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

阅读: 评论:0

网络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社交成为一种越来越流行的现象,下面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些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的知识。
1.有助于拓展学习空间和知识领域,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大学生有较多业余时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 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大学生更需要主动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互联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获取知识的广阔平台,校园网及国内外许多教育网站上有大量名校教师的教学录像和课件,通过网络大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和报告,亲身感受名师风采。同时校园网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辅助资料专业数据和案例等,能够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们的求知欲,有利于大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探索和掌握互联网提供的资源和信息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利于学生自身知识 结构的完善,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谷歌、百度、搜狐、搜狗等搜索引擎,也可以很容易地获得大部分问题的研究成果或参考答案,互联网起到了答疑解惑的作用。在不通的学习渠道下,大学生通过遇见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思考方式,使自身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其结果必然是学习成绩的提高。
橙剂2.有助于活跃大学生思想并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互联网由于其开放性和包容性 不同文化背景、政治倾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平等交流,自由地讨论问题和民主地发表见解,互联网也是学生丰富文化知识和活跃思想的平台,学生们通过访问相关网站,主动了解所需要的信息,接受来自不同角度的看法和意见,再经过思考判断,最后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辨能力,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允许大学生在网上进行尝试和实践,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个性化见解得不到充分展现,借助于互联网和通过各种搜索引擎查询系统,大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叶嘉莹
3.有助于扩大大学生的社交范围并使其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缩小了人与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障碍,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沟通环境和方式,通过腾讯飞信等软件,人们可以即时联系,广交朋友,人际交往范围无限延伸通过网络,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好友可以面对面地谈话,比书信传递要快捷得多,很受大学生的欢迎通过
博客微博,社区等媒介,网民可以搭建展现自我的虚拟空间,通过网络了解好友动态,分享生活感悟,深入探讨社会热点话题由于网络的隐蔽性,有些学生可以在网上更好地倾吐心声,排解忧愁,减小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此外,随着网络购物网络影视等功能的丰富与完善 学生们可以轻松实现,网上购物娱乐消遣,甚至可以网上创业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因为网络而更加丰富多彩。
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消极影响 
章俊元    1.大学生过度依赖和沉溺于网络影响了学业
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为大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也滋生了部分学生学习上的惰性 ,在完成课程作业或毕业论文的时候,有的学生习惯了从网络上下载资料或论文,拷贝文章或段落,然后拼凑完成作业或整理成 论文自己既不作调查研究,也不愿动脑筋思考问题,更谈不上作细致的理论探索,这些大学生会对网络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独立研究和探索的能力降低这些现象在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地存在。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网络影视等对年轻人有很强的吸引力,有些自制力弱的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消耗在网络上 或因上网而逃课、旷课,影响了学习甚至延误了学业。
美利坚族
    2.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造成影响
互联网使大学生容易患上“网络成瘾症”、“网络孤独症”等网络心理障碍。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新颖刺激的网络游戏,体验扮演虚拟社会成员的感觉,对大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和难以抗拒的诱惑力,这种诱惑力往往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极度迷恋,进而发展成为病态的网络沉溺。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 极不愿意甚至无法离开计算机 整天沉溺于网络从而导致了“网络成瘾症”这种心理障碍的发生。
同时,极容易使大学生人间关系淡化。网络使大学生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阶段,人际交往的互动是青年时期完成个体社会化的基本环节,人的行为在社会交往中要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匡正,而网络交往却不相同,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这种网络环境下的交往方式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交往,极易产生人际关系冷漠 交往能力下降,又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等心理健康问题。致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冷遇和挫折时,不是积极地去调节完善,而是选择了放弃,转而沉洒于网络交往中,对身边的人和事漠不关心、冷漠无情,陷人孤立疏懒、空洞贫乏的人生姿态和空虚苍白的心理状态,甚至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消极厌世。
互联网还容易导致大学生观念发生偏差。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有些大学生因缺乏网络知识而产生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网络环境下,常见于那些初次尝试的大学生。他们怀着兴奋与好奇的心理上网,但由于缺乏网络知识,加上操作不熟练、英语水平有限,使他们网上浏览问题较多,与身旁那些操作娴熟、上下自如的同学相比,差距甚远,从而产生某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初始的好奇、兴奋与喜悦之情被逐渐自卑心理所打败,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评价过低,失去信心。
 
网络对现实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
第一、网络让现实和网络人际关系实现优势互补。SNS网站的好友大部分来自于现实好友,即网络人际交往是现实人际交往的延伸与拓展。另一方面,网络人际关系依存于现实人际关系。高校学生的理想人际关系状态应该是现实和网络能够实现优势互补。
对于现实中腼腆,不善言辞的学生来说,SNS网络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人际沟通渠道。在SNS交流平台下,可以过滤掉身份、外貌等现实的客观条件,自由地与同学、好友交流思
想和看法。当问及“现实中,如果和老师交流,更喜欢哪种方式?”很多同学都倾向于通过网络交流平台与老师实现互动。高校教师根据排课表上课,下课离开教室之后,会忙于自己的科研,学生们登门办公室拜访,就显得不太现实。面对面和老师交流,学生还是有一些紧张不安。通过网络之类的社交平台,学生可以和老师在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环境下交流思想,探讨学术问题。
第二、 网络成为高校大学生的高效交际平台。人际交往的成本主要有经济成本、精力成本等,网络有效降低了沟通成本。手机和电话是目前大学生和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常用的方式,但是如果长时间的通手机、电话,费用支出比较高。对于经济还没有独立的高校学生来说,会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现在浙江省内的高校已经实现联网,长号加600可拥有每月一定量的免费通话时间。但是对于外省的老同学和朋友,要保持和他们的联系,快捷地了解他们的近况和最新动态。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的状态和日志等信息,方便地获取到信息。还可以在好友的页面上留言,双方都在线的话,还可以实时通讯。
另外,是时间和精力成本。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学分制和选课的普遍推行,学习,生活的时间、地点、方式的分散,不再像中学有固定的教室和长时间的共处,以至于大学生
间的交往非常有限。虽然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和社团的蓬勃发展增加了青年的交流机会,但繁重的学习和就业压力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不能把更多的时间投入交往活动。而网络则开辟了青年结交网络同龄人的又一途径。便于学生花费较少时间和精力就可以分享朋友们的最近状态。
第三、网络拓展了高校学生的人际圈。网络等网络社交平台让同学和好友间的交往和联络冲破了地域的限制, 即使远隔万水千山,也可以轻松快捷的保持交流,实现了友谊的跨时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一方面,与老朋友关系的维系,这是由于多年的求学和工作结识的同学和朋友;另一方面,与可靠陌生人的结识,在网络上,大学生可以通过好友这个桥梁,认识朋友的朋友。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马克.格拉诺维特在197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提出“弱关系”这个概念。“弱关系”一般是指关系一般的熟人。在社交网站出现之前,这些点头之交通常会很快消失于人们的生活意识之外。而现在,用户可以与这些“弱关系”的人们建立好友关系,通过社交网站都可以及时捕捉到那些一面之缘的好友发布的动态。社会学家发现,弱关系的人们有时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收益,极大地增强人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网络为大学生提供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指一定社会网络运用相关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势体进行无偿帮助的行为的总和。高校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情感需求比较强烈。大学阶段又是从一个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时期,容易受到不良刺激,会偶尔出现迷茫,焦虑和烦恼等消极状态。网络社交平台创造了一个比较轻松自由的交流气愤,高校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心声,宣泄内心的情绪。
笔者曾在《微博视角下高校德育探析》的文章中,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调研。问题是:大学生希望和老师在网络交流中,多探讨哪些问题?结果,75.61%的人选择了“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疑惑和迷茫”63.41%选择了“社会上的阅历知识”。世界观人生观方面的困惑,对于未来即将踏入社会的迷茫,是大学生比较想和老师交流的话题。
三、网络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
第一、沉溺于网络游戏和交友,占用过多时间和精力。网络游戏设计的越来越引人入胜,网络交友充满新奇和刺激。这些社交平台的网络人际交往容易引发部分学生的网络成瘾。对网络不断重复的使用甚至着迷,进而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当沉迷于网络人际交往和网络游戏后,大学生无法自控地去浏览海量的无意义的信息,查看每一个好友的动
态。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多的用在网络游戏和交友中,会占据到其他正常学习生活的时间。久而久之,势必造成学习落后,精神萎靡的严重后果。   第二、沉迷于网络交际中,加重现实交际能力缺失。部分高校学生在上课之余就呆在宿舍,对着电脑,人人之间的现实交流越来越少。伴随着最近的高校宿舍“黄洋案”的发生,人们开始关注宿舍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很多“室友相弑”的惨案,学生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只是现实中缺乏必要的沟通以及必要的沟通技巧,造成矛盾的日益加深。笔者在《创建高校安全和谐的宿舍环境》的文中提到,随着网络社交的大环境下,大家都习惯在电脑前打字,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有时候,面对室友的时候,一个笑容一个眼神,或许比其他沟通都有效。因为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语言沟通能承载很多的意思。

本文发布于:2023-07-12 20:1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2078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网络   大学生   学习   学生   现实   社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