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元顺帝北逃草原,在与明朝三十余年的对抗中,虽然有岭北之役这样的大胜,但明朝在三十年的经略中先后消灭了云南梁王势力,东北纳哈出势力,山西、甘肃的扩廓帖木儿势力,在草原上建立了朵颜三卫。其中尤其以1370年李文忠应昌之战和1388年蓝玉捕鱼儿海之战对元廷打击最为严重,李文忠俘元顺帝孙买的里八剌及后妃、宫人、诸王、省院达官、士卒等,宣光帝爱猷识理达腊与数十骑北逃至和林旧都,蓝玉所部俘吴王朵儿只等2994人,军士男女77037人,获马驼牛羊150000余头,破哈剌章营,又获其部下军士15803人,马驼48000余匹。北元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损失惨重,脱古思帖木儿后遭也速迭儿弑杀,北元汗廷彻底覆灭。从此,草原势力大致分为瓦剌、鞑靼两大势力,以及反复横跳的兀良哈三卫(也叫朵颜三卫)。铸造工艺设计
一.明前中期蒙古各部势力的分与合
捕鱼儿海战役之后,黄金家族迅速衰落,1389年明朝就设置了朵颜三卫,他们是成吉思汗弟弟斡赤斤后裔,分为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最开始泰宁卫游牧在今吉林洮安一带,朵颜卫在今兴安盟一带,福余卫在今齐齐哈尔市一带。自宣德年间起,三卫开始从东北的传统游
牧地南下明朝蓟、辽边外放牧但不久后三卫又叛去。随着元廷残余势力先后被招抚消灭,朱元璋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边防建设上,建立卫所、分封塞王,朱棣继位后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开放贸易,继续设置卫所。他不仅恢复了朵颜三卫,还设置了关西七卫和斡难河卫。
当时草原主要势力有鞑靼和瓦剌两大势力。鞑靼是蒙古本部,被蒙古人称为“都沁”,首领为阿鲁台;瓦剌是蒙古别部,被称为“都尔本”,首领为马哈木。通常情况下瓦剌与鞑靼并立,并不算蒙古本部。为防止蒙古势力坐大,明成祖在丘福北伐失败后发动了五次北伐,永乐北伐削弱了忽必烈系和阿鲁台部,阿里不哥系和卫拉特部则损失不大。
这一时期蒙古政局特征就是混战频繁,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388-1408年,从脱古思帖木儿到鬼力赤,北元帝系六传,忽必烈系、窝阔台系、阿里不哥系子孙互相厮杀,均不得善终;第二阶段,1408-1438年,从本雅失里到阿台汗,均为权臣傀儡,蒙古分裂为两大势力的局面日趋稳固,鞑靼部走向衰落,瓦剌部却强盛起来;1439-1454年,从脱脱不花大汗到也先,瓦剌暂时控制全蒙古,也先首先吞并了关西七卫,控制了哈密,并攻击别失八里的察合台后王。随后向东消灭兀良哈三卫,势力到达黑龙江流域,对
明朝辽东和女真造成了巨大威慑,1449年即进攻明朝,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1454-1479年,从也先被杀到达延汗即位,黄金家族再次复兴,还取得了河套地区。瓦剌则陷入内乱中,在被达延汗两次打败,又屡攻哈密不克反为所败后分裂,最终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格局:肯特山以西的广阔地域是瓦剌,肯特山以东包括呼伦贝尔草原、克鲁伦河、斡难河一带是东蒙古部落驻地,漠南东部、靠近大兴安岭南部的是兀良哈三卫,漠南中西部是蒙古大汗及权臣的驻地。 1479年巴图蒙克即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达延汗,以贤能聪明、智谋超著称。达延汗虽然是幼主即位,但用兵和朝贡颇有能力,《明实录》就记载不少他率领蒙古骑兵深入宣府和大同一带寇边抢掠,所动用人数多达3-4万。达延汗最初起于锡林郭勒盟,即位后首先打败了权臣亦思马因,后讨伐永谢布的伊斯满,平定了察哈尔地方,在满都海彻辰福晋保护下两次讨伐瓦剌,收服土默特部,获得了乌兰察布地方,收服右翼蒙古三万户并将其赐给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掌管,亲征乌梁海万户并将其部众分给其他各部,基本肃清了内部异己势力,于是号称蒙古的中兴之主,拥有左翼三万户(察哈尔万户、喀尔喀万户、兀良哈万户)和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万户、蒙郭勒津万户、永谢布万户)。
后来他将除了兀良哈万户外的土地均分封诸子,并在右翼蒙古设置济农(副汗)管理,达延汗三子巴尔斯博罗特以济农(副汗)身份统领右翼三万户,驻扎于鄂尔多斯达延汗与其长子图鲁博罗特直接掌管左翼三万户,大汗王廷位于察哈尔万户,这就开启了草原新一轮分封,奠定了之后蒙古草原的新政治格局,草原大致稳定下来。大概分为东方的冈留、罕哈、尔填部,西方的永谢布、鄂尔多斯、蒙郭勒津部,南部的哈拉嗔、哈连部,北部的乌拉特、茂明安、四子、苏尼特、阿巴嘎、阿巴哈纳尔部,瓦剌部和吐鲁番部,可汗本部又叫察哈尔,出自达延汗长子图鲁博罗特一脉。驻扎达尔泊即元应昌府一带。达延汗将第六、七、八子等后代都封在察哈尔部内,又分为克什克腾、浩齐特、乌珠穆沁、苏尼特、敖汉、奈曼等部,后来右翼势力日趋强盛,吞并毗邻的土默特、阿苏特、永谢布地方,迫使左翼大汗部就不得不东迁。
对于合撒儿后代的科尔沁部,达延汗也将其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包括新明安塔奔、茂明安、乌刺特、塔打勒沁、卜打沁、阿勒塔沁和郭尔罗斯七个鄂托克。右翼包括克里叶特(又作客列亦惕)、噶滚贺什格、主亦惕、吐亦别滚、伊克明安和萨阿赤惕六个鄂托克。对于朵颜三卫,达延汗通过联姻、结盟和互访等方式将其纳入统治。从此,蒙古大汗不仅统治东蒙古,也包括了卫拉特部,大兴安岭两侧的蒙古。
佳能650d召回
二.达延汗死后的蒙古草原
(一)非达延汗后裔诸部落
防火墙终结者明后期非达延汗后裔的主要有瓦剌、科尔沁和朵颜三卫。
瓦剌
卫拉特四部曾经三次形成联盟,其中以第二次和第三次为大。第二次形成于15世纪前期,包括辉特、巴尔忽惕、忽里牙惕、巴图特、绰罗斯等部,其中有名的贵族有马哈木、脱欢、太平、把秃孝罗、也先等,明朝都给他们封过爵位。脱欢取得了卫拉特领导权后,实力很快发展起来,最终在其子也先手上瓦剌打败鞑靼统一东西蒙古,1453年也先甚至当上大元天圣大可汗。自也先僭称可汗被杀后,内部就陷入四分五裂中,部落四散,有的迁往天山北麓、河套、哈密、青海,有的迁往阿尔泰山西部、鄂毕河上游一带,从此沉寂了百年时光。
虽然如此,瓦剌仍时不时攻击鞑靼,成化年间也先子阿失帖木儿率军四万屡次攻击鞑靼,迫使鞑靼毛里孩不敢越过黄河。在达延汗分封后,左翼兀良哈部逐步控制了和林等漠北地
带,瓦剌不得不转向漠西发展。嘉靖前期,喀尔喀万户吞并兀良哈万户,控制漠北进攻瓦剌,右翼三万户蒙古以俺答为首,经哈密打击瓦剌,但双方仍时有会盟。俺答汗去世后,喀尔喀三部与瓦剌仇杀不断。16世纪50年代,第三次卫拉特联盟形成,包括和硕特、辉特、绰罗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巴图特及巴尔忽等部,因为和硕特部为“黄金家族”,所以该部领导博贝密尔咱父子相继领导卫拉特部。16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喀尔喀三部一度统治过瓦剌,虽然随后不久就独立,但喀尔喀首领仍对瓦剌拥有宗主权。此时瓦剌部由于僻处一隅,逐渐分裂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1620-1640年,准噶尔部开始取代和硕特部成为卫拉特四部盟主。此时由于受到喀尔喀部压力,卫拉特部不得不进一步西迁到达南西伯利亚。当时,土尔扈特部游牧至额尔齐斯河中游及伊希姆河之间游牧,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左岸至亚梅什湖一带,和硕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上游右岸。绰罗斯的哈喇忽喇及辉特部,游牧于鄂毕河上游右岸。
17世纪早期,发生过喀尔喀——卫拉特战争,导致卫拉特部落四散,有的逃到鄂毕河上游的库兹涅茨克一带,有的逃向额尔齐斯河中游的鄂木、塔拉、伊希姆河及托博尔河一带。绰罗斯部的大部分属众分散在鄂木河和塔拉县以南地区,各部落界限被打乱,产生了内讧,这次内讧较战争给卫拉特各部影响更大,土尔扈特部一路西迁,最终到达伏尔加河下
圣埃克絮佩里游。
和硕特部贵族图鲁拜琥汗由于在内讧中调解诸部矛盾有功,因而被推为盟主。他为了解决卫拉特和鞑靼、俄国的矛盾,决定另辟牧地,卫拉特各部选中了天山以北察合台后王的地盘,从此人们印象中的卫拉特牧地就转移到新疆北部地区,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准噶尔部。图鲁拜琥汗后来进军青海,打败了藏巴汗,逐渐控制全藏,确立了黄教作为统治地位的教派,他就是著名的顾实汗。
留在原地的卫拉特部则和喀尔喀部联手,编撰了《喀尔喀卫拉特法典》,巩固了封建秩序,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此时杜尔伯特部在额尔齐斯河中游,南部是和硕特部和绰罗斯部,辉特部游牧于裕勒都斯河流域。1653年绰罗斯部巴图尔洪台吉去世,立僧格为后,1670年僧格被杀后,其弟噶尔丹继位,掀起了对清朝将近百年的战争,但这就是另一个主题了。
朵颜三卫
别洛韦日协议朵颜三卫在明初设置后直到天启年间一直有冒充三卫进贡的,但已和最开始的部落关系不
大。最开始统治朵颜卫的是脱尔忽察尔,到正德年间花当势力颇盛,花当后裔一直把持朵颜部,引导左右翼蒙古犯边,但随着1547年察哈尔部东迁,右翼哈喇慎老把都、俺答汗长子辛爱黄台吉也向朵颜卫扩充势力,花当后裔小部分投靠察哈尔部,大部分投靠辛爱黄台吉部,号称哈喇慎部三十六家,直到1628年林丹汗攻击哈喇慎部,残部一支投靠清朝,成为喀喇沁旗先部,另一支和其他部落组成东土默特左翼旗。泰宁卫在察哈尔部东迁中被消灭,万历年间冒充泰宁卫的速把该,其实是左翼内喀尔喀的部落酋长。福余卫的情况与泰宁卫类似,都是内喀尔喀部落冒充,其中恍惚太、土门儿二部,有说是科尔沁部冒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