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术。中国武术界都知道解放前八极门出了个练的李书文,得沧州罗疃村恩师黄四海和张景星真传。苦练功成后携技行走江湖。得了个“神李”的绰号。在武林之中。一般的情况下。是没有人敢自命“神”这一称号的,拳脚无眼,刀无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冒出来个挑战的。立个生死状,和你比试高低,如果没有真本事。丢了脸面是小事,说不准还要丢了性命。不过,李公还真是不寻常,跟人较量从未失败过,在他下致伤、致残的挑战者大有人在,不计其数,死在下的也有文字记载,因此他还得了一个“李狠子”的绰号。由于李公技艺高超,被当时军界的高级将领如李景林、许兰州等奉为座上贵宾,他的三个徒弟霍殿阁、李健吾、刘云樵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阴差阳错而又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溥仪、、蒋介石的贴身护卫。
还有两位精通大术的高手就是李书文的师弟韩会清和马凤图。
韩会清的绰号叫“无敌将”。1923年到黄埔军校担任武术教官,受到孙中山、周恩来、蒋介石、邓演达的接见。孙中山亲赠龙泉宝剑一把,后被聘为中央国术馆教务长,传授八极拳和青龙偃月刀,他的三个弟子赵树德、李学义、赵荣林在第一次“国考”中都荣获优等成绩并被黄埔军校聘为武术教官。
马凤图曾受同盟会燕支部之命,与同盟会人士,形意拳家叶云表、李存义等创办中华武士会,被公举为副会长兼总教习,后被冯玉祥聘请,在张家口与张之江创办冯部的新武术研究会,并任冯部白刃战术研究室主任,主编《白刃战术教程》。其间与胞弟马英图一起创编了寓于棍的“风磨棍”,被西北军广泛用于训练和实战当中,四个儿子马颖达、马贤达、马令达、马明达被当今武林誉为“马氏四杰”,在当今武坛上极负盛名,其中,马贤达为国家级武术裁判、中国武协委员、中国武协副主席、电影《少林寺》、《卧虎藏龙》首席武术指导,马颖达为甘肃省武协副主席,马令达为兰州市武协秘书长、兰州市武术竞技协会副主席,马明达为中国武术学会委员、《中国武术史》编委、广东省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母娘娘洗脚盆
上述三位前辈的术了得,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在八极门中,学了拳术不学大,等于只掌握了一半的功夫,不完整。只有做到拳合一,两技皆精,互相促进,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也许有的人要问,你说三位前辈术厉害,如果他们师兄弟之间比试,谁能获胜呢?大家都知道,江湖上八极门保守是出了名的,三位前辈乃一师之徒,大的套路和用法应该是完全一样的,彼此都熟悉了解攻防内涵,你一出,我就知道如何防守,你防守了,我就会改用下一招了,而你也知道我的底细,因此很难分出胜负,就连八极拳对练,
师父也总是选出两人组成一副架。你攻我防,我防你攻,互相都明白对方的意图,八极门有句话“没有打不了人的招,也没有破不了的招”。再说,亲师兄弟平时对练互相之间是不允许动真格下死手的,这也是门规中必须遵守的一条戒律,而相对于八极门外的人。就不一样了。八极门的又称八卦奇门,奥妙无穷,神出鬼没,外人很难与这三位前辈过上三个回合。1930年,李书文曾和师弟韩会清到南京中央国术馆分别担任国术大赛的监察委员和评判委员,凡是跟李挑战的高手没有不受伤败北的,韩就对李说:“师兄。你得手下留情啊!出手不要太狠了。”李则对韩说:“你是得留情,两米高的大个子,身大力不亏,铁胳膊硬腿,再加上咱师父给的神技,谁能斗得过你。你这‘无敌将’的称号是名副其实了,我哪行,一米五的个头,不狠点儿行吗。到时候受伤倒霉的就是我了,当场能让步吗?我也不能给咱八极门栽面丢脸哪。”马凤图前辈的法是舅父吴懋堂先生给开的门。后随盐山黄林彪先生习通备门世传的奇,由此奠定了一生的法基础。最后随张景星先生学习八极门的六合大,以他的通达和卓识,完成了当时沧州几家主要六合传派的融汇整合工作,这正是他的“融通兼备”思想的一次成功的实践。马老前辈很有学问和风度,与人相处总是落落大方、彬彬有礼,深受武林中人尊重,和他较量大,无论是说还是打,很多人都会输得心服口服。
笔者学习八极拳、劈挂掌、太极拳、形意拳已经整整二十年,学过九宫纯阳剑、太师虎尾鞭、青龙偃月刀和六合梅花,在这些器械中最喜欢的就是这趟六合,既适合我瘦削的身形,又得到师父韩振江先生(韩会清前辈嫡孙)的耐心传授,也得到过霍文学先生(李书文前辈弟子霍殿阁嫡孙,霍先生在2002年带着我参加了亚太地区武术交流大会并荣获八极拳表演第二名的好成绩)和马明达先生(马凤图前辈之子,马先生在2006年亲自为我的《八极拳文化论》题写了书名,并赠给我多幅《拳论》书法作品)的指点。要知道八极门中的大术是极其保守的,真东西是不容易得到的,尽管现在经常有术的表演,但在内行人看来,无非是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1984年,日本人扛来十二台录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录下了韩振江先生表演的六合梅花,当时我很吃惊,“师父,人家日本人可是聪明,看了咱大的录像,还不全学了去。”师父微微一笑,“咱的东西跟别人的不一样,是需要口传身授的,没有内功心法和点拨,连个皮毛都得不到。”就我学的经验,的确如此,只看外形,不得要领,是练不好也用不上的,只是一个拧动作,我就用了半年的时间才练得有点儿模样,至于招数的巧用则更是意想不到的。八极门的论也有,但在门规的严格制约下,是绝对不能公开的,不过天下理是一家,一般的常识还是可以交流互道的。比如下面这篇《梅花精要》就不错,拿过来与喜欢大的朋友们共同分享。
六合梅花在很多武术门派中都有,名称尽管一样,而实质内涵却不尽相同,各有所长。
六合梅花术的基本动作是持和拦拿扎。练之家众多,持和拦拿扎也各具特。本文只将笔者演练的以“腰把拧”拦拿而著称的“梅花”和“六合大”而得的体会,结合术的理论,谈谈“持”和“拦拿扎”的练法和击法。
一、持
持,又称“开门”,是拦拿扎前的预备式。本门术采用的持姿势是“半马步中四平”式。
异叶青兰
持歌诀
后手握把须尽根,放长击远又护身。
掌心抵定底面,扎掌顶力无限。
把贴肋下指朝里,缠腰锁成一体。
肘尖后撑照尖,出入迅捷直为先。
圈为母法小巧,神机妙算后把晓。
前手握杆似套管,虎口朝下指扣环。 速率常数
松紧随法防脱滑,准星对矢不离靶。
检验检疫局英文 沉肩坠肘微屈臂,行著戳革诸法活。
顶平项直身宜正,脑静脊中侧面迎。
颏收目神精气足,四平势令其惧。
头两刃上下分,调崩缠点巧开门。
半马持端中平,动迅静定坐骑灵。
泛亚铁路
1,持尽根,圈为母
拳语讲:“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是说武术在应用中,不管是徒手还是持器械,都力求“放长击远”。若扎得远,除腰臂顺达外,“持必须尽根,余谓根当在掌中,与臂骨对直,则灵活而长”。“尽根”,即使根不露手外。可最大限度增加的活动范围,同时,远离对方锋芒,保护了自己。因此,多了“一寸强”,少了“一寸险”。
“根当在掌心中”。抵住的底部握住把端(似握螺丝刀状)。当扎出时,杆与臂骨对直在一条线上,合力尽透尖。如果不满握根而留出一段,称为“露把”,这样手臂和杆形成角度,不但出短,而且,当扎到目标时的反作用力,必然分散手臂的力量,即手须紧握杆,防止向前滑动;腕须挺住,防止前冲;避免脱把和扭伤。也避免因此而减小扎的力度。
“是缠腰锁”,即将贴在腹部右侧肋下,手心朝里握把,像把杆锁在腰上。这样,使既有稳定的依托,又减轻了手臂的负担。同时,与身合。可以更好地发挥腰力的作用。将法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如果离开了腰。“尖拿拦而根稍起,则全体皆浮”。没了根基,整个法就会游离漂浮,杂乱无章,失去控制,另外手臂还易疲劳,端不能持久。
“之万变,不出一圈。”“圈法”是出自后手的变化,即“要想窥知大妙。后把变化是神机”。“圈”在用法上分两种:一种是后手紧贴身,借用腰力划圆或弧线,主要用于防守,拨开逼近的兵器:另一种是杆离开身体,利用腕的灵活划圆或弧线,主要用于躲闪,避开对方的防守。善于以“总用之则为一圈,”且“唯下久苦之功于圈”,并灵活运用“行著诸巧法,而后道大备”。
“法贵小”,以“花不过斗”为宜。因为,人高不过五尺,侧身宽不足尺,又扎“高不过肩,低不过膝”这个面积,就是进攻防守和法有效的活动范围。小的圈法,在应用中,可牢牢地缠住对方杆,使尖在目标内缠绕,给对方造成威胁,不敢轻易进攻。对方一旦进攻,则用圈法“守则着内分”在对方快要挨着皮肤时,方去格开它,拨开其锋芒,并可马上转入进攻,所谓“攻则贴杆深入”。进攻的路线越短、幅度越小越好,分化格脱的时机是待对方越深入越好。如果偏离了攻防范围,则防守多空疏,不但易受攻击,而且回防和反击也慢。
2、前手要稳,扎方准
“前手要稳,扎要准”。前手是起支点作用,把牢固地端平稳。前手还起瞄准的作用,始终对准目标,随时可以发起进攻。要使前手稳,必须“前手如管”把杆既握牢。还要握活。不牢易脱把,不活杆不能自由滑动。就像子弹在膛里运行,既不偏离还要畅通,又不能卡壳。握杆的要求是拇指压在中指和食指上,虎口朝下,像管子一样,把管套住。
握杆的松紧随法而变换。一般来讲,在发力的一刹那。应将杆握实,使固定在某一位置,使之不偏离方向,又增加力度。而在法的转换或在运行中,应松握。使之转换灵活,运行自如。握杆不管松紧,手指都要牢牢扣住,不能留活口。虎口朝下是将拇指和食指的扣压处,即易脱把的薄弱部位朝下。如果一旦脱把,也只能尖触地,不至于摆向左右,因此,可及时补救。用拿、劈等法时,都是朝下或偏下用力。虎口朝下协助按压,不但加大力度,而且,碰到物体时的反作用力的方向是朝向虎口,也不易脱把。
3、中平,中王
是“百兵之王”,中平则是中之王。其预备式以半马步持中四平为最佳。持贵在
四平,即顶平、肩平、脚平、平。顶平则头正项直,脑静精气足,双目神视逼人;肩平须肩坠肘,则脊中正直,身平势稳。演练则以脊为轴,灵活转动,充分发挥腰劲。侧身相迎,可缩小受攻击的面积,更好地保护自己;脚平,是指步型而言,一般多采用平稳灵活,攻防兼备的半马步,即两脚前后并立,屈膝半蹲,重心低且偏后,姿势稳,便于发力。前脚踏成弓步脚,后脚踏成马步脚,因此,进退闪展迅捷,弓步转换灵活、顺达,正所谓“动迅静定坐骑灵”;平,则是将端平,使前面的尖,后面的肘尖,上面的鼻尖和下面的前脚尖,同在一条曲线上,端成前照尖,后照肘尖,上照鼻尖,下照脚尖的中四平。中四平是“扎一条线”,平直扎出。其路线最短,快速有力,有“去如箭”之势,使之防不胜防。又因从中路进攻,要防开对方的兵器必须与杆交叉,不但相对缩短了兵器的长度,而且有利于的防守反击。所谓“中平,中王,高低远近都不防,高不拦,低不拿,当中一点难遮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