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混音中重塑空间纵深感的技术手段

阅读: 评论:0

音乐混音中重塑空间纵深感的技术手段
刘志晟
【摘 要】With the application of descriptive research, mathematical analysis methods, technical means to remodel the feeling of depth in sound mixing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based on both of acoustic theory and phenomena.%运用描述性研究、数学分析等方法,以声学理论、声学现象为依据,对音乐混音中重塑纵深感的技术手段进行总结和分析。
【期刊名称】《演艺科技》
【年(卷),期】2013(000)012
【总页数】6页(P18-22,61)
【关键词】书画书录解题印顺音乐制作;混音;混响器;早期反射;直混比;纵深感
【作 者】刘志晟
【作者单位】TPM音乐工作室,北京100062
【正文语种】中 文
前言
混音是音乐制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音乐作品的可听性有着重要影响。塑造一个与作品风格特点相适应的空间,是音乐混音尤其是流行音乐混音的首要任务。
混音中的空间由宽度、高度和深度三个维度构成。其中宽度和高度的控制较为直观,深度则相对复杂。因为深度的控制涉及的因素较多,且多数因素对深度的影响既独立又相互关联。当作为一个整体处理时,空间的深度需要以不同素材(特指混音工程文件中原始录音的分轨材料)之间音量的对比来获得基本的远近关系。作为空间中个体的处理,素材的深度则由素材本身的频率内容、声音细节以及形体(本文中特指声音在听感空间中表现出的形状和体积)获得。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就塑造纵深感的技术手段进行分析和总结。
1 以音量的对比体现空间的纵深感
不同素材之间音量的对比关系是塑造空间深度的基础。在整体的审听中,调整各素材的电平有助于在初混阶段明确素材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只有通过这种方式,素材在整体空间中的重要性和价值才能得以展现。单独审听和调整某个素材的电平,而不将其放到音乐整体中比较,调整则将失去意义。
边界发现蒙古野驴1.1 根据平方反比定律调整电平
计算、调整素材的电平,除需通过听觉判断外,还需参考声压级与距离之间的计算公式——平方反比定律。此定律在以直达声为主的声场条件下才成立,而通常近距离录制所得的素材与直达声的概念十分相近。因此,距离与声压级的平方反比定律对混音中素材的电平调整具有指导意义。常用的声压级与距离的关系是:距离增加1倍,声压级下降6 dB。
1.2 使用“纵深区域”的概念
“纵深区域”是混音中用于电平控制的概念,可作为素材电平调整的目标,用于理清素材之间距离的关系。根据素材在音乐织体中的意义和重要性,可划分六个“纵深区域”进行控制。第一区域为0 dB~-4 dB;第二区域为-4 dB~-12 dB;第三区域为-12 dB~-20 dB;
第四区域为-20 dB~-32 dB;第五区域为-32 dB~-48 dB;第六区域为-48 dB~-∞。“纵深区域”的应用主要针对电子音乐和流行音乐的混音,古典音乐类同期录音的后期制作不在论述范围内。
对于“纵深区域”划分的依据是:第一,同一素材以不同的音量在相邻纵深区域中(具有相同声像位置)同时回放;第二,声源距离越近,声音的音量越高、动态越大。为了让相邻的、较远的区域中动态较低的声音不被淹没,电平范围以“向下”差值递增的方式划分,使电平的控制更加精准;第三,以领唱、低鼓、军鼓、贝斯、节奏吉他、踩镲(Hi-Hat)等一些重要音乐元素在不同风格中较为常见的纵深摆位作为参考。
电平的读值应以峰值表(包括数字PPM)为标准。使用峰值表的原因是:第一,峰值表使用5 ms作为采样时间间隔,能够准确反映瞬态信号的峰值;第二,峰值表读值与听音距离遵循相同的计算方式——对数关系。根据乐曲的风格特点,通过电平推子将瞬态信号峰值活动频繁的区域调整到大致相应的“纵深区域”,再通过听觉作精细调整。如在嘻哈(POP)风格中,主唱素材最大峰值电平为-3 dB,但其瞬态信号峰值多集中于-5 dB~-11 dB之间。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降低音量,将其定位在第二纵深区域。
赵盼儿
素材的深度在不同的音乐段落是可变的,不同的乐曲段落可采用不同“纵深区域”处理。同时,各个素材通常按由少到多的方式分布到相应的由近及远的“纵深区域”中,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前后素材之间在形体上的相互干扰。调整深度时,除遵循“纵深区域”的处理外,还应通过编组的电平推子降低各组的分轨素材电平,以求得输出总线上的动态裕量。通常,不同编组总线上的电平推子应控制在-6 dB~-9 dB之间。
宪政经济学
1.3 使用压限器限制素材瞬态峰值的活动范围
如果素材的瞬态峰值电平在短期内活动范围过大且缺乏规律,素材的纵深感就可能失去稳定性。这时,使用压限器可以控制瞬态信号峰值变化的范围。瞬态信号峰值变化的幅度与音乐风格、乐器特点、演奏品质、录音质量有关。不稳定的电平活动会导致素材在整体中不能始终保持清晰的听感。
使用压限器应考虑素材的织体类型。根据织体的类型,素材可分为旋律性、节奏性、持续性三类,它们有着不同的瞬态变化特点,在混音中应区别对待。旋律性素材,特别是瞬态变化丰富且变化范围较大的素材,可以在两个纵深区域间活动。适量的压限可加强声音的稳定性,减少声音忽远忽近的效果。对于节奏性素材,其瞬态响应快、音包络的动态大,
瞬态峰值的变化复杂。有些打击性节奏乐器,其瞬态峰值在短期内活动范围较大,但却是规律、稳定的。对此类乐器压缩时,应特别注意忽略声音启动时段内的低频和高频。持续性声源一般声音启动较慢,瞬态峰值多不明显,动态范围小且变化慢。因此,可作较少的压缩处理。
除对素材轨道使用压限处理外,在编组总线与输出总线上使用适当的压缩和限制会使声源前后的位置结合得更紧密,从而增强音乐的整体性。但如果使用压限不当,也会导致各声源间的距离缩短,使空间变得拥挤和杂乱。因此,在总线上使用压限应注意启动时间、释放时间以及压缩量的调整。此外,各分轨音量的比例、频率的平衡以及编组总线上频率的处理,同样对编组总线的压缩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混音开始时,在编组总线上提前添加一个预置的编组压缩和限制具有很多益处。
除了混音中的电平控制和纵深感讨论,前期录音质量对纵深稳定性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演唱及演奏过程中突兀的忽强忽弱、乐音乐句之间因呼吸停顿而导致连贯性的缺失、录音中传声器距离过近等都会使声源瞬态峰值的活动范围及动态变得不稳定,导致在混音过程中瞬态信号峰值范围过大。
2 调整素材的频率内容和声音细节
频率内容和声音细节是形成纵深感的最重要的因素。由于前期录音中录音距离、传声器制式、设备性能和录音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混音师在实际工作中用到的分轨素材质量可能有很大差别。而在后期混音过程中调整纵深感,虽然可能无法改变声音的本质,但仍有一些有效的处理方法改变人耳对素材的深度印象。
2.1 使用均衡器调整素材的频率内容
理论上,距离的变化对声音的频率内容有两方面影响。第一,距离增加,声源高频能量会因做功过多而明显衰减;第二,距离增加会导致响度下降,含有的高低频比例降低。以人声为例,实际中距离和频率的关系有三种。在距离非常近的情况下,声音中含有低频和高频的比例很高,中低频能量较明显;距离稍远的情况下,声音以中频为主,高低频的比例明显降低;距离非常远的情况下,声音以低频为主,中高频强烈衰减。最后这种情况在混音中很少使用,因为声能总量很低和低频充足的特征既会造成声源自身不清楚,也会被较近的乐器干扰掩盖。
贤妻良母电影日本运用均衡器对纵深感进行控制,应参考上述声学原理及声学现象。混音中可将整个频谱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频段,然后考虑不同频段之间比例的控制。通常,20 Hz~250 Hz为低频范围;250 Hz~8 kHz为中频范围;8 kHz~20 kHz为高频范围。而中频范围又可再细分,250 Hz~2 kHz为基础部分、2 kHz~8 kHz为延伸部分。
调整纵深感应考虑乐器频率的特点,不同特点的乐器应使用不同的频率处理方式。对贝斯、底鼓等以低频为主的乐器,提高它们的中高频可增加临场感,有拉近距离的作用;对中低频为主的声源,如军鼓、电吉他等,提升低频可使能量更强、距离更近;对频响较宽的声源,如人声、钢琴等,增加或减少低频和高频,都会很明显地影响距离感。对于旋律性乐器,衰减低频并提升中高频,可以将声源明显推远。对于彩明亮的乐器,如打击乐、短笛等,提升中高频、衰减中低频有助于拉近距离。需要注意,高低频段的提升和衰减应在声源频率存在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只能提高噪音。此外,控制频率除可改变纵深感外,还会改变各个声音之间频率的相互掩蔽问题。因此,频率调节应根据不同的混音目的去权衡处理的尺度。

本文发布于:2023-07-11 16:40:3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2022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素材   混音   电平   距离   峰值   瞬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