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历程与思考

阅读: 评论:0

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历程与思考方立天
农村的和谐稳定开展,是整个国家稳定和社会开展的重要基石。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中华文化,先后都在经历着工业与农业的现代化开展和社会转型,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尽管在两岸乡村治理的转型过程中,各自的背景、起点、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但都面临着开展理念、资源配置、功能转换和机制再造等方面的挑战,呈现出新的动向和特征。
三星i560
1 台湾乡村建设取得的经验与教训
半个世纪过去,台湾在乡村建设方面进行过多方面的改革,其中也取得过一些经验。然而,台湾的乡村建设并非一直春意盎然。在近一时期中,人们也感受到了台湾乡村中存在着影响开展的瓶颈问题,制约着台湾的乡村建设。
(一)台湾地区乡村建设的历程。就乡村建设思想与规划而言,台湾乡村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1954年至1968年,以为目标的乡村建设全面展开。这是台湾乡村建设思想的第一时期。1968年至1986年后,台湾的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转变,成为以工业开展为主。1984年乡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即第二)历史时期。地主因土地被征收所获得的土地债券及公营事业
股票等,转投资于工商业,促进工商业的开展,故其间接效果,那么为迅速转变纯农业的台湾为工商业社会。1976年后台湾的工业输出急剧增加,政府外汇收入大量提高,迄今居然外汇储藏达三百亿美元。农业为促进工业化开展起了推动作用。最终,它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的转型,即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亚洲较为兴旺的工业经济。
(二)台湾地区乡村建设思想的历史脉络与指导思想。其乡村建设的思想或学理根底也有其有自身的渊源。台湾实施的乡村建设即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五大建设思想(心理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物质建设、武力建设)有密切相关。乡村建设不过是整个五大建设的一环,五大建设思想不仅源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其《建国方略》,而且是思想与实践演进和凝结的一种成果。在整体的台湾地区乡村建设和进程中,不仅有台湾地区的行政院对于政党决策的无条件执行与实施,而且也有各部会密切配合进行之预案,并必须配合修改法令等等举措。纵观台湾的整个过程,从始至终采取的是政党决策,行政实施,司法保障的模式,表达了政党与行政部门的相互配合特。台湾乡村建设指导思想那么从附属到相对独立。台湾乡村建设事业,以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为主管,乡村建设思想(或方案)那么始于1949年,当时的农村建设其实主要立足于农村社会结构的重构和农业生产的增产方面。民生主义无疑是台湾整个建设理论体系,也是乡村建设思想的基DASIC
石。乡村建设思想没有相对独立的地位,而是融涵于整体的社会建设思想之中。政治建设主导融合在整个建设事业(即五十年代之初的持续的四年经济建设方案)之中,以及乡村建设其实是效劳于工业建设目标。乡村建设的根本原那么是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开展农业,这就疏忽了乡村社会建设,以农业建设代替乡村建设,以农业建设培育工业建设――乡村建设或农业建设,依附于经济建设的整体思想之中,以工业化、城市化为导向的经建成为追求的最终目标。
青岛 (三)台湾乡村建设之短板。台湾地区工业起飞以后却未能实现以工业支持农业反哺型开展,城乡差距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生产占台湾生产净值的比率从1952年的35.9%,至1964年降为28.22%,1972年降至14.21%,1982年降至8.7%。1972年农业再现负增长 第二次农地改革,以构建现代农业为目标。(1)示范农村建设方案,试图通过乡村建设试点探寻乡村城市化的道路。(2)以共同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多种经营形式加速办理农地重划,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3)80年代后,实施基层建设、农民福利、精致农业等建设方案。但以上政策,并未改变农业的秋天永挥不走!的困境:其一,城乡背离化开展态势迄无改观,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其二,乡村中的农会沦为执政党掌握公职人员选举胜算的最利工具。其三,农本主义的转化与崩溃乃为无可防止的历史进程。自1960年代中期以后,台湾农业
axara
开展开始进入转型期,农业收入偏低,农民对农业的认同感日益低落。这种农业与农村认同感的失落揭示了台湾社会开展进程中城乡背离化趋势的实质。这构成台湾三农问题的根本特征。这期间,乡村社会存在五大问题:①农村中劳动力短缺;②农业投资呈现缺乏;③农业收入相对降低;④工商业与农业不能配合。这些问题无疑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当今的台湾农业农村问题。
2 对台湾乡村建设经验的思考
当前,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性变化,农村经济取得了历史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开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由于中国农村传统家族和宗族的弱化,农村的空心化,传统乡间礼俗的淡化,造成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突出,信任的社会网络关系缺失。造成乡村社会资本的境况不理想,不仅不利于乡村治理,而且阻碍了乡村经济的开展,当前乡村建设任重道远。台湾经过长时间的乡村建设,其教益可以为大陆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一)必须重视乡村社会资本的重构。当前我国不少农村地区,由于传统家族和宗族的弱化,建立在血缘、姻缘、地缘关系上的关系网络日益解构;随着年轻农民的外出打工,农村
学校发生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原因有哪些留守人多为儿童、老人和妇女,造成农村的空心化;更由于市场经济意识的影响,利益关系突出,传统乡间礼俗渐弱,人情淡薄,致使原来关系紧密的社会网络变得松散断裂。如此种种,造成乡村社会资本的境况不理想,不仅不利于乡村治理,而且对于关系到农村民生的乡村经济的开展也已形成阻碍。而现今的台湾农村社区运动那么是在台湾农村社会转型下发生的。台湾民众不断认识到农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粮食供给的空间,因其具有广阔的领域与绿地,更是人们休憩的空间,是自然生态维护的场所,因此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自然生态的三位一体密切配合,是农村应有的根本功能。针对逐渐被吞噬的农村社会,台湾农村的社区更新那么希望能在开展与保存中到新的道路,有方案地使农村居民采用新的理念,进而产生新的开展模式。内容包括:维护改善具历史及保存价值的居住环境;改善交通系统;整建老旧社区;改善农村环境品质;保存及使用古迹;保持生态环境。弘扬农村传统文化,加强对农民的职业培训等。农村社区在具体更新中,需要分析调查工程区更新前的条件,包括土地利用(生产、交通、水利以及土地使用限定)、生活圈范围以及居民意愿。其后要确定工程区的面积、工程内容及开工、完工日期。对于社区更新的资金问题,一般社区规划设计费用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全额补助,社区更新工程经费由台湾中央及前省府各负担1/2,重划区内供公共使用之公共设施所需土地除由重划区原公共设施用地及未登记
土地抵充外,其缺乏土地及地上物拆迁补偿费、贷款利息等那么由区内土地所有权人按其土地受益比例共同负担。通过海峡两岸开展农业农村的思路比拟,笔者认为应进一步研究我国大陆地区乡村社会资本的存量及乡村社会资本的重构问题。 (二)必须增加乡村资本的存量。没有较强的社会资本支持是很难做成一些事情的。乡村社会资本的存量,决定着村民关系密切程度、村民的认同归属感,互惠合作的难易度,乡村经济的开展快慢和水平。作为中国的乡村来说,本来就有极为丰厚的社会资本渊源,尽管当前社会资本存量流失较为严重,却也显露出一些良好的端倪和态势。比方,南方一些乡村传统礼俗的复兴,国民整体乡土意识和文化开掘的自觉,民族地方文化的勃兴等等,都昭示了对于全球化下工业文化、流行文化、众文化冲击的反拨。假设能在此时刻,对乡村社会资本的生产施以措施,必将对乡村治理及乡村经济起到催化增效的作用。台湾也曾面临社会转型、农村凋敝的情况,据此,台湾主管部门发起了农村社区更新运动,先拨款改善交通、垃圾清运、生态保持条件,然后整修居民区、维修古迹、重点开展当地名产,做到一地一特产。更新方案包括土地利用、生活圈范围以及居民意愿,并要确定工程区的面积、工程内容及开工、完工日期。更新方案通过后,主管部门便拨款执行。除了拨款,在方案完成后,科技力量向农村的投入也是更新的成功要素。台湾人爱说产官学,即产业、政策、科研联为一体,
无论从产业的设置、旅游设施的规划还是新产品的引进、农民的培训,都有学如影相随,通过新技术、新品种、新技能,帮助农民在新的社区里过上新生活。乡村更新所费不菲,但事半功倍。乡村建设不仅提升了农民的生活,而且改善了生态,给都市人提供了休闲空间,衍生出农业观光一个新产业,一个农民好才是真的好的实证。从台湾农村建设的上述经验也可看出,只要通过创造时机、提供场所、提供活动,重建乡村特文化,改善乡村公共效劳设施,完善村民政治参与机制,标准诚信鼓励机制和乡村合作互惠制度等,增强乡村凝聚力和村民自豪感,最终就能实现乡村社会资本的存量稳定和可持续生产。当然,社会资本的扩展、互惠合作的标准、社会网络的构建,都需要一个缓慢地开展过程。但不重视乡村互信互惠关系的构建,没有社会资本的支持,急功近利的经济资本的侵入,带来的恐怕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失落。

本文发布于:2023-08-13 00:5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513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乡村   建设   农业   农村   台湾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