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休闲场所的空间魅力与景观特征的量化研究_以杭州六公园_湖畔居_露天茶馆为例

阅读: 评论:0

AJ ACDEMIC ARTICAL ISSUE
城市休闲场所空间魅力与景观特征的量化研究
—以杭州六公园“湖畔居”露天茶馆为例
THE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LANDSCAPE CHARACTER QUANTIFICATION INDEXES FOR MEASURING SPATIAL ATTRACTIONS OF URBAN LEISURE PLACES:
A Case Study on the Hupanju Tea Yard in the Lakeside Area of Hangzhou
王紫雯1吴赛男1李琼2
Wang Ziwen, Wu Sainan, Li Qiong
摘要/通过对杭州湖滨地区“湖畔居”露天茶馆的空间形态进行量化分析的结果发现:景观特征量化指标“形状指数”、“熵”值是决定场所空间是否有吸引力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些处于文化沉淀丰厚的近现代历史街区的休闲场所,通常拥有地方传统与外来文化融合的景观多样性特点,容易形成富有魅力的休闲空
间。在“空间生产力”的文化消费型转换过程中,近现代历史的文化景观将成为休闲消费空间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休闲场所景观特征消费空间景观量化指标近现代历史文化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dentifies, through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formation of the “Hupanju” Tea Yard area in the lakeside region of Hangzhou, that the attractiveness of a leisure space is determined by the landscape character quantification indexes such as the “shape index”and the “entropy” value. Those leisure spaces located in the modern historical districts with deep cultural precipitation, often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cape diversity from the fusion of local/traditional and foreign cultures, and therefore are more attractive. In the conversion process to cultural consumption with “spatial production”, these cultural landscapes of modern history will become important resources of the leisure consumer space.
KEY WORDS/ leisure spaces, landscape character, consumer space, landscape quantification index, modern historical culture
人们或许都有逛公园或在一个安全的、愉悦的环境中进行社会交往的需求,可以欣赏清新的空气与自然、人文景观;在那些令人舒畅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中寻生活的乐趣。近年来,休闲旅游则成为当今鼻咽
世界旅游的国际化潮流,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与竞争压力已使得休闲成为一种调节情绪、改善心态、人际交往的重要途径;集逛街、购物、餐饮、喝茶、娱乐、商务交流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旅游也成为一种时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自由支配时间的日趋增多,城市休闲人正在不断增加,休闲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场所及其空间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休闲经济将成为社会的主导经济[1]。
这就是说,城市空间既是居民的生活舞台,也是城市的消费空间,拥有社会福利性与经济效益性的双重价值。因而,对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品质与场所形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经济学家列斐尔(1978)认为:“空间”成为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创造的中介和手段,是带有意图和目的而被生产出来的。空间的生产类似于任何商品的生产,一方面各种形式的社会过程和人类干预、塑造着空间;同时,空间又是物质力量,它影响、引导、限制活动的可能性及人类在现实时间中的存在方式[2]。如何营造一个有魅力的“消费空间”,引导更多的人进入休闲场所,繁荣休闲经济;同时,又能让人们享受其中的恬静与视觉上的愉悦,获取真正意义上的放松与休闲,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任务。
然而,我们观察到,在当前大多数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不同场所的人气集聚度并不相同,大多人迹罕至,只有少数人气旺盛。近年来许多环境心理学家都对城市空间的“人气现象”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
休闲场所的空间尺度,围合界面的形态多样性、整体性,以及环境景观的愉悦性、人文历史性及其可识别性等都是吸引人滞留的重要因素[3];一个具有鲜明个性轮廓、独具魅力的空间场所才能吸引人、留住人,强调人在场所中对环境空间的心理体验与感知、行为。
Bohm和Peat(1987,Z Naveh 1995)指出:景象的感知是由人体和思维强烈决定的整体集聚[4];景观功能和结构密切相关。景观进化的动力是通过调整环境的结构以形成最佳功能,使复杂的系统彻底重组成为新事物(Prigogine and Stengers, 1987)[5]。为此,如何定性定量地评价那些有魅力的休闲场所,积极探索其景观空间形态与内在功能的关联,科学、合理地指导我们的城市建设,创造出适应现代城市需要的、有情趣的宜人环境,营造出能吸引人、留住人,能为城市居民与外来旅游者提供有景观欣赏价值的休闲场所,塑造出有活力、有魅力与独特景观的“消费空间”,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是每个城市所迫切想解决的课题。
本研究针对杭州湖滨地区六公园内主要集聚点的“湖畔居”露天茶馆人气旺盛状况,运用景观特征量化模式,对该处休闲场所进行景观特征解剖与量化评价。从城市空间的文化消费转型趋势,探讨城市休闲空间的景观文化与魅力化建设的新理念。
1  景观特征量化指标的运用
近年来,景观特征的量化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于那些受人为扰动大、碎片度高、异质性表
现强的城市传统景观,其自然和文化的景观组分及过程往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仅仅用视觉特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资助项目(09YJAZH090)
作者单位:1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杭州,310058)2 上海市南汇区公路管理署(上海,201300)收稿日期:2009-10-10
AJ ACDEMIC ARTICAL ISSUE
六公园内湖畔居滨水露天茶室由若干欧风特的近现代历史建筑物围合而成(图3),其中最具代表的是黄楚九故居,又名“九芝小筑”。这些形态各异的欧风历史建筑形成三面围合的半开放空间,尺度宜人;南北两端为沿湖步行道的狭小出入口,整个空间围合感很强。建筑立面装饰美观、精致,细部工艺复杂多样,彩明快、素雅,调柔和,成为露天茶室休闲空间最大的观赏点。院落空间内的参天古树,起到围合和界定空间的作用,与西侧开放空间处的西湖山水形成自然要素的联系,共同营造了浓厚的历史氛围、成为具杭州景观特的休闲空间(图4)。人们一边品茶,一边可以欣赏西湖景观,还可以观赏近在咫尺的历史建筑及其精美的立面艺术,品味杭州独特的景观文化。
在六公园内,除“湖畔居”建筑外,附近还分布着“石函精舍”、“募烟别墅”等独立式欧风别墅与中西合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moodle璧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形态秀丽,彩素雅。它们与西湖山水融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六公园独特的人文—自然复合性景观,形成强烈的具地方特的近现代历史风貌。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近现代历史建筑不仅小巧玲珑,形态各异,形成多姿多彩的靓丽景观;而且彼此互相呼应,协调一致,
显得高雅大方。本研究通过对湖滨地区景观特征的类型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借助建筑立面的阳台、平台、露台等半开放空间形态及其瓶式栏杆、各立柱、花格铁丝围栏等中世纪欧风建筑细部手法与半圆形拱券、门窗发券等雕塑工艺与环湖地区(湖滨、南山路、北山路)不同街区历史建筑保持了视觉上的一致性,并通过外观形态、彩、材质、空间结构韵律等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共同造就杭州独特的近现代历史风貌。
总之,秀丽的西湖自然山水与形态多样、小巧玲珑的近现代历史建筑共同形成该场所独特的滨水景观;围合的建筑边界及其形态丰富的视觉空间给这相对安静的湖边茶室增添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成为吸引游客与休闲人的魅力场所。这也证实了环境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无论是广场、街道或其他的公共空间,人们的活动总是从边界上逐步扩展开的。如果边界上的空间能吸引人,留得住人,那么这种空间就可能很有生气感[10]。3 “湖畔居”休闲空间的景观特征量化分析
一个休息场所周边的围合界面不仅可以集聚人气、提高场所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其景观元素与空间形态的复杂、多样性与文化信息的承载量大小决定了场所景观的美学价值与空间魅力。为了
探求“湖畔居”露天茶馆人气旺盛的内在机理,本研究对该空间的景观形态特征进行量化分析与研究。通过计算周围建筑立面的形状指数来分析场所空间的形态复杂度;用熵值大小评价其内在物质、能量流的变换功能与对心理情感影响效应的文化生态功能。3.1 空间围合界面的形状指数计算
本研究通过对湖畔居露天茶馆周边各种近现代历史建筑物的立面展示,利用AutoCAD进行线型分解(图5的CAD线图代表例),计算围合界面建筑立面线形长度和对应的立面面积,代入公式(1-1),得到如表1所示的湖畔居露天茶院主要建筑物的立面形状指数值。根据本研究室对多种场所建筑立面形状指数的计算比较可知,该数
值S=19.55属于形态较复杂、丰富的范畴。3.2  场所空间的信息熵及其多样性测定
场所空间的尺度、组成元素及景观格局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场所空间所承载的环境信息量大小,是直接影响观望者心理感受性的重要因素。
休闲场所景观的形态熵也分“平面”与“立面”两部分,本研究运用公式(1-2)、(1-3)分别对“湖畔居”的“平面熵”与“立面熵”进行计算,最后将它们叠加,得到休闲空间内的“总熵”值。然而,“总熵”只表示空间信息能的总量,却无法表达内在空间信息能的强度与其感受效应大小,故需要采用单位面积富含的“总熵密度”值来表达。
“湖畔居”露天茶馆的熵值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从中发现,“湖畔居”建筑的立面形态复杂,细部装饰种类繁多,形态多样,故
“立面熵”显得较大。由于空间围合度高,面积小,平面形态集聚度大,故,尽管其“平面熵”较小,但单位面积的“总熵”密度还是显得较大。说明该场所承载的能量流强度高,转换的情感熵大,休闲环境的氛围及其吸引力也越强。
环境心理学人为:人依靠自己的行为接近环境,并通过对环境的觉察,从环境中得到关于行为意义的信息,进而运用这一信息来决定行为方式[11]。场所景观的形状指数反映了平面格局、建筑物外
1 湖滨地区民意问卷调查的结果
B 在湖滨地区最喜欢停留的场所
A 在杭州最喜欢逗留的场所
项目类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gh
2520151050
选择率(%)
3035404550a一公园(南山路口)b邮电路口湖边大树下c六公园湖畔居附近d白堤入口亭子e平海路口新广场f圣塘路新景公园g少年宫广场h其他
2 湖滨六公园的位置
3 湖畔居平面布局
湖畔居
西
六公园
街区
湖畔居
六公园
断桥残雪
湖滨公园
项目类型
aba
白堤入口处的小亭子b吴山顶上城隍庙处c湖滨公园内d老年公园内e宝石山顶f新雷峰塔
g新南山路咖啡茶座h南山路咖啡茶座i中河边j东河边k其他
cd
efghijk
25
20
15
10
选择率(%)
AJ ACDEMIC ARTICAL ISSUE
4  总结—新时期社会消费动态与魅力空间设计的任务
在西方,普遍把“休闲”誉为“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我国几千年的圣贤们对“休闲”二字就有精辟的阐释:“休”,倚木而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闲”,娴静、思想的纯洁与安宁。从词意的组合上,表明了休闲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在自然科学领域,从解释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普遍认为“体闲可以满足人体内部生理机能的需要,是愉悦身心、养精蓄锐的重要途径[17]。所以,休闲不仅是寻快乐,也是在寻生命的意义,它应以文化作为其灵魂[18]。如何营造出能吸引人们在此逗留,并从中体验到乐趣,获得精神愉悦、身心放松与心灵升华,让人体验到情趣、愉悦、安全、归属等景观感性“熵”的休闲场所与景观空间,促进城市休闲经济的发展是本研究的目的。
本研究运用形状指数、熵等景观特征量化指标,把景观结构、空间形态与人气旺盛程度联系起来进行“场所-结构-功能”的关系研究。通过民意调查及对人气旺盛的“湖畔居”典型案例的景观空间特征分
析中发现,那些受到人们欢迎的休闲场所大致都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表现出新时期社会消费的新动态。
1) 尺度宜人,结构紧凑,空间围合,景观美丽、形态丰富
休闲场所作为社会的向心性消费空间(Sociopetal Space),倾向于使众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促使人们交往、谈心、喧泄与娱乐,以寻求形态丰富的有情趣的环境空间[17]。通过利用屏障与外界形成一定的隔断,营造有适宜尺度的、有一定私密性与安全感的围合空间[3],拥有一定开阔视野欣赏外部美丽风景的同时,利用建筑物、灌木、绿树等多种形式的景观元素,增加场所空间的形态复杂度、多样性,通过结构的紧凑性提高形状指数与“熵”值密度,增强场所的艺术观赏性与美学吸引力。利用高品位的景观文化,营造氛围强烈的休闲空间,让人们在其中可以欣赏到场所内外愉悦、良好的景观,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得到更高层次的心理体验。
景观生态学理论强调:景观的空间形态结构与功能是相辅相成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而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影响[5]。休闲场所的空间结构与形态始终应与其休闲功能相吻合,这也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的场所、结构与功能原理,场所形态必须适合于功能要求,这种关系表现为功能对于场所形态的一种制约性。依据景观特征指数(形状指数、熵)的量化分析,用“熵”值指标及其能量转化理论(信息熵转化为人的情感熵)去考虑场所空间的信息承载量对人的心理体验及其行为方
式产生的影响关系,必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空间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不同功能传统街区的景观形态特征的研究结果比较发现,空间景观的形状指数与“熵”值大小可以反映出不同空间的形态特征及其承载的环境信息量与其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商业街所需要的环境信息能最大,休闲场所次之,居住区最小。即;休闲场所需要保持一定的祥和、宁静的闲暇氛围,不需要像商业街那样高的形状指数与熵值,以免过于热烈、喧闹;故周边的视觉界面既要丰富多样,也要淡雅简洁;确保景观的多样、统一,均衡协调才能提升空间的视觉美学质量。
许多社会学家发现,风格多样性与景观异质性正在成为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19]56。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与复杂竞争创造了多种偏好类型的消费阶层与生活方式。不同职业、阶层对文化与美学环境的品味存在差异。随着对外开放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日趋壮大的中产阶级人对美学、风格、生活风格及尼伯特台风路径图
情感探索的感受力在不断增强,而这又与艺术家、媒介人数的增加,该职业阶层的社会声望的上升及其对环境艺术的多样性追求是平行发展的[19]77。于是,当代消费文化中极大地蕴育了对个性及自我风格的追求。消费者的服饰、谈吐、闲暇时间、场所的安排,饮食的偏好,房屋、汽车、假日的选择都是人们对品味个性的认识指标;选择方式本身就包含了对文化、艺术与美学形式的偏好[19]78。为此,城市需要不断提高公共空间的艺术创造技术,利用地方特,创造不同品味的高性能休闲消费空间,提高场所的魅力。
2) 历史文化积累深厚、传统文脉特征显著,景观多样丰富,场所感强
大量事实证明,凡是人气旺盛的旅游景点与休闲场所通常是位于当地历史文化积累深厚、传统景观特质维护较好、文脉特征显著的场所;尤其是近现代历史风貌区的休闲场所,往往拥有当地市民与中外游客所熟悉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建筑符号与地域景观特征,记载着地域历史时空变迁的信息,容易形成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得人们对渐渐远去,但还可从残留的城市碎片中依稀可见的以往岁月发生情感联系;人们在伴随自己成长的熟悉环境中休闲度假,容易勾起以往生活的回忆与怀旧情结。这就是场所精神与地域文化“根”的“灵魂”产生的巨大吸引力。
芦原义信认为:“外部空间是由人创造的有目的的外部环境,是比自然更有意义的空间。外部空间建立起从边界框框向内的向心次序,在该框框的领域内创造出满足人的意图和功能的积极空间”[20]。“场所”之意义是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没有人在其中的作用,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场所。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明“场所”,就是要强调人在其中的感知、情绪和行为。“场所”具有一种内在的心理力度,吸引和支持着人们的活动。从人的行为产生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切行为都来自于行为主体—人的自身需要和内因的变化。“场所”的美学质量标准必须与生态需要、文脉目标和使用者喜好3方面取得平衡并相互融合。社会经济学家们(张景祥,等,2009)认为:对于“消费空间”来说,其内在的“生产”中,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动力,甚至成为创造消费需求的一个媒介,文化超越了其自身的意义与真实性,升值发生时空的错位;从一种虚无的追求走向物化的,大众化的现实,并且融入到消费
空间的生产中—特定的文化载体创造空间,空间又塑造了新的文化[2]。正是这样的一种“空间生产力”的文化消费型转换机理中,许多城市选择了将近现代历史的文化景观作为消费空间的重要主题:就是因为人们对该时期的情景记忆犹新,对其建筑符号特征比较熟悉,模糊的朦胧归属感与亲切感,以及中世纪欧洲建筑文化所代表的中产阶层消费品位,成为上海新天地、天津劝业场、湖滨湖畔居茶院等近现代历史风貌型消费空间的最大卖点。湖北经视故事会
这就是说,休闲空间的场所景观的美学质量及其场所魅力最终还得由人在空间内的亲身体验与感受获得的人文价值来决定,其中包括精神愉悦价值、寄托情感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尤其是场所空间的结构形态特征作为标志信号所起到的心理归属感与认知作用价值[21];背离了地域文化建造起来的环境设施是难以让市民产生认同感的。
研究也发现,大部分历史文化沉淀丰富的空间场所,尤其是近现代历史风貌区,通常拥有地方传统与外来文化融合的多样性特点,景观元素丰富,建筑艺术多姿多彩,故这样的休闲空间内往往
ºÍ£¬½ÇÌïÐÒÑ壬
µÈ£¬¾°¹Û»·¾³ÂÛ
[M]. ¶«¾©:µØÇòÉç³ö°æÉç
,
2000. [10] ÂíÌú¶¡. »·¾³ÐÄÀíѧºÍÐÄÀí»·¾³Ñ§
[M]. ±±¾©:¹ú·À¹¤Òµ³ö°æÉç
, 1996:
10.
[11] ÏàÂíÒ»ÀÉ£¬
×ô¹Å˳Ñå. »·¾³ÐÄÀíѧ
[M]. Öܳ©£¬ÀîÂüÂü£¬
Òë. ±±¾©£ºÖйú½¨Öþ¹¤Òµ³ö°æÉ磬
1986: 77.
[12] Marc Antrop, Veerle Van Eetvelde. Holistic aspects of suburban landscapes: visual image interpretation and landscape metrics)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50: 43-58.
[13] ÀîÇí.³ÇÊй«¹²ÐÝÏпռäµÄ¾°¹ÛÐÎ̬Ñо¿
tv搜查线
[D]. º¼ÖÝ:Õã½-´óѧ£¬
2006.
[14] ³Âΰ.´«Í³ÉÌÒµ½ÖÇøµÄ¾°¹ÛÌØÕ÷·ÖÎöÓëÁ¿»¯·½·¨Ñо¿
[D]. º¼ÖÝ:Õã½-´ó
ѧ£¬2006.
[15] ·½ÊÊÃñ. È˾ӻ·¾³µÄÇéȤ»¯¾°¹Û¿Õ¼äÉè¼ÆÀíÂÛ̽ÌÖ
[D]. º¼ÖÝ£ºÕã½-´óѧ£¬2006.
[16] ÍõÀÙ.×¡Çø»·¾³¾°¹ÛÉú̬ÎÊÌâ¼°Á¿»¯¿ØÖƹÜÀíÑо¿
[D]. º¼ÖÝ£ºÕã½-´óѧ£¬2008.
[17] Ã罨¾ü. ÖÐÐijÇÊУºÐÝÏо-¼ÃµÄ¿Õ¼äÊÓµã
[J]. ×ÔÈ»±çÖ¤·¨Ñо¿£¬
2003(11):
77-79.
[18] Õž°ÓÂ, µÈ. ÎÒÃÇÓ¦¸ÃÊ÷Á¢ÔõÑùµÄÐÝÏйÛ
[N]. ÎÄÕª±¨£¬
2006-5-14.
[19] Âõ¿Ë¡¤·Ñɪ˹µÀ. Ïû·ÑÎÄ»¯ÓëºóÏÖ´úÖ÷Òå
[M]. Áõ¾«Ã÷£¬
Òë. ÄϾ©£ºÒëÁÖ³ö
°æÉ磬2000.
[20] «Ô-ÒåÐÅ. Íⲿ¿Õ¼äÉè¼Æ
[M]. ÒüÅàÍ©, Òë. ±±¾©£ºÖйú½¨Öþ¹¤Òµ³ö°æÉ磬1985£º186.
[21] Íõ×Ïö©. »·¾³¹æ»®¡¢
¹ÜÀíÓë¿ØÖÆ
[M]. º¼ÖÝ:Õã½-´óѧ³ö°æÉ磬
2001£º179.
ͼƬÀ´Ô´
ͼ1A: Ô´×Բο¼ÎÄÏ×
[3].
ͼ1B: Ô´×Բο¼ÎÄÏ×
[13]42.
ͼ2£ºº¼ÖÝÊеØÍ¼
.
ͼ3£º¸ù¾Ýº¼ÖÝÊеØÍ¼×÷Õ߸Ļæ
.
ͼ4£ºÔ´×Բο¼ÎÄÏ×
[13]48.
ͼ5£ºÔ´×Բο¼ÎÄÏ×
[13]49.

本文发布于:2023-07-12 02:48: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2044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空间   场所   景观   休闲   文化   形态   特征   城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