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定义:影像核医学是一门研究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进行医学成像诊断疾病,并探索其机制与相关技术理论的医学学科,是现代分子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可视化工具,是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核医学显像仪器(SPECT和P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SPECT):采用探测器环绕人体长轴,在人体外从不同角度进行直线扫描;记录在每一条线上体内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集合成一个投影截面,完成后将信号放大和模数转换,在计算机内按预定程序重建成放射性密度分布的三维断层图象。
钓鱼岛的前世今生正电子显像(PET):正电子发射体发射的正电子与周围介质作用,很快和电子结合,发生“湮没辐射”。即产生能量相等(511Kev),方向相反(几近180o)的两个光子。目前的单光子不能胜任双光子的接受,必须具有精确的,分辨时间达到10-8秒的符合电路的双探头断层装置。仅识别和接受在同一时间相对方向的光子.
放射品:用于临床诊断或者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药品。
第二节 核素显像
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利用放射性核素示踪技术在活体内实现正常和病变组织的显像是核医学显像的基本原理。①细胞选择性摄取②化学吸附和离子交换③特异性结合④微血管栓塞⑤生物区通过和容积分布 阴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功能正常的脏器组织能选择性摄取特定的显像剂而显影,而病变组织因失去正常功能故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明显减少,而表现为放射性缺损或减低的影响,故又称“冷区”显像。如心肌灌注显像、肝胶体显像和肾显像等。 阳性显像:是以病变组织对特定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指标的显像方法。由于病变区域的放射性分布明显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如亲心肌梗死灶显像、血池显像、RII、RRI等均为阳性显像。
融合显像:将PET或SPECT的图像与相应部位的X线、CT或MR图像按照对应的标志物融合在一起形成融合图像,从而实现了代谢与解剖图像的结合。
第三节 体外放射配体结合分析
放射免疫分析---最经典RIA
基本原理:竞争性结合的抑制反应
实际操作中使用的分离方法——双抗法+沉淀法
放射免疫分析与免疫放射分析共同点与区别:
共同点:①以免疫反应为基础 ②检测对象为抗原
区别:①前者是竞争性抑制反应,后者不是②前者标记抗原,后者标记抗体③前者是限量的抗体,后者是过量的抗体
第五节 心肌灌注心血池显像
1. 可逆性灌注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基本恢复,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
2. 固定性灌注缺损或不可逆性灌注缺损:静息和负荷显像相比较,灌注缺损在部位、面积和程度上无变化,一般是心肌梗死的表现。
3. 部分可逆性或混合性灌注缺损:负荷显像出现的灌注缺损于静息显像只有部分而非全部恢复。多见于非透壁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90%)。
4. 科学情人存活心肌:一般指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有别于正常心肌和坏死心肌,是暂时失去收缩功能但代谢活动仍正常或者更为旺盛的心肌细胞。
1.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及其主要临床应用?
答:(1)显像的原理的要点:正常心肌能够摄取显像剂,显像剂在心肌中分布程度与相应部位心肌的血流量成正比;(2)主要临床应用包括:冠心病的诊断、危险度分层及预后评估、缺血性心脏病后疗效评价、心肌梗死的评价等。
2. 运动/静息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心肌缺血的原理是什么?
答:(1)运动负荷时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比静息增加2~3倍;(2)负荷状态下有病变冠状动脉供血区的心肌血流量明显低于无病变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当这种差异达到一定程度时负荷MPI即可出现局部灌注缺损;(3)比较负荷与静息显像可以发现这种由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表现,这是心肌灌注显像诊断心肌缺血的主要依据。
3. 99mTc-MIBI负荷/静息心肌灌注显像异常影像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答:(1)可逆性灌注缺损,一般代表负荷诱发的心肌缺血;(2)固定性灌注缺损或不可逆性灌注缺损,一般是心肌梗死的表现;(3)部分可逆性灌注缺损,多见于非透壁心肌梗死;(4)反向再分布,临床意义尚不清楚。
4. 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有何优势?当两者检查结果不一致时,应如何分析和认识?
答:(1)冠脉造影属于形态学判断,可以判断冠脉有无狭窄以及狭窄的位置、程度及大体的解剖学,但其缺陷在于狭窄的功能意义不明,即这种狭窄是否引起心肌缺血,症状是否与狭窄有关;(2)核素心肌显像是功能显像,可以判断有无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缺血的程度、范围和部位,其主要应用于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及预后评估,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方案提供决策;(3)冠脉造影是形态学检查,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是功能性检查,当结果出现不一致时,要合理、科学地加以解释,多数情况下不是某一技术对或错的问题,而却反映了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定性质和状态。
第6节 消化道出血运动功能
海安紫石中学
唾液腺显像原理:99mTcO4- 静脉注射后,能够被唾液腺小叶导管上皮细胞摄取浓聚,然后逐渐随唾液分泌到口腔中。体外利用核医学仪器对该过程进行连续动态显像。常用的显像剂为99mTcO4-
沃辛(Warthin)瘤:99mTcO4- 对唾液腺肿块显像,淋巴乳头状腺瘤放射性浓聚,多表现为热区。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是一种以外分泌腺损伤为主的常见的全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为涎腺和泪腺肿大,口干、眼干及其并发症等。
14/13C呼气试验:对胃部幽门螺杆菌(HP)定量检测
第七节 肝胆现象
肝显像原理:静脉注射放射性胶体类显像剂,约85%以上可被肝脏的Kupffer cell摄取并均匀的分布于肝实质中,约15%则被脾脏、骨髓等巨噬细胞摄取。由于肝脏的吞噬系统与肝实质细胞是平行的,因此,该系统的显像即肝实质显像。
临床应用:
1、肝结节增生,良性病,表现为浓聚。
2、肝内其它占位性病变的检查:肿瘤、囊
肿、血管瘤,转移瘤均表现为稀疏。
3、肝硬化
4、脾破裂、副脾、脾功能亢进、移植脾监测
6、上腔静脉梗阻,方叶浓聚
7、布加氏综合征(肝静脉阻塞),尾叶浓聚
试验:方法是每次口服2.5mg/kg,每天2次,连续5天,然后再次肝胆动态显像。能促进胆红素及肝胆显像剂通过胆管排泄的速度,胆道通畅时可使之排泄加快。临床上常用此法鉴别先天性胆道闭锁和新生儿肝炎引起的黄疸。
肝胆动态显像正常影像
(1)肝实质显像期:注入显像剂1~5min肝影显示清晰,5~10min肝脏摄取达高峰,肝内放射性分布均匀,此期以肝细胞摄取占优势。
(2)胆道显像期:注入显像剂10~30min为胆道显像期。左右肝管及肝总管、胆囊、胆总管陆续显影。肝影减淡,胆道影像逐渐清晰,近端肠道可有放射性出现。
(3)肠道显像期:30~60min为肠道显像期。一般肠道显影不迟于45~60min,肝影逐渐消退,大量的放射性集中于肠道,胆囊影仍清晰。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与先天性胆道闭锁在肝胆动态显像中的异同及鉴别.
先天性胆道闭锁:肝脏显像正常,延迟显像至24小时,肠道内无放射性分布,应用胆汁促排药仍无放射性。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肝脏显影不良,肠道放射性出现延迟。如超过24h肠道内放射性,应用胆汁促排药后,肠道内出现放射性,考虑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原发性肝癌,肝囊肿在胶体,血流血池显像中
分化较好的肝癌细胞有摄取和分泌99mTc-PMT的功能,但无正常的胆道系统,显像剂不能排出,呈放射性浓聚区。随时间延长,病变部位的核素浓度不断增加,可诊断为肝细胞癌。同时,可以寻肝细胞肝癌的转移灶。肝腺瘤与肝再生结节不摄取99mTc-PMT,故病灶无放射性浓聚出现。
第八节 肺灌注显像通气显像
1、肺动脉栓塞的肺灌注显像的典型表现?
肺动脉栓塞典型的肺灌注显像表现为多发肺段性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区,而同期的肺通气显像和胸部X线检查正常。
2、肺占位性病变的肺灌注显像的典型表现?
肺占位性病变的肺灌注显像表现为肺段性显像剂分布减低或缺损区,而同期的肺通气显像和胸部X线检查呈匹配改变。
镁合金熔炉3、简答肺灌注显像的显像剂种类
两种:99mTc标记的大颗粒聚合人血清清蛋白(MMA)或人血清清蛋白微球(HAM)
第9节 肿瘤阳性显像
SUV:即标准化摄取量=平均放射量(Mbq/ml)/注射药物(Mbq/kg体重),用以描述病灶放射性摄取量的指标,SUV>2.5,提示病灶为恶性
文件传输协议肿瘤受体显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配体与肿瘤组织中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原理显示肿瘤受体的空间分布、密度与亲和力的显像技术。
简述18F-FDG PET显像诊断恶性肿瘤的原理?
答: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静脉注射后,18F-FDG在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帮助下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细胞内的18F-FDG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生成6-PO4-18F-FDG,由于6-PO4-18F-FDG与6-PO4-葡萄糖的结构不同(2-位碳原子上的羟基被18F取代),不能进一步代谢,而且6-PO4-18F-FDG 不能通过细胞膜而滞留在细胞内。 在葡萄糖代谢平衡状态下,6-PO4-18F-FDG滞留量大体上与组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一致,因此,18F-FDG能反映体内葡萄糖利用状况。
绝大多数恶性肿瘤细胞具有高代谢特点,尤其是糖酵解作用明显增强,因此,肿瘤细胞内可积聚大量18F-FDG,经景德镇高专学报PET显像可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及肿瘤内的显像剂分布。同时肿瘤细胞的原发灶和转移灶具有相似的代谢特性,一次注射18F-FDG就能方便地进行全身显像,18F-FDG PET全身显像对于了解肿瘤的全身累及范围具有独特价值。
简述正常18F-FDG PET图像表现
18F-FDG是葡萄糖的类似物,引入机体后在体内的分布与葡萄糖在体内的摄取、利用等代谢过程分布基本一致。如葡萄糖为脑部的最主要能量来源,脑部摄取较高;软腭和咽后壁可出现形态规整的对称性的生理性浓聚;双肺显像剂分布低而均匀;纵隔血池影较浓;肝脏及脾脏显像剂分布稍高,而且也比较均匀;18F-FDG主要通过泌尿系排泄,因此,双肾、双侧输尿管及膀胱可出现明显的显像剂浓聚;胃可出现生理性浓聚,腹部可见浓淡不均的肠影;全身其他部位轮廓及层次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