雨的不良环境,对作物生长与质量亦有不利影响,因此,可利用
设施栽培,以稳定生产及提高质量。目前设施栽培面积估计仅约四、五千公顷,尚非十分普遍。
台湾的设施农业种类甚多,诸如菇类栽培,简易设施的洋香瓜、草莓、葡萄栽培,网室(或温室)的蔬菜、种苗栽培,以及花卉的温室栽培;生产高价值园艺作物的温室或生产工厂,都配置环境自动控制设施,以调节温度、湿度,并采用机械化、自动化作业,以节省劳力成本。为鼓励蔬菜网室栽培,政府对农民亦提供补助。台湾中部的网室蔬菜栽培,在夏季遭遇台风豪雨时,对于稳定蔬菜的短期供应颇有帮助。花卉的设施栽培对于促进台湾花卉的生产与外销贡献至巨。
四、推广有机农业
有机农业系指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配合轮作制度,并利用有机资材生产农作物的方式。台湾自1990年代开始推行有机农业,目前生产面积不及三千公顷,作物种类包括稻米、蔬菜、水果、茶叶等。有机农产品质量及卫生安全优于一般农产品,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价格,有机农产品价格通常较一般产品价格高出50%,甚至一倍
以上。有机农产品的发展不但要注重生产技术与产销组织,更要有严格的产品认证制度。
简谱是由谁发明的
为加强有机农产品质量管理,增进消费者之认同,并区隔有机与非有机农产品市场,必须办理有机农产品之认证。早期之验证机构为各地区农业改良场,近年来则委由民间机构办理。目前通过农委会认证审查,取得授权办理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之机构,计有「财团法人国际美育自然生态基金会」、「台湾省有机农业生产协会」及「财团法人慈心有机农业发展基金会」等三家。2004年经完成验证之有机农作物面积1,246公顷,农户954户。
今后应采用更严格的验证基准,所有上市有机农产品均应经验证程序,对未经验证之冒名有机农产品加强取缔。为加强验证工作,应增加验证机构家数,加强验证单位之管理监督及人员之专业训练,不同单位之验证标准应完全一致,并统一采用共同标章。同时鼓励产销班自发性的监控,保证每一班员均确实实行有机栽培,以昭信消费大众。
五、发展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系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
动及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游憩,增进民众对农业及农村之体验为目的之农业经营型态。由于工商业的发达,人口集中于都市,废气、污水、噪音及视觉污染充斥,使城市居民向往青山绿水、清新空气及宁静环境。国人为欣赏自然景观,体验农业与农村生活,造访农村者日增,休闲农业遂应运而生。另一方面,国民所得增加及工作时间缩短,使一般人有余力从事休闲游憩活动,因此,近年来休闲农业迅速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的种类甚多,诸如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农场、森林游乐、娱乐渔业、民宿等。休闲农业亦由简单的观光农园发展到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区,由点而面逐渐扩大。休闲农业成为调整农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增进农民所得的重要一环。休闲农业的发展,亦使农业由初级、次级产业扩及三级产业。
估计在2003年仅休闲农场创造之经济产值即达新台币33亿元,广义的休闲农业年收益更多达300亿元。除了经济功能外,休闲农业亦具有教育功能、生态功能与健身功能。鉴于休闲农业之重要性,政府积极辅导休闲农业之发展,如确立休闲农业发展目标与策略,研订相关法规,协助休闲农业之规划,提供休闲农业贷款与补助,以及推动休闲农业教育、训练与倡导工作。
六、健全农产运销体系
台湾在主要生产地及大都市(消费地)设有农产品批发市场、花卉市场及鱼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不仅提供交易场地,形成公开、公正、透明的决价,亦提供市场信息,调节农产品短期供给。农产品批发市场亦不断充实各种设施,并推动业务计算机化与自动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常透过产销班、农会与农业合作社调节货源,达成秩序运销,避免生鲜农产品短期供需的严重失衡。
天堂硅谷 由于台湾每一家庭农场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不多,各自单独运销效率不高,必须结合众多农民实施共同(合作)运销,形成经济的运销规模,以降低运销成本,并提高农民集体的议价能力。目前生鲜农产品如蔬菜、水果、花卉、畜禽产品及养殖鱼类多实施共同运销,其市场占有率甚高,已成为农产运销体系中重要一环。
在改进重要农产品运销职能方面亦有具体成效,如实施食米小包装,改进蔬菜水果集货、分级、包装,建立肉品冷藏运销体系,加强鱼货预冷及处理流程,改善低温冷藏与运
销设施。为扩大农产品市场领域,积极拓展外销,并加强国内农产品促销活动,区隔国产与进口农产品市场,建立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之信心,增加农产品附加值、质量与卫生安全,发展农产品加工,推动优良农产品认证制度。
今后将继续建构现代化物流系统,在大宗蔬果及鱼类生产区建立现代化集货中心及冷藏库,集中处理,规格化包装,有效配送农渔产品。并辅导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设立全台性联合配销中心,充分运用农民组织营销系统,使其成为农产品运销现代化之通路。
七、产销组织的建立
现代的农业是一种企业,必须有适度的产销规模,也要讲究经营效率。近年来农政单位大力辅导农业产销班的设立,目前已有花卉、蔬菜、水果、特用作物、畜禽及养殖渔业的21种产品产销班约七千班,参加农民达14万人,对于促进农业经营企业化甚有帮助。农业产销班的功能在于:
(一)经由产销班可迅速地将新的品种、栽培饲养技术与企业经营观念供给农民。透过产
销班农民亦可以藉互相观摩技术与交换经验,改进生产与经营管理。王世尧
(二)生产资材与设备的共同采购或利用,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光纤电流互感器(三)参与产销班可以更有效运用农家人力,缺少劳力的农家可委托他人代耕。
(四)产销班的产品共同运销,甚至于建立自己的品牌,可降低运销成本及提高产品价格,并有助于建立秩序产销体系。
铰链结构 除了农业产销班之外,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也是很重要的农民组织。台湾农产品的共同运销系由农业产销班、农(渔)会及农业合作社执行。农会也办理农业推广、农业生产资材供应及农业资金融通的业务。许多加工及外销农产品透过农会与加工或外销厂商订约实施契作。因此,农会及农业合作社亦具有促进农业产销的功能。
八、农业科技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