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于大地之上”钱穆的首都论、立国形态观与文化地理学

阅读: 评论:0

拉美债务危机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2期第47卷ɴ 2,2021Vol 47
建国于大地之上 :钱穆的首都论㊁立国形态观与文化地理
任㊀锋,马猛猛①①
故障树分析法摘㊀要:钱穆从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发表数篇涉及新中国首都问题的政论文章,
这不仅是对风行一时之政治议题的讨论,也关涉对战后中国政治地理格局㊁立国形态和文明发展道路的深刻省思㊂从国家建构的视角来看,定都不仅要考虑国防军事的战略形势,更要顾及中国内部发展不平衡及其可能导致的民族分离和阶级分化问题㊂钱穆在其文化地理学论述中基于中国文明的地理变迁大势,勾画出由中国历代人文基点所汇集成的 中国弧 ㊂位于弧形边缘的云南地区在战后有望成为中国文化新生的托命㊂钱穆提出 大陆农国 的设想,认为战后新中国应当通过吸收调剂农业文明和大陆空间形态所赋予的精神特质,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国文明道路㊂
关键词:钱穆;首都;国家建构;文化地理;立国形态
中图分类号:D09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1-778X(2021)02-0093-11
裂隙水
从1937年11月蒋介石迁都重庆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这一时期的首都更替激起了当时中国政学两界对建都问题的激辩,首都问题成为民国中晚期风靡一时的宪制议题㊂傅斯年㊁胡焕庸㊁张其昀和钱穆等人各自撰文立说,逐渐形成建都西安㊁武汉㊁北京和南京等多派主张㊂②钱穆先生从1942年至1946年陆续撰写并发表‘战后新首都问题“‘论首都“等政论文章来予以回应,足见钱穆对首都选址及其背后政治及文化意涵的关注和重视㊂
对钱穆而言,这数篇文章绝不是简单应对一时的政治议题和时代需要㊂钱穆认为,首都的政治地理和文化地理学③意义还远远没有被时人充分挖掘和阐明㊂1951年,钱穆在台湾应邀发表一系列演讲㊂在 中国历史上的地理和人物 一讲中,他重提自己当年的首都说,④并通过 文化地理 这一概念,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来看待首都问题所反映的立国形态与中国历史大势的内在关联㊂
简而言之,自1940年至1960年间钱穆的首都论说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和世界格局,以立国百年大计的眼光审视现代中国的立国形态和未来前景㊂这些文化地理学论述集中体现了钱穆对战后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中国文明未来的深思熟虑㊂在首都位置的选择上,他的观点十分㊃
39㊃①①②③④作者简介:任㊀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猛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㊂ 建国于大地之上 出自钱㊀穆‘中国传统政治与儒家思想“: 岂有建国于大地之上,而可寄托其国家安危存亡所系之政治精神与政治理论于某
一外国异族脚跟之后㊂ 参见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30页㊂参见沈卫威‘对民国时期建都问题论证的回顾“,‘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王明德‘抗战后期的择都之争“,‘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徐㊀畅‘抗战后期建都之争“,‘民国档案“2004年第3期;何方昱‘学术㊁媒介与政治  20世纪40年代 思想与时代⓪月刊社关于建都之争“,‘求是学刊“2008年第2期㊂钱穆在其‘论历史地理“一文中提出了 文化地理 的概念,即从地理因素来探究中西文明之不同发展路径和价值取向㊂钱穆的 文化 概念比较接近于文明比较研究中的 文明 意涵㊂参见钱㊀穆‘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㊂钱㊀穆:‘中国历史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页㊂
明确:新中国的首都问题, 西北重于东北,中心重于偏隅,大陆重于海疆 ,①所以应当定都西安,以北平为陪都㊂首都论主要可以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㊁立国规模与精神以及海陆文明的道路选择这三个递进的层次加以阐述㊂
一㊁中国的 心脏地带 :定都西安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
1943年的中国处在一个风云突变的大时代之中,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鏖战正酣,英㊁法等西欧国家主导下的全球体系正在崩解,同时新的世界秩序依稀可见;另一方面,在国内的抗日战争中,近半国土惨遭蹂躏,民众流离失所,而随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和‘开罗宣言“的发布,中国人民和世界反
法西斯同盟得以眺望战争胜利的曙光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钱穆方能于山河破碎之际,运思战后的世界秩序和新中国的政治重建㊂
陈天蛋从世界学术思潮的视角来看,这一时期也是政治地理学蓬勃发展,继而走向巅峰的黄金时代㊂就在钱穆发表‘论首都“的几个月后,哈尔福德㊃麦金德(HalfordMakinder)于美国‘外交“杂志上刊载‘环形世界与赢得和平“一文,深刻分析了战后的地缘政治局势㊂②大致在这一时期,卡尔㊃施密特的‘大地的法“,詹姆斯㊃菲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等多部论著相继出版发行,一系列政治地理著作不断涌现,呈现百家争鸣的盛况㊂无论是钱穆还是当时参与建都讨论的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这一思潮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和学术背景下,建都问题逐渐演变为未来中国是走向陆权还是海权的道路之争㊂③无论是对钱穆还是同时期的其他论者来说,首都问题不单单是一城一地的选址问题,它一方面事关中央政府的所在,是国家统一和政治秩序的象征,另一方面其地理位置往往反映并深刻影响着未来国家的整体战略规划㊂就钱穆而言,定都西安的着眼点是西北地区㊂钱穆主张定都西安的核心着眼点是,通过西北地区的建设来振兴整个中国㊂钱穆所定义的西北地区主要包括西藏㊁西康㊁新疆㊁甘肃㊁宁夏㊁陕西㊁内蒙古㊁绥远和察哈尔等地区㊂④钱穆的西北地区论和首都论可谓是一体的两面㊂
实际上,中国西北地区也倍受西方地缘政治学者的密切关注㊂英国著名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㊃麦金德在其1904年和1919年发表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和‘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两部论著中,基本都将
中国的西北地区划入其 心脏地带 的政治地理范围之内㊂麦金德首创的 心脏地带 这一概念,凝聚了他最为核心的地缘政治理念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那就是 谁统治了 心脏地带 便控制了世界岛;谁统治了 世界岛 便控制了世界 ㊂⑤在麦金德看来,中国的 心脏地带 有两条通道可以进入中国腹地,一条是经甘肃省到达西安,另一条是从贝加尔湖沿东南进入北京㊂历史上,中国多次受到 心脏地带 的侵犯,继而征服者将会在中国的土地上建立新的帝国,并从草原人的统治中脱离出来㊂⑥因此麦金德认为,北京和西安都是由来自心脏地带的征服者建立起来的首都㊂虽然这一说法不完全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但毫无疑问,西安和北京这两个城市成为中国不同朝代的首都跟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具有紧密的联系㊂此外,詹姆斯㊃菲尔格里夫以及斯皮克曼都在其著作中对 心脏地带 理论㊃
49㊃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2期第47卷ɴ 2,2021Vol 47
①②③④⑤⑥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83页㊂参见[英]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㊀重建的政治学之研究“,王鼎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崔建树‘哈尔福德㊃麦金德的地缘政治思想研究“,‘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4期;刘小枫‘麦金德政治地理学中的两种世界文明史观“,‘思想战线“2016年第5期㊂参见彭南生,邵彦涛‘陆地中国还是海洋中国?  民国时期第四次建都论战中的中西之争及其内涵“,‘人文杂志“2014年第2期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6页㊂[英]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㊀
重建的政治学之研究“,王鼎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8页㊂[英]麦金德:‘民主的理想与现实㊀重建的政治学之研究“,王鼎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89 91页㊂
进行了回应和发展㊂
钱穆在‘论首都“和‘战后新首都问题“两篇论文中也同样将现代中国的地理区位划分为两个部分,并把西北地区视作关乎中国未来政治命运前途的 心脏地带 ㊂钱穆对于中国历史上来自 心脏地带 的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扰㊁征服并统治中国内地的史实烂熟于心,但他尤其在意这一地区对于当时国家内部的政治地理意义㊂
经历了晚清左宗棠平定新疆到中华民国确立 五族共和 为立国原则的历史进程之后,现代中国的国家整合势必要涵括以农耕文明为主的中国内地和以游牧文明为主的广大中国西北边疆地区,钱穆指出: 今既诸族共和,文化教育之陶冶最其先务,而政事抚辑亦不可忽㊂ ①钱穆对西北地区的深度思考切中的是抗战后现代中国国家建构这一问题㊂钱穆指出:
今试旷观并世列强,所谓内政问题,其最要者必有两事:
一㊁其国内有异民族杂处,未能融洽一体㊂
二㊁其国内民众生活显分为两阶级,不能调和一致㊂②钱穆所言的 内政 应扩大化理解,涉及现代国家建构所要面临的基本问题,即民族问题
和阶级问题㊂钱穆基于这两个问题各举一个历史案例,第一个是一战前的奥匈帝国,该国由于没能处理好国内奥地利 匈牙利的二元民族统治结构,③以致奥匈帝国在一战战败后被分裂为无数小的民族国家;而另一个则是深受国内阶层分化悬殊困扰的沙皇俄国,一战爆发弱化了沙俄当局对国内反对力量的控制,继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列宁所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最终夺取政权㊂因此,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如果得不到有效地安顿,国家就随时面临着分裂与革命㊂
钱穆认为,当时的中国 兼犯此二病 ㊂④中国自古即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广土众民的多民族国家㊂从传统的帝制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民族问题也在这一进程中被凸显出来㊂随着辛亥革命后 五族共和 原则的确立,中国少数民族分离倾向被大大抑制,但是民族矛盾和分裂危机仍然是现代中国所要面对的核心议题㊂另一方面,钱穆所谈及的阶级问题应作广义的理解,主要强调不同社会阶层㊁行业体和地域分配上的财富不均,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社会现象㊂毫无疑问,整个民国时期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入侵和官僚资本的盘剥,再加上后来日寇侵华,无数的民众生计困难,同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阶级矛盾非常严重㊂
钱穆另辟蹊径,指出中国所面临的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基本重叠于同一个地理现实之上:中国西北㊂
一方面,西北地区的蒙古族㊁藏族㊁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 皆自有语言文字,自有宗教信仰,自有风俗习尚 ,再加上清廷所采取的羁縻政策,这一地区仅能谋求一时安稳,以至于共和政体建立之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对现代中国的国家认同程度十分薄弱㊂此外,西北地区贫瘠枯槁,气候苦寒,经济发展难度极大, 文化教育与经济物质环境,处处与东南,东北相差甚远,不啻若异国 ㊂⑤综合此两大问题来看,当前中国的人力物力资源大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因此中国此时身处 偏枯不遂之症 ⑥的困扰之中,这一病症的症结,正在中国的西北十区㊂钱穆断言: 必使此偏枯不遂之病,脱然而去,而后可以言统一,而后可以言治安㊂否则内患必由此十区起,而外祸乘之㊂天下未有偏枯不遂而可以成为康乐之生命,健全之体格者㊂ ⑦从正面来说,作为 心脏地带 的西北地区对中国国运的发展同样有诸多积极因素㊂钱穆指出,随着西北地区交通和勘探的不断发展,其丰富的森林农牧资源和矿藏终有一天能够回补东南沿海地区资源的不足,实现互利㊃
59㊃ 建国于大地之上 :钱穆的首都论㊁立国形态观与文化地理学
任㊀锋,马猛猛
①②③④⑤⑥⑦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6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6页㊂参见高晓川‘奥匈帝国民族治理研究“,北京:时事出版社,2017年;章永乐‘旧邦新造1911 1917“,北
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0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6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6页㊁第76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5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6页㊂
共赢的局面㊂一言以蔽之, 中国之不治,其患在西北;新中国之治,其希望亦将在西北 ㊂①此外,现代国家建构离不开对国际局势的判断,尤其是对现代战争的军事威胁的判断㊂西达㊃斯考切波指出, 国家  内在地依赖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阶级分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其二是国家的国际体系 ㊂②1942年至1945年前后,美国㊁苏联㊁英国和中国都属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阵营,共同对抗轴心国的军队,所以此时的钱穆很可能出于国际同盟的战略大局考虑,对本国战后将要面临的强敌不便直指其名㊂但是我们不难看出,钱穆在暗中将北方的苏联认定为战后对本国的主要军事威胁㊂
钱穆借古喻今,指出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主要军事威胁基本都来自北方, 再以国防观点论之,中国历来大敌外患,在北不在南  以往如是,最近的将来依然要如是 ㊂钱穆认为,战后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外敌威胁依然会来自中国的北方,而中国的北方仅有一个对中国构成巨大威胁性的超级大国  苏联㊂
此外,钱穆的陆地意识也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判断, 今虽科学日新,机械万变,大洋之舰艇,高空之飞机  然两军决胜之基点则仍在大陆 ,③ 人类大战争仍将在大陆上展开㊂国家民族决生死的战争,必
在大陆上演出 ,④再加上中国自古是一个依托大陆的自主性的农业国家,因此并不惧怕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㊂但是,一旦 中国北部大陆陷入敌手,则中国人将被赶入海里,宋㊁明如是,马其顿之于希腊,日耳曼蛮族之于罗马,形势亦复如是 ㊂⑤钱穆警醒我们,苏联将会给今后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潜在的威胁㊂
基于以上对中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剖析,钱穆主要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一:定都西安,以北平为陪都;其二是在西北地区进行大规模的铁路建设,通过基建来强化新中国的基础性(infra⁃structural)权力,⑥同时在西北地区普及教育,构建中国的国族认同和 大意识 ㊂⑦大概由于中国占据了心脏地带的一部分,钱穆对西北地区的铁路建设则满怀期待和希望㊂ 交通者,实人类历史影响于地形之一最要事项也㊂ ⑧此外钱穆引述孙中山的话,指出 铁路建筑,则首及西北系统 , 此种铁路实居支配世界的重要位置 ㊂⑨唯有改善西北内陆的交通系统,国家才能真正通过资源调配和军事部署实现对中国 心脏地带 的控制和发展,也唯有通过改善西北内陆交通,其中的矿产资源和森林农牧资源才能由此运往外部,实现经济合作与互补㊂无论是兴建铁路还是普及教育,在钱穆看来有效实施这些国家战略的前提和基础是将西安确定为新中国的国都㊂那么,首都的地理区位为何对此而言如此重要?
一国首都所在之选择,虽非一种政治制度,而实与一切政治制度有精神上内在甚深密之关系 ㊂在钱穆看来首都与一个国家体制的内在联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精神方面,一个国家的首都意味着中央政府的
所在,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控制枢纽,因此, 首都所在地之一切物质环境,其影响于整个政府之精神方面者,盖甚微妙而深挚 ㊂  钱穆十分强调首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一个国家政治体制之内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㊂
另一方面,我们不能忽略钱穆谈首都区位的历史大背景㊂钱穆预见到战后中国将迎来一次关键的立国时刻,因此定都作为一个影响深远的宪制议题就得以凸显出来㊂ 窃谓国家首都地位之㊃
69㊃㊀思想战线㊀㊀㊀2021年第2期第47卷ɴ 2,2021Vol 47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8页㊂[美]西达㊃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何俊志,王学东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第30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80 181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80 181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81页㊂迈克尔㊃曼认为: 基础性(infrastructural)权力即一个中央集权国家的制度能力  旨在贯穿其抵御,以及逻辑上贯彻其命令㊂ 参见[英]迈克尔㊃曼(MichaelMann)‘社会权力的来源“(第2卷)‘阶级和民族国家的兴起(1760 1914)“上,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5年,第96页㊂钱㊀穆:‘文化学大义“,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年㊂钱㊀穆:‘历史与文化论丛“,‘钱宾四先生全集“第42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
司,1998年,第235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72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3页㊂
选择,此乃立国百年大计,必与其整个国策相配合,换言之,即当与国家前进之动向相配合㊂ ①因此,首都实际上反映了对于现代中国的立国规模的定位和谋划㊂
在这个意义上,定都西安就和钱穆所设想的立国方略衔接起来㊂既然西北地区对于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首都的选址也必须要配合振兴中国内陆的基本国策㊂西安的地理位置恰好是在西北和东南地区的交汇,是东南地区的人力物力资源输送西北,并支持西北地区发展的经济交通枢纽㊂②在钱穆看来,定都西安既具有深远的经济地理原因,同时也是对未来中国百年立国大计的郑重宣示,通过一个定基性的政治决策来宣示对以西北地区为重心的国家安全和地区建设的关切㊂
此外,中央政府的所在往往会形成人才和文化的中心,定都于内陆恰恰是吸引全国的知识分
子和政治精英回流至这些地区,以解决中国 血脉不流通,神经不健全 ③的偏枯之症㊂除了知识分子和精英以外,钱穆更为看重中国广大内陆的众,定都西安正是要 接近国内大多数想接近政府而无法接近的民众 ,④西北乃至整个内陆地区长期远离国家的政治㊁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当地民众也缺乏条件来了解和靠拢政府,长期以往将损害一个国家的内在向心力和整合能力㊂
此外我们自然不能忽略定都西安在国家安全和统一层面上的意义㊂钱穆在其文章中对明成祖朱棣大加赞赏,在钱穆看来,基于明王朝当时的历史时刻,定都北京无疑是一个目光深远的政治决断㊂ 所以明成祖之建都燕京,实得汉㊁唐建都长安之规模,同样为一种逆势动态的进取国策㊂ ⑤在此意义上,定都西安就显得别有深意㊂正如前文所示,钱穆将未来新中国最大的国家安全隐患定位在中国的北部强邻苏联,那么定都西安就是效仿明成祖故事,通过将国家的政治军事中心建立在与外敌抗衡的国防第一线,以一种积极防御的姿态和策略来构建中国的新国防体系㊂
我们似乎也应当考虑钱穆在文中所不便明言的国内政治环境㊂‘论首都“一文写于1942年,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开展第二次合作,共同抗击日寇的侵略㊂‘战后新首都问题“写于1945年8月,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国共两党即将就战后中国的政治统一展开协商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钱穆自然很可能去关注和思考,如何使两个拥有不同意识形态纲领和组织原则的政党达成一致,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的统一和战后建设㊂我们不难想到,西安距离中共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延安仅有300千米左右,西安亦可以被视作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势力范围的交汇点㊂定都西安对两党而言既是政治合作的象征,也是通过政治地理的现实条件促成两大政党的实际权力范围得以融合统一㊂二㊁进退之势与立国规模:钱穆论首都地理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钱穆对于新中国首都之地理区位的高度重视反映在两个维度上,一个是现实政治层面,钱穆高度重视首都位置与国家建构及国家安全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个层面,钱穆试图通过新首都来重塑新一代中
国人的民族精神㊂如果说现代国家建构问题主要是应对立国时势而作,那么民族精神的重塑则称得上影响未来中国命运走势的百年大计㊂在此钱穆主要借助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念来诠释地理因素对国民精神和国运走势的内在影响㊂
钱穆在‘战后新首都问题“一文中通过梳理秦以降两千年来中国各朝代首都区位的变迁与本朝立国规模的关系来论述该问题㊂在开篇,钱穆从 有些国家常有首都问题之发生,而有些国家则否 ⑥展开对古今中外各个国家的类型学划分㊂在钱穆看来,古往今来的国家分为两类:㊃79㊃ 建国于大地之上 :钱穆的首都论㊁立国形态观与文化地理学
任㊀锋,马猛猛渭河谷地
①②③④⑤⑥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4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69页㊂钱㊀穆:‘中国历史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18页㊂钱㊀穆:‘中国历史精神“,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18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74页㊂钱㊀穆:‘政学私言“,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65页㊂
我爱小人书

本文发布于:2023-07-11 11:53: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2011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中国   国家   政治   问题   地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