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学》1-10辑目录

阅读: 评论:0

《华学》1-10辑目录
《华学》1-10辑目录
《华学》是由清华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中山大学中华文化研究中心、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的学术丛书,不定期出版。
论坛有一个目录,标题是1-8,实际只有1-4的,现在发一个相对较全的。
《华学》第一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读《老子想尔注》断想--从道家到道教思想接合点的探索 李锦全(1)
“情”的唤醒--论白沙心学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冯达文(6)
摩尼教“三常”考--兼论景教碑“启三常之门”一句之释读 林悟殊(18)
青铜鼎与错金壶--道教语言在中晚唐诗歌中的使用 葛兆光(25)
儒学与评点之学 吴承学(41)
殷代的日祭与日书蠡测--殷礼提纲之一 饶宗颐(50)
说“揜函”--兼释甲骨文“橹”字 裘锡圭(59)
《尚书?高宗肜日》与古代的鸟占 连劭名(63)
文王玉环考 李学勤(69)
论齐国“□□之玺”及其相关问题 曾宪通(72)
马王堆帛书《刑德》试探 [法国] M.卡林诺斯基(Marc Kalinowski)(82)
马王堆汉墓星占书初探 刘乐贤(111)
宏观经济调控简帛兵学文献军术考述 陈伟武(122)
五兵佩 孙 机(139)
变文的南方源头与敦煌的唱导法匠 姜伯勤(149)
文书档案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卷敦煌本《本际经》论略 万 毅(164)
敦煌庶民与莫高窟的营造 马 德(181)
秦汉虎患考 王子今(189)
汉魏拜亲跪妻之俗 胡守为(197)
述论两汉时期苍梧郡之文化 张荣芳 王 川(205)
从碑刻资料论唐代粤西韦氏家族渊源 王承文(222)
《王会篇》海阳及摇毋余封海阳再考 郭伟川(233)
附:饶宗颐函 (241)
从“河图、洛书”、“阴阳五行”、“八卦”在西藏看古代哲学思想的交流 王 尧(243)
附:饶宗颐跋 (257)
对美索不达米亚文献中有关“火”的记载之解释 [法国]J.蒲德侯(Jean Bottèro)(259)
lwip附:饶宗颐读后记 (266)
班菩文化遣址源流考 段立生(257)
编后记 (273)
《华学》第二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
吐火罗文A《弥勒会见记剧本》第一幕第一张第一页译释(英文本) 季羡林(1)
谈饶宗颐教授在甲骨学研究上的贡献 刘 钊(5)
商代礼制论丛 连劭名(11)
殷墟甲骨文“彗”字补说 裘锡圭(33)
验证饶解曾侯钟铭文“囗(宀付)”和“索” 陈应时(39)
金文的“友” 赵 诚(43)
燕国铭刻中的“泉”字 吴振武(47)
楚帛书论纲 刘信芳(53)
九店楚简日书研究 刘乐贤(61)
军器及其题铭与简帛兵学文献 陈伟武(71)
浅谈饶宗颐先生对湖南出土竹帛书的研究 周世荣(87)
简牍符号考述 李均明(93)
本字、正字、借字及其相互关系 姚孝遂(108)
二里头陶器的一个奇异符号 李学勤(115)
仙桥石璋--兼论先秦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 曾 骐 邱立诚 吴雪彬(118)
选堂先生与荆楚文化研究 曾宪通(127)
从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玉器看秦汉时期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 张荣芳(135)
论《史记》的礼治思想--兼论“乐”与“仁”及大一统观 郭伟川(142)
成都胡玲艳《南齐书?魏虏传》书后 高 敏(152)
论唐代广东文化 李庆新(165)
宋大峰祖师崇拜流行泰国述略 林悟殊(180)
暹罗入明贡使“谢文彬”事件剖析 陈学霖(190)
康雍朝营建川藏台站道与转变中边政态势的关系 马楚坚(206)
重理宗教与文学的因缘—关于中国大陆对佛教道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 葛兆光(218)
梵学的传人与汉语音韵学的发展--兼论饶宗颐先生对梵学研究的贡献 李新魁(227)
藏族四大诗人(米拉日巴、萨迦班智达、宗喀巴、仓央嘉措)合论 王 尧 褚俊杰(247)
《南柯太守传》笺证 周绍良(274)
东坡乐府小笺 罗忼烈(284)
新编全像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 l ](校注稿选登) 吴国钦(288)
妳女地券与早期道教的南传 刘昭瑞(303)
c型卡环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藏吐鲁番汉文佛典札记 荣新江(314)
敦煌戒坛与大乘佛教 姜伯勤(318)
戒坛流变史之研究 湛 如(329)
唐判论略 向 (356)
承前启后独行远--观读《饶宗颐书画》有感 郭绍纲(367)
才人之诗?学人之诗?诗人之诗--《选堂诗词集》窥管 王 素(370)
《华学》第三辑,紫禁城出版社,1998年11月
“贞”的哲学 饶宗颐(1)
礼的道德意义 王启发(14)
《邓析子》非伪书考辨 董英哲(2 9)
孟子思想的历史命运及其双重的社会效应 李锦全(3 8)
象数哲学与古代人体学说 詹鄞鑫(4 5)
纬书的远古圣王及其文化创造 张广保(5 5)
征服与转化--5至7世纪中国思想史中的佛教 葛兆光(6 8)
景教在唐代中国传播成败之我见 林悟殊(8 3)
临济义玄河北传法考 杨曾文(9 6)
宋明儒家的“祠祀”观念与书院、会讲之发展 陈 来(104)
关于《药地炮庄》的撰写之期 彭迎喜(112)
乾嘉学派成因新论--从清代的家学与经学谈起 陈居渊(119)
著作考据之争与焦循易学--焦循“徒托空言”发微 程 钢(136)
《清儒学案》杂识 陈祖武(153)
《石鼓文?车工》篇“弓兹以寺”考释 徐宝贵(160)
侯马、温县盟书历朔的再考察 李学勤(165)
《尧典》星象、历法与帛书《四时》 邢 文(169)
帛书黄帝五正考释 魏启鹏(177)
楚帛书月名新探 王志平(181)
楚简《老子》校释之一 廖名春(189)
《归藏》与夏启的传说--兼论台与祭坛的关系及钓台的地望 王明钦(212)
骑兵和甲骑具装二论 杨 泓(227)
战国燕王戈研究 冯胜君(239)
尹湾汉墓出土历谱及其相关问题 刘乐贤(247)
中国画的得意、写意和会意 杨 新(258)
张骞与马其顿音乐的传入 杨共乐(262)
汉魏南北朝的俳优 胡守为(264)
分裂的局面与礼坏的社会--略论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政治舆思想风气 郭伟川(273)
晋武帝“罢州郡兵”问题辨析 高 敏(282)
萨宝府制度源流论略--汉文粟特人墓志考释之一 姜伯勤(290)
德国“吐鲁番收集品”中的汉文典籍与文书 荣新江(309)
八思巴《彰所知论》诸问题考补 王启龙(326)
《华学》第四辑,紫禁城出版社,2000年8月
册祝考、册伐与地理--论工典及有关问题(殷礼提纲之一) 饶宗颐(1)
续释甲骨文中的“乇”、“□”、“□”--兼及舌(□)的结构、流变以及其它古文字资料中从舌诸字 赵平安(9)
《甲骨文合集补编》校勘记之一--评《资料来源总表》和《释文》缀合按注 沈建华(12)
殷代的日界 黄天树(17)
论甲骨缀合 曾毅公遣作(26)
论虎簋盖二题 李学勤(37)
古兵二题 杨 泓(41)
石鼓文渔猎研究 徐宝贵(48)
郭店楚简《缁衣》篇引《诗》考 廖名春(62)
郭店楚简识小录 陈伟武(76)
郭店楚墓竹简考释补正 陈斯鹏(79)
释楚简文字“□” 李天虹(85)
《穷达以时》与《吕氏春秋?慎人》 刘乐贤(89)
爱亲与尊贤的统一--郭店简书《唐虞之道》思想论析与考证 丁四新(95)
睡虎地秦简中的楚《日书》 胡文辉(108)
《神乌赋》零笺 王志平(118)
吐鲁番出土沮渠氏北涼真兴年间“画可”文书初探 王 素(127)
黑城出土《宋淳熙九年壬寅岁(1182年)具注历日》考 邓文宽(131)
政治及哲理与宋代古文字学 (法)麦里筱(136)
希腊上古线形文字说略--兼比照、参析囗“黍”(乙种线形文字)与囗囗囗“黍”(甲骨文) 刘以焕(140)
中国史前时代的筑城 钟少异(159)
姬周族的起源及其与夏文化的关系 江林昌(174)
地问--“天圆地方”考 董楚平(188)
《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章商兑兼释“广莫”、“子莫” 俞志慧(207)
《老子》索隐(六则) 张丰乾(213)
尹文学说的内容和特 董英哲(225)
www.ddd13《荀子平议》平议 骆瑞鹤(238)
《史记索隐》引韦昭《汉书音义》考实辨正 李步嘉(247)
隋朝之统一乃建基于南北文化之统一--兼论儒家礼治在南北统一进程中的作用 郭伟川(255)
唐代首所景教寺院考略 林悟殊(275)
景教在中古中国的命运 陈怀宇(286)
华夏与《真赏斋帖》 施安昌(299)
阮元实学思想述评--兼论阮元对人生“三不朽”的价值取向 李锦全(305)
关于康有为公羊学的渊源 陆振岳(312)
《华学》第五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
由出土银器论中国与波斯、大秦早期之交通 饶宗颐(1)
西安北周萨保安伽墓图像研究--北周安伽墓画像石图像所见伊兰文化、突厥文化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互动与交融 姜伯勤(14)
《道教灵验记》--中国晚唐佛教护法传统的转换 (法)傅飞岚(38 )
候风鸟与相风乌--论绍兴306号墓铜屋上柱与鸟功能 刘昭瑞(65)
尧舜禹伐三苗的综合研究与夏代始年的讨论 江林昌(73)
□民、苗民考 饶宗颐(91)
《甲骨文合集补编》校勘记(二)--读所收《怀特》、《东京》、《天理》甲骨文和释文 沈建华(94)
叔多父盘与《洪範》 李学勤(108)
吴王光编钟铭文的再探讨 曾宪通(112)
楚帛书“德匿”以及相关文字的释读 刘信芳(130)
江陵望山楚简“青帝”考释 袁国华(140)
秦王政时期历法新考 黄一农(143)
谈春成侯盉与少府盉的铭文及其容量 李家浩(150)
从马王堆星占文献看《河图帝览嬉》 刘乐贤(162)
“黽”字上古音归部说 麦 耘(168)
试论出土古文字资料之拟补 陈伟武(174)
郭店简《老子》校释札记 廖名春(182)
《老子》异文例释--以郭店简本为中心 李若晖(195)
简帛《五行》“经文”比较 梁 涛(215)
试论“文子”与孟尝君的关系 张丰乾(222)

本文发布于:2023-08-12 20:11: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5070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研究   出土   思想   中国   问题   兼论   关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