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竹文化

阅读: 评论:0

《生活与竹文化》motorola1002钢窗料 曾庆祥 20103756
摘要:本文通过对竹子与精神文化的关系介绍,让人们对竹子有了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竹,文化,精神,艺术。
1、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其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均具韵味,情趣盎然。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因此,公园里,村寨旁,一丛丛一片片的翠竹既美化了人的生活,又能陶冶和升华人的高尚情操。
11 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被列入人格道德美的范畴,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
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的确,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所在。
12 第六届cctv相声大赛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和独特,影响着中国人的审美观和审美意识以及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学、绘画艺术、工艺美术、园林艺术、音乐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竹是中国文学的重要题材,从《诗经》时代开始,历代皆有咏竹赋竹的诗文佳作,创作了难以计数的文学作品,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竹文学,在中国文学中独树一帜,异彩缤纷。
21 工艺美术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科学和艺术的产品,竹是工艺美术品的重要材料,数千年来,中国先人们用竹子编辑和雕刻各种赏心悦目的工艺美术作品,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考古资料证实,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用竹编织器物,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尤以楚国最为发达,品种极为丰富,以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于世。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雕刻工艺,汉代有竹雕刻艺术品存世,六朝时期文献中有竹
雕刻艺术品的记载。唐代以后,竹刻名家辈出。宋代出现成,明代出现了嘉定朱松邻祖孙三代为代表的嘉定竹刻派,金陵(今南京)则出现李文甫等竹刻大家。清代中期形成了湖南邵阳、四川江安和浙江黄岩等地的翻簧竹雕,并成为竹雕刻艺术的主流,民国初期出现北京张志渔开创的北派竹刻。竹还是工艺美术中表现题材,寄寓着福、禄、寿、喜、财、发、顺、吉等吉祥内容的图案,数千年来一直在民间装饰美术中流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艺品的创作中。
22 竹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替代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证实,自周朝以后历代使用定音律。晋代就有以“丝竹”为音乐的名称,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演奏乐器的艺人称为“竹人”。
2风钻工3 竹对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先民奉竹图腾,视其为图腾崇拜物,把竹作为祭祀的工具和祭品。道教和佛教出于教义崇奉竹子,追求竹子所构筑的环境。竹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和游乐活动以及信仰习博思清
俗;进入了人类的仪礼制度之中,在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文化中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
竹文化重点是指“竹子”的精神文化,当人们有闲情逸致漫步于青青翠竹之下时,一种无限舒适和遐意便会油然而生,难怪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的生物形态特征总结升华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竹子在文学、工艺美术、音乐、宗教、民俗等领域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31 时之今日,科技的高速发展,竹产业创新发展有竹地板,竹胶合板,竹家具,竹笋,竹纤维,竹工艺品,竹炭等十几类产品,这些产品都正影响着当今人们的居住文化、食品消费,艺术创作文化。如竹地板和竹家具的低碳生态的居住环境,竹笋等竹食品的绿健康,竹工艺品的艺术欣赏和陶治情操,竹建筑材料的循环广泛利用。都是一种竹产业的广泛应用,竹文化的理性回归。文化是历史的沉淀,百年的历史才能留传下文化。传承竹文化,切合市场引导消费,真正实现竹文化的回归,创新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共同肩负社会责任感,倡导发展绿,环保,低碳经济。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

32 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

41 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
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只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副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42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证实,原始时期中国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肃祁连山,北到黄河流域北部,东至台湾,南及海南岛。中华文化发源的两大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态区域之内。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种竹生态环境下产生和演进的。竹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


51 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
61 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
   
62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对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历史。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竹子的优良特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态环境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舞台。

71 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树木无法比拟的多重特点和优势,发展竹资源、开发竹产业能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72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竹子公园、竹子博物馆。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

7示波仪、3 中国竹业的盛典——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首届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的评选,为我国竹文化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1997年11月,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业的一大盛事。

81 对竹文化进行研究的组织机构、科研成果、专著论文等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82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83 竹是最有个性的植物。它以独特的思维塑造了一个独特的自己。它似乎跟任何植物都难以联系。说它是树,可它内空外实,与树无共同之处。说它像草,它又擎天拔地,长成大片竹林。它从不随大流,从来大胆亮出自己的风格,风姿卓而婉约自重,刚柔相济而
不屈不挠。

84 竹的强敌是风。对恶风飓风的暴虐,竹的唯一办法是利用自身的弹力,以弱制强,顺势倾伏以缓解风力。风愈烈,弓愈甚,很有点像太极拳理,注重一个“化”字。风势减,弓渐浅,一俟风静,竹又挺立如初,依然故我。

85 弹性与刚性同是力量的体现。竹以一身正气,以柔克刚。竹的善良,竹的聪慧,竹的柔弱坚韧,竹的奋力抗争,都是美丽的。

86 竹的风采与品质,成为高尚人格的化身与楷模。《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将竹人格化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诗经·卫风·淇奥》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赋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正因为竹如此引人,一些文人名士远离人欲横流的红尘凡俗社会,隐居深山僻壤,竹林之中。晋代的阮籍、嵇康、刘伶等竹林七贤,唐代孔巢文、李白等竹溪六逸……他们托身浪迹于广袤的竹林,朝
夕沐浴于修竹篁韵之中,竹清丽典雅的风姿,挺拔刚直的操守,令风流名士如痴如醉,思想境界得以升华。赋竹吟竹,在文人雅士中蔚为风气。

87 到大自然中去,纵情山水,直接与自然对话,是克服社会与个人矛盾,弥补心理缺陷,取得心理平衡的好办法。而绿竹猗猗的优雅幽静环境,正是极好去处。唐代诗人王维饱尝“安史之乱”尘嚣烦恼之苦后,抛弃功名利禄之念,隐居乡下修竹里馆,修心养性,悟彻佛法,静习惮定,使心境归于淡泊自然,“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何等的自由、超脱!大诗人白居易,也是官场几经挫折,晚年退居洛阳,“十亩之宅,五亩之园,有水一池,有竹千竿。”诗人在读佛习书惮定之余,“日晚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诗人体验到自我的价值与力量,心理归于平衡,精神上也得到了满足。

88 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中,首屈一指的恐怕要算竹了。中国是竹的故乡,养竹用竹历史悠久。中国的兵器陶器,中国独特的方块字,中国的科技史与建筑史,中国的衣食住行与文化艺术,无一不与竹密切相关。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


89 “竹子文明”就这样给人以感染和力量,使人悟出人生之真谛。苏东坡的“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郑板桥的“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秀竹,秋风江上作鱼竿”,以诗言志,借竹的形象抒发自己不媚权贵恪守淡泊的人格和情操。竹,正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810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和情操的写照。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浸透竹的精神的原因。

本文发布于:2023-08-12 19:24: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35053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化   中国   竹子   精神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