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冰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而言,最大的任务莫过于阅读和发表。但是,一方面,文献浩如烟海,究竟是开卷有益、泛泛而读,还是到应当有所取舍、循序渐进?另一方面,发表的基础是论文,为什么我们的投稿总如石沉大海、屡屡遭拒,论文写作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恐怕是不少研究生萦绕心头的困惑。
社会科学研究是一项比较个性化的工作,无论读书还是写作,都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以下仅结合个人经验,尝试就其中的一般性问题为研究生提些建议。
陈树隆与芜湖女干部
爱新觉罗 胤祯大学生录像后扶人一、文献阅读的进阶策略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学术研究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没有系统的文献掌握和充足的资料储备,就不可能有效展开研究。不同于本科阶段的初学和摸索阶段,研究生不能仅凭兴趣漫无目的的阅读,而要进阶阅读、深入挖掘。在阅读过程中,主要涉及三大类文献:专著、论文和法律资料。与过去相比,信息时代的学术文献呈爆炸式增长,获取也更为便宜。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如何去粗取精、高效阅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问题。
安钢大厦(一)专著阅读建议
求学路上,我们可能会从各种渠道接收到各种经典名著的书单,从柏拉图的《法律篇》到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从哈特的《法律的概念》到德沃金的《认真对待权利》。一些老师强调多读经典,这当然不错。学术是有传承的,读经典可以追根溯源、固本强基。但对初学者而言,一味追逐经典也有弊端:一是由于年代久远、时空变幻,一些名著对于现时代的初学者而言不免晦涩,有的甚至需要其他的知识背景“脑补”才能了然。强行去“啃”,难免不得要领。二是囿于历史局限,这些名著很多并非都以严格的学术体例写就,其长在于思想性、原创性,如果只是泛泛阅读,恐怕难以从中获得体系化的知识滋养。
对此,我建议避免盲目追求阅读面和阅读量,重点选择若干体系性强、体现通说、水准公认、深入浅出的本学科专著仔细、反复阅读,力争“看一本是一本、读一本用一本”。例如,一般法理专著我常翻阅的是德国学者魏德士的《法理学》和黄茂荣的《法学方法与现代艮法》;行政法专著我一般会向自己的研究生推荐英国学者马T.洛克林的《公法与政治理论》、美国学者布雷耶的《规制及其改革》;我国学者王名扬的“外国行政法三部曲”、章剑生的《现代行政法总论》、李洪雷的《行政法释义学》、何海波的《行政诉讼法》、沈筠的《公法变迁与合法性》等。
阅读过程中,要做到:其一,理解作者的问题意识,思考作者写作的出发点是何种理论争点抑或实践难题(教材类专著除外);其二,解构作者的分析框架,这个分析框架往往体现在书籍要目中;其三,揣摩作者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加以借鉴和模仿,例如作者是运用规范分析还是实证分析、是运用法教义学方法还是社科法学方 闵可夫斯基作者简介:谭冰霖(1988—),男,湖北恩施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导师,《法商研究》副编审。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