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结合我国乡村社会的实际,谈一谈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成因、解决的对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五个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任选其一)目的: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乡村社会问题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危害,加深对社会问题理论的理解,同时关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积极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并关注防止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社会问题的涵义、特点、危害,我国乡村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的现状、成因、解决的对策;
(2)完整准确地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内容;
(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
(4)字数不低于800
(5)作一次小型的社会问题的调查(以乡镇为单位)。
时间:学习第八章后做本作业(约第十二周)
解题思路:结合乡村社会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论述答题提示:
1、答题前应完成一个乡镇的社会问题调查(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
治安问题等)。
2、请学员按照解题思路去答题,答题时以理论要点为线索分层结合实际叙述。
3、答题所需要的理论要点如下,请学员自行整理形成800 上的文字材料。
(一)乡村人口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乡村人口问题现状: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乡村人口问题:(1)乡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2)乡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3)乡村人口素质低于城市;(4)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但乡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仍然超过政府倡导水平。
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预计到2000 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1 世纪二三十
年代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3、人口素质差。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4、乡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乡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
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乡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
成因:1、政治原因。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2、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不孝有三,无后
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3、落后的乡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乡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乡村人口问
题的重要因素。
4、乡村行政行为的失误。一方面,随着乡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
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乡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乡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
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使乡村广大干部和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
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2、积极
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
3、大力发展乡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
4、积极发展乡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乡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口。
6、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乡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乡村教育问题:
乡村教育问题现状:
播种希望的种子1、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乡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乡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
3、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乡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4、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乡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乡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
5、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乡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乡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乡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乡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6、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解决我国乡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1、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
2、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
3、加大对乡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4、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乡村教师素质;
5、积极发展乡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二)乡村贫困问题: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贫困问题的成因:
1、环境条件恶劣。自然资源的绝对缺乏,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不便,都会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贫困问题。
2、人口负担过重。贫困问题与人口问题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过剩的人口必然会导致贫困问题的产
生。
3、人口素质过差。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导致人口素质差,使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手段不能得到推广、利用,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沙能奶山羊
4、生产力水平过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是造成乡村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5、政策失误的影响。
6、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家庭中残疾人多、劳动力缺乏;文盲科盲多,掌握和科技知识少;老龄农民多,青壮年农民少等因素都会造成家庭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1、积极发展乡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
3、发展乡村交通,促进乡村对外联系,发展贫困地区的通讯、水力、电力事业。
4、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5、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6、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
(三)乡村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1、环境污染严重。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乡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水资源紧缺。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3、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另一方面,由于乡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环境意识差;执法不严;认识错误;急功近利;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加强宣传;严格执法;重视有机肥料;提倡生态农业;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四)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天眼第三卷
(1)乡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2)乡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
(3)乡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
贾耀斌
(4)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
(5)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
(6)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乡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成因:
(1)经济转轨阶段乡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
(2)少数乡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3)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
(4)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
(5)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乡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途径
(1)积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
镁合金熔炉
(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
(3)提高乡村干部素质,加强廉政建设;
并联电容补偿装置
(4)加强乡村治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5)及时解决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
(6)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