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成 果 名 称 | 刊 物 名 称 | 发表时间 | 作 者 | 所属单位 | |
1 | 葛洪卒年考 | 《宗教学研究》 | 2007.2 | 丁宏武 | 文史学院 | |
2 | 葛洪的汉学倾向—兼论葛洪与魏晋玄学的关系 | 宗教学研究 | 2008.2 | 丁宏武 | 文史学院 | |
3 | 论“伪公共卫生事件”与传媒报道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5 | 丁松虎 | 文史学院 | |
4 | 草圣张芝在陇上的两处遗迹 | 敦煌学辑刊 | 2007.2 | 伏俊琏 | 文史学院 | |
5 | 杂赋与乐府诗的关系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2 | 伏俊琏 | 文史学院 | |
6 | 韩朋故事考源 | 敦煌研究 | 2007.3 | 伏俊琏 | 文史学院 | |
7 | 敦煌俗赋的类型与体制特征 |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科版) | 2007.4 | 伏俊琏 | 文史学院 | |
8 |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3 | 郭国昌 | 文史学院 | |
9 | 新时期30年中国文学研究高峰学术会议综述 | 文学评论(综述降一级) | 2007.5 | 郭国昌 | 文史学院 | |
10 | “真人真事”写作与解放区文学生产体制的建立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8.3 | 郭国昌 | 文史学院 | |
11 | 论《淮南鸿烈》对汉大赋审美倾向的影响 |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全文转载—《中国韵文学刊》06未算 | 2007.3 | 韩高年 | 文史学院 | |
12 | 南宋川陕战区兵源问题述论 | 史林 | 2007.1 | 何玉红 | 文史学院 | |
13 | “经世”意识与南宋川陕边防史地类文献 | 史学史研究 | 2007.1 | 何玉红 | 文史学院 | |
14 | 南宋西北战区军粮的消耗及屯田与水利建设 | 中国农史 | 2007.3 | 何玉红 | 文史学院 | |
15 | 论南宋蜀道经济带的衰落 | 西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7.3 | 何玉红 | 文史学院 | |
16 | “便宜行事”与中央集权—以南宋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运行为中心 |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7.4 | 何玉红 | 文史学院 | |
17 | 西部题材电视剧创作问题思考 | 中国电视 | 2007.8 | 黄怀璞 | 文史学院 | |
18 | 病叶·希望·虚妄的希望—细窥鲁迅之《腊叶》 |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7.1 | 康孝云 | 文史学院 | |
19 | “五窦”交游考 | 文献 | 2007.4 | 雷恩海 | 文史学院 | |
20 | 小蛮本事暨文化意蕴论略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4 | 雷恩海 | 文史学院 | |
21 | 清代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特点 | 历史地理第22辑 | 2007.12 | 李并成 | 文史学院 | |
22 | 发展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以甘肃省为例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2 | 李并成 | 文史学院 | |
23 | 石羊河下游绿洲早在唐代中期就已演变成了“第二个楼兰” | 开发研究 | 2007.2 | 李并成 | 文史学院 | |
24 | 西北干旱地区今天河流的水量较古代河流水量大大减少了吗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7.5 | 李并成 | 文史学院 | |
25 | 从敦煌资料看古代民众对于动植物资源的保护 | 敦煌学研究 | 2007.6 | 李并成 | 文史学院 | |
26 | 试论陕甘宁边区的通货膨胀与反通货膨胀措施 | 抗日战争研究 | 2007.2 | 李建国 | 文史学院 | |
27 | 清代西北地区盐政考议 |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2007.2 | 李建国 | 文史学院 | |
28 | 试论回族上层人士在发展甘宁青地区回族近代教育中的贡献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7.3 | 李建国 | 文史学院 | |
29 | 西北古代农田水利开发的三个高峰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5 | 李清凌 | 文史学院 | |
30 | 现实主义的发展与深化—从柳青的“典型理论”到陈忠实的“文化心理结构”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3 | 李晓卫 | 文史学院 | |
31 | 论郑振铎戏曲典籍整理的学术成就与文献价值 | 求是学刊 | 2007.2 | 李占鹏 | 文史学院 | |
32 | 论近代戏曲批评观念的嬗变轨迹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6 | 李占鹏 | 文史学院 | |
33 | 两宋时期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特述论 | 西域研究 | 2007.3 | 刘建丽 | 鄞州区文史学院 | |
34 | 金朝对陇南吐蕃的招抚 | 西藏研究 | 2007.4 | 刘建丽 | 文史学院 | |
35 | 从《敦煌歌辞》中乐妓形象看中古时期中国文化审美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态势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2 | 刘洁 | 文史学院 | |
36 | 西部彩·女性意识·民族风情—甘肃女作家创作简论 | 妇女研究论丛 | 2007.4 | 刘洁 | 文史学院 | |
37 | 唐朝“村镇”考 | 中国农史 | 2007.4 | 刘再聪 | 文史学院 | |
38 | 穆旦浪漫主义情结的深层原因及影响 |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7.6 | 马瑞红 | 文史学院 | |
39 | 辞赋学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会议综述降一级) | 光明日报 | 2007.11 | 马世年 | 文史学院 | |
40 | 关于《韩非子》篇目真伪考辨的几点思考 | 图书与情报 | 2007.6 | 马世年 | 文史学院 | |
41 | 近十年来国内敦煌历史地理研究概况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6 | 潘春辉 | 文史学院 | |
42 | 中国西北版图诗歌一览 | 文艺争鸣 | 2007.10 | 彭金山 | 文史学院 | |
43 | 汉代思想家刘安的新道家治国理念 | 科学.经济.社会 | 2007.2 | 漆子扬 | 文史学院 | |
44 | 语文之学 文化之本 | 语文教学通讯 | 2007.12 | 任遂虎 | 文史学院 | |
45 | 学术论著:需要“另类”表述—读任火先生《编辑独语》兼谈学术文体 | 中国图书评论 | 2007.3 | 任遂虎 | 文史学院 | |
46 | 学术论文不仅仅是格式文章—由《编辑独语》引发的思考 | 出版发行研究 | 2007.5 | 任遂虎 | 文史学院 | |
47 | 四十年代后期文学的历史定位问题 | 文艺争鸣 | 2007.3 | 邵宁宁 | 文史学院 | |
48 | 现代小说与社会分析――茅盾与我们 | 文艺争鸣 | 2007.5 | 邵宁宁 | 文史学院 | |
49 | 《“共伯和”与“共和行政”考》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3 | 陶兴华 | 文史学院 | |
50 | 近二十多年来大陆刘基研究综述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1 | 田澍 | 文史学院 | |
51 | 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丝绸之路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6 | 田澍 | 文史学院 | |
52 | 从“圭”到“鼋”:女娲信仰与蛙崇拜关系新考 | 中国文化研究 | 2007.2 | 王贵生 | 文史学院 | |
53 | “清新俊逸”遮蔽下的“欲望”书写—对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一种读解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2 | 王建光 | 文史学院 | |
54 | 反思全球化背景下的“传统”和“话语霸权”《学术月刊》,《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 《学术月刊》 | 2006.11、2007. 2 、2007.3 | 王建疆 | 文史学院 | |
55 | 从人生境界看“无为而无不为”的审美生成 《山西大学学报》;《新华文摘》 “论点摘编” | 《山西大学学报》 | 2006.5-2007.2 | 王建疆 | 文史学院 | |
56 | 全球化背景下的敦煌艺术再生问题研究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2 | 王建疆 | 文史学院 | |
57 | 审美形态新论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4 | 王建疆 | 文史学院 | |
58 | 以道观之 | 学术月刊 | 2007.5 | 王建疆 | 文史学院 | |
59 | 佛教地狱观念与中古时期的法外酷刑 | 敦煌学辑刊 | 2007.4 | 王晶波 | 文史学院 | |
60 | 传播批判理论研究三题 | 新闻界 | 2007.10 | 杨华 | 文史学院 | |
61 | 灌注了佛教词义的道家词语试析 | 宗教学研究 | 2007.3 | 杨同军 | 文史学院 | |
62 | “以诗为词”亦“檃括”创作词调歌曲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1 | 杨晓霭 | 文史学院 | |
63 | 《金缕衣》在宋代的歌唱与寿词《贺新郎》 | 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 | 2007.1 | 杨晓霭 | 文史学院 | |
64 | 姜夔词的距离感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1 | 尹占华 | 文史学院 | |
65 | 文化全球化的基本原则—“和而不同”研究反思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6 | 袁金刚 | 文史学院 | |
66 | 基于Web环境下的Access动态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12 | 张科 | 文史学院 | |
67 | 基于Access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实践—以西北师大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为例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2 | 张科 | 文史学院 | |
68 | 基于Access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实践—查询程序设计与数据库系统功能实现 | 图书与情报 | 2007.4 | 张科 | 文史学院 | |
69 | 18世纪中后期俄国贵族等级的社会心理特征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6 | 张宗华 | 文史学院 | |
70 | 论老子重生思想的源流与道教思想的孕育 | 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 2007.4 | 赵逵夫 | 文史学院 | |
71 |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 人民日报 | 2007.1.18 | 郭国昌 | 文史学院 | |
72 | 文学•生活•创新 | 人民日报 | 2007.5.24 | 郭国昌 | 文史学院 | |
73 | 武定祸乱,文治太平—刘基的人生经历与历史功勋 | 光明日报 | 2007.3.2 | 田澍 | 文史学院 | |
74 | 严明以狱吏 ,宽裕一待民—朱元璋的为政治之道 | 光明日报 | 2007.4.13 | 田澍 | 文史学院 | |
75 | 机遇与制度的碰撞—张居正的施政特点 | 光明日报 | 2007.6.29 | 田澍 | 文史学院 | |
76 | 运用评价手段提高信息技术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数学教育学报 | 2007.1 | 孙名符 | 教育学院 | |
77 | 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发展与面临的困境 |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 | 万明钢 | 教育学院 | |
78 | 控制相关理论述评 | 心理科学 | 2007.1 | 万明钢 | 教育学院 | |
79 | 我国少数民族心理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2000~2005 | 心理科学进展 | 2007.1 | 万明钢 | 教育学院 | |
80 | 论教学的二重性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7.1 | 王鉴 | 教育学院 | |
81 | 解读中国多元文化教育 | 贵州民族研究 | 2007.1 | 王鉴 | 教育学院 | |
82 | 关于我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的思考 |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1 | 王鉴 | 教育学院 | |
83 | 美国多元文化教育背景下的教师培训 | 外国中小学教育 | 2007.1 | 王鉴 | 教育学院 | |
84 |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学生高考优惠招生政策若干问题的思考》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1 | 金东海 | 教育学院 | |
85 | 论马克思哲学实践反思的思维方式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1 | 卓杰 | 教育学院 | |
86 | 预设与构建——教育价值观演进的思考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7.11 | 刘旭东 | 教育学院 | |
87 | 课堂:一个学习型共同体组织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7.12 | 王鉴 | 教育学院 | |
88 | 复杂性与社会分化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2007.12 | 焦瑶光 | 教育学院 | |
89 | 加拿大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教育的保障作用 | 外国中小学教育 | 2007.12 | 姜峰 | 教育学院 | |
90 | 论教师教育技术态度与行为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12 | 朱雪峰 | 教育学院 | |
91 | 对20世纪以来美国中学数学教育目标变迁的思考 | 数学教育学报 | 2007.2 | 孙名符 | 教育学院 | |
92 | 论教学生活 | 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2 | 李定仁 | 教育学院 | |
93 | 者回归社会的过程 | 心理学探新 | 2007.2 | 杨玲 | 教育学院 | |
94 | 法国高等教育集权制管理的优势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7.2 | 安心 | 教育学院 | |
95 | 族认同、族认同的发展及测定与研究方法 | 世界民族 | 2007.3 | 万明钢 | 教育学院 | |
96 | 《传统讲授方式在历史新课程中的运用》 | 历史教学 | 2007.3 | 姬秉新 | 教育学院 | 两房退市|
97 | 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应付方式特征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2007.4 | 周爱保 | 教育学院 | |
98 | 爱滋病污名研究评述 | 西北师范大学 学报(社科) | 2007.4 | 杨玲 | 教育学院 | |
99 |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研究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4 | 杨玲 | 教育学院 | |
100 | “现代性”教育学的批判与反思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4 | 刘旭东 | 教育学院 | |
101 | 建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发展 | 教育评论 | 2007.4 | 杨中枢 | 教育学院 | |
102 | 大学生职业决策中的妥协策略 | 心理科学 | 2007.5 | 周爱保 | 教育学院 | |
103 |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百年变迁 | 《中学语文教与学》 | 2007.5 | 靳健 | 教育学院 | |
104 | 明清冒籍跨考问题探析——兼论对解决当代高考移民问题的启示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7.5 | 张学强 | 教育学院 | |
105 | 论“多元一体教育”的实质与我国民族教育的 出路 | 贵州民族研究 | 2007.5 | 张学强 | 教育学院 | |
106 | 微格教学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5 | 黄少芸 | 教育学院 | |
107 | 现代性教学理论批判 | 高等教育研究 | 2007.6 | 刘旭东 | 教育学院 | |
108 | 回族传统道德教育地方课程开发问题探析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6 | 张学强 | 教育学院 | |
109 | 回族传统道德教育的形成、内涵及其特征 | 教育评论 | 2007.6 | 张学强 | 教育学院 | |
110 | 明清会试中的‘分区定额’政策探析 | 社会科学战线 | 2007.6 | 张学强 | 教育学院 | |
111 | 20世纪中国中学数学课程的发展(1901—1949) | 《数学通报》 | 2007.6 | 吕世虎 | 教育学院 | |
112 | 关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实效性的研究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7 | 孙名符 | 教育学院 | |
113 |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7 | 周爱保 | 教育学院 | |
114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均衡配置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 中国教育学刊 | 2007.7 | 杨军 | 教育学院 | |
115 | 校本教研:问题与策略 | 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 | 2007.8 | 王鉴 | 教育学院 | |
116 | “新机制”下县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现状分析——以甘肃省A、B两县为例 | 中小学管理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中小学教育》 | 2007.8 | 张璞 | 教育学院 | |
117 | 知识的普适性与境域性:课程的视角 | 教育研究 | 2007.8 | 王鉴 | 教育学院 | |
118 | 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 教育研究 | 2007.8 | 刘旭东 | 教育学院 | |
119 | 西部农村学校儿童权利实现的现状与目标 | 全球教育展望 | 2007.4 | 石义堂 | 教育学院 | |
120 | 西部农村学校儿童权利实现的现状与目标 | 全球教育展望 | 2007,4 | 张定强 | 教育学院 | |
121 | 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利弊谈——兼论话题作文的改革 | 上海教育科研 | 2007.7 | 石义堂 | 教育学院 | |
122 | 守望与重塑精神家园:大学竞争的轴心使命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7.11 | 安心 | 教育学院 | |
123 | 从教育管理走向教育领导 | 中国教育报 | 2007.1.23 | 李瑾瑜 | 教育学院 | |
124 | 换个角度看校长——倾听农村教师的声音 | 中国教育报 | 2007.1.9 | 李泽林 | 教育学院 | |
125 | 学校变革从那里开始 | 中国教育报 | 2007.5.15 | 李瑾瑜 | 教育学院 | |
126 | 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之路 |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 | 2007.5.9 | 安心 | 教育学院 | |
127 | 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就业:文凭筛选视角 | 高教探索 | 2007.2 | 孙百才 | 教育学院 | |
128 | 创设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 《中学数学教与学》(人大复印资料) | 2007.12 | 温建红 | 教育学院 | |
129 | 一般对象与观念统一的现象学分析 | 哲学研究 | 2007.10 | 李朝东 | 政法学院 | |
130 | 善意认定的属性及反推技术 | 法学研究 | 2007.6 | 吴国喆 | 政法学院 | |
131 | 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与社会阶层和谐的实现 | 中国行政管理 | 2007.11 | 罗杰 | 政法学院 | |
132 | 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与缩小贫困差距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1 | 张文礼 | 政法学院 | |
133 | “三农问题”、农民组织与乡村治理 | 开发研究 | 2007.1 | 丁志刚 | 政法学院 | |
134 | 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 | 中国行政管理 | 2007.1 | 张润君 | 政法学院 | |
135 | 论物权公信力原则的适用限制 | 科学.经济.社会 | 2007.1 | 吴国喆 | 政法学院 | |
136 | 西北干旱地区农村集蓄雨水的所有权困境及路径分析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2007.1 | 牛绿花 | 政法学院 | |
137 | 孟子王道理想的心性向度 | 管子学刊 | 2007.1 | 张美宏 | 政法学院 | |
138 | 立法听证的宪政之维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2 | 李玉璧 | 政法学院 | |
139 |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及其巩固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2 | 牛正兰 | 政法学院 | |
140 | 知识教育与信仰危机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7.2 | 牛正兰 | 政法学院 | |
141 | 论当事人的诉讼进行能力与实质的当事人平等原则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7.2 | 杜睿哲 | 政法学院 | |
142 | 现代社会学理论的困境与重构 | 新疆社会科学 | 2007.2 | 王琪瑛 | 政法学院 | |
143 | 从普遍视角看发与社会之和谐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2 | 王宏英 | 政法学院 | |
144 |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工业指标体系研究 | 开发研究 | 2007.2 | 戈银庆 | 政法学院 | |
145 | 论服务型政府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7.3 | 张文礼 | 政法学院 | |
146 | 对马克思社会发展规律理论两个重大问题的再认识 | 华东师大学报 | 2007.3 | 孙继虎 | 政法学院 | |
147 | 试论国家战略选择的逻辑与当今中国的战略选择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3 | 牛正兰 | 政法学院 | |
148 | 伊斯兰教妇女观对西北穆斯林妇女的影响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7.3 | 马克林 | 政法学院 | |
149 | 跨国组织中的文化冲突及其管理——基于适应性管理理念的思考 | 管理科学(人大复印资料) | 2007.3 | 孙健 | 政法学院 | |
150 | 表见代理制度中第三人信赖合理性的判断及弹性化机制的应用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3 | 吴国喆 | 政法学院 | |
151 | 我国物权登记的强行政特质及其改进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 2007.3 | 吴国喆 | 政法学院 | |
152 | 西北少数民族妇女研究方法探析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7.3 | 王兰 | 政法学院 | |
153 | 切“己”与“尽己”——孔子“仁”学诠释的内在进路 | 孔子研究 | 2007.3 | 张美宏 | 政法学院 | |
154 | 表述与含义的现象学分析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5 | 李朝东 | 政法学院 | |
155 | 西方形而上学及其现代命运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7.5 | 李朝东 | 政法学院 | |
156 |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府权力运行机制历史类型与公民权利保障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 2007.5 | 王勇 | 政法学院 | |
157 | 现代管理应实现的几大转向 | 内蒙古大学学报 | 2007.5 | 孙健 | 政法学院 | |
158 | 论道德性司法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5 | 党崇武 | 政法学院 | |
159 | 协同论与管理协同理论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5 | 白列湖 | 政法学院 | |
160 |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6 | 孙继虎 | 政法学院 | |
161 | 敦煌写本《董保德功德颂》的年代及有关问题 | 敦煌研究 | 2007.6 | 李刈 | 政法学院 | |
162 | 论晚清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文化归属问题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6 | 王韵秋 | 政法学院 | |
163 | 政府公信力:服务型政府的基础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6 | 周红 | 政法学院 | |
164 | 社会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 | 西北大学学报 | 2007.6 | 周红 | 政法学院 | |
165 | 政府组织规模的内涵及其扩张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6 | 孙健 | 政法学院 | |
166 | 社会网视域下的农民工求职研究 | 广东社会科学 | 2007.6 | 李怀 | 政法学院 | |
167 | 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地方社会权力结构变迁研究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6 | 李怀 | 政法学院 | |
168 | 建立与西部大开发相适应的国企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7.3 | 苟晓霞 | 经管学院 | |
169 |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数量研究 | 开发研究 | hg785d2007.11 | 樊 元 | 经管学院 | |
170 | 绿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 开发研究 | 2007.2 | 田晓菁 | 经管学院 | |
171 | 对甘肃省GDP质量的系统分析及改善对策研究 | 开发研究 | 2007.11 | 杨立勋 | 经管学院 | |
172 | 现行统计限额的缺限及改进对策 | 统计与决策 | 2007.4 | 杨立勋 | 经管学院 | |
173 | 我国政府统计的新思维 | 统计与决策 | 2007.8 | 杨立勋 | 经管学院 | |
174 | 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在职培训学员的心理分析 | 现代教育技术 | 2007.9 | 马 丽 | 经管学院 | |
175 | 朔天运河调水根治西北沙尘暴灾害 | 生态经济 | 2007.8 | 何俊林 | 经管学院 | |
176 | 甘肃与浙江区际经济合作的博弈分析 | 开发研究 | 2007.2 | 李兴江 | 经管学院 | |
177 | 论区域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及实现机制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6 | 李兴江 | 经管学院 | |
178 | 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模式研究综述 | 生产力研究 | 2007.6 | 李兴江 | 经管学院 | |
179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超边际分析的理论与实证 | 经济、科学、社会 | 2007.1 | 李兴江 | 经管学院 | |
180 | 经济增长之源的管理活动:贡献机理与贡献测定 | 生产力研究 | 2007.7 | 林 勇 | 经管学院 | |
181 | 公司财务治理理论述评 | 经济学动态 | 2007.9 | 李福祥 | 经管学院 | |
182 | 整体上市:意义、战略及途径 | 生产力研究 | 2007.5 | 李福祥 | 经管学院 | |
183 |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毫计划实施中的五大问题 | 经济管理 | 2007.7 | 李福祥 | 经管学院 | |
184 | 构建甘肃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财政对策研究 | 开发研究 | 2007.3 | 王浩军 | 经管学院 | |
185 | 创建民营银行 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 青海社会科学 | 2007.2 | 丁竹君 | 经管学院 | |
186 | 消费者态度对象的分离-从指向产品(品牌)到指向广告 | 城市问题 | 2007.2 | 安 静 | 经管学院 | |
187 | 社会成本与会计成本关系研究-以科斯理论为基点 | 社会科学辑刊 | 2007.8 | 宋小明 | 经管学院 | |
188 | 网络环境下会计业务流程的框架及特点 | 生产力研究 | 2007.11 | 赵雪梅 | 经管学院 | |
189 | 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发展路径的选择 | 甘肃省社会科学 | 2007.6 | 徐媛媛 | 经管学院 | |
190 | 工业视角下的‘三农’问题及其启示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7.12 | 张永丽 | 经管学院 | |
191 | 新农村建设:机制、内容与政策-甘肃省麻安村“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模式及其启示 | 中国软科学 | 2007.4 | 张永丽 | 经管学院 | |
192 | 论和谐社会-一个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框架 | 经济体制改革 | 2007.4 | 张永丽 | 经管学院 | |
193 | 兰州市城乡二元结构变迁实证分析 | 开发研究 | 2007.12 | 沈 滨 | 经管学院 | |
194 |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产业依存关系分析 | 生产力研究 | 2007.7 | 王秋红 | 经管学院 | |
195 |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问题研究 | 开发研究 | 2007.12 | 尚文秀 | 经管学院 | |
196 | 我国政府间责任划分与支出分配的实证研究-以甘肃为例 | 开发研究 | 2007.11 | 梁红梅 | 经管学院 | |
197 | Malcev-Neumann环的PS-性质 | 山东大学学报 | 2007.12 | 赵仁育 | 经管学院 | |
198 | 我国R&D投入的区域差异及其解释-一个假说及基于面板数据的检验 | 开发研究 | 2007.12 | 张学鹏 | 经管学院 | |
199 |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法理思考 | 生产力研究 | 2007.11 | 魏彦珩 | 经管学院 | |
200 | 美国农业信息化的特点与启示 | 生产力研究 | 2007.12 | 王恒玉 | 经管学院 | |
201 | 新经济地理学及其展望 | 地域研究与开发 | 2007.11 | 关爱萍 | 经管学院 | |
202 | 产业结构测度的方法 | 统计与决策 | 2007.19 | 关爱萍 | 经管学院 | |
203 | 政府与市场关系视角的和谐社会建设问题探讨 | 科学 经济 社会 | 2007.2 | 柳建平 | 经管学院 | |
204 | 发达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与启示 | 经济纵横 | 2007.13 | 柳建平 | 经管学院 | |
205 | 句子加工:句法违例与语义违例范式下的ERP研究述评 | 外语教学与研究 | 2007.1 | 常欣 | 外语学院 | |
206 | 多元系统中诗歌创作与诗歌翻译的互动 | 外国文学研究 | 2007.6 | 姜秋霞 | 外语学院 | |
207 | 广告意义的生成——符号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视角 | 新闻界 | 2007.10 | 马云霞 | 外语学院 | |
208 | 计算机辅助教学对英语阅读能力的影响 | 心理科学 | 2007.1 | 常欣 | 外语学院 | |
209 | 英语进行体标记“多义性”的认知—功能解释 | 外语学刊 | 2007.3 | 武和平 | 外语学院 | |
210 | 试论网络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 | 现代远距离教育 | 2007.4 | 殷刚魁 | 外语学院 | |
211 | 整合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大学英语自主学习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4 | 刘祥生 | 外语学院 | |
212 | 基于Google平台的CMS系统的建设及应用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4 | 武和平 | 外语学院 | |
213 | 基于CMC的外语合作学习 | 现代教育技术 | 2007.4 | 王琦 | 外语学院 | |
214 | 对英美新批评文论价值的再认识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5 | 李全福 | 外语学院 | |
215 | 汉字与中国文化的符号学解读 | 新疆社会科学 | 2007.5 | 曹进 | 外语学院 | |
216 | 西部中学生英语课程资源利用情况调查分析 | 课程·教材·教法 | 2007.5 | 殷刚魁 | 外语学院 | |
217 |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及其与生成语法的关系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5 | 王琦 | 外语学院 | |
218 | 基于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外语课程资源整合策略研究 | 外语电化教学 | 2007.6 | 曹进 | 外语学院 | |
219 | 第二语言时体系统习得研究述要 | 国外外语教学 | 2007.1 | 武和平 | 外语学院 | |
220 | 对翻译转换范式的思考 | 中国外语 | 2007.6 | 姜秋霞 | 外语学院 | |
221 | 国画《荷趣》、《酣》、《清夏》、《警露》 | 文艺研究 | 2007.02 | 刘 健 | 美术学院 | |
222 | 对工笔花鸟画的体悟 | 文艺研究 | 2007.03 | 刘 健 | 美术学院 | |
223 | 《灿烂》、《红云》、《天鹅湖》、《古城街景》 | 文艺研究 | 2007.04 | 杨 明 | 美术学院 | |
224 | 汉字标志的生命活力与创新 | 文艺研究 | 2007.04 | 杨 明 | 美术学院 | |
225 | 民间剪纸图形之现代语素特征 | 文艺研究 | 2007.07 | 李凤琴 | 美术学院 | |
226 | 西部高师美术教育教学改革浅谈 | 中国高等教育 | 2007.13 | 王玉芳 | 美术学院 | |
227 | 油画《俄罗斯风情》三幅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01 | 张玉泉 | 美术学院 | |
228 | 传统“太极图”形式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02 | 杨 明 | 美术学院 | |
229 | 国画4幅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02 | 文 化 | 美术学院 | |
230 | 青春舞曲、春天来了、赶集 | 宁夏大学学报 | 2007.02 | 肖发展 | 美术学院 | |
231 | 油画《北方夏日》、《雨后》、《莫斯科郊外风景》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03 | 李 敦 | 美术学院 | |
232 | 莫兰迪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空间秩序感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03 | 张玉泉 | 美术学院 | |
233 | 高等学校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反思 | 新美术 | 2007.03 | 肖发展 | 美术学院 | |
234 | 牧场、月清明、丰收的季节 | 宁夏大学学报 | 2007.03 | 肖发展 | 美术学院 | |
235 | 作品3幅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04 | 李凤琴 | 美术学院 | |
236 | 标志5幅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05 | 杨 明 | 美术学院 | |
三星r50237 | 招贴3幅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05 | 马永真 | 美术学院 | |
238 | 油画4幅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05 | 隋建明 | 美术学院 | |
239 | 设计作品4幅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06 | 张莉雅 | 美术学院 | |
240 | 油画3幅 | 西北师大学报 | 2007.11 | 李 骥 | 美术学院 | |
241 | 《泥老虎》、《水仙》、《秋景》油画3幅 | 《甘肃社会科学》第四期 | 2007.4 | 岳嵘琪 | 美术学院 | |
242 | 《山水》3幅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4 | 张伯智 | 美术学院 | |
243 | 《幻境》《蹉跎岁月》《南风》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4 | 李凤琴 | 美术学院 | |
244 | 音乐学家的困惑——兼及对中西方音乐史观的思考 | 中国音乐学 | 2007.1 | 柴莺 | 音乐学院 | |
245 | 西方现代解释学视野下的音乐表演 | 中国音乐学 | 2007.2 | 何涛 | 音乐学院 | |
246 | 制约和影响甘肃农村音乐教育发展因素与对策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7.6 | 苏雅军 | 音乐学院 | |
247 | 中印音乐交流琐记 | 中国音乐 | 2007.1 | 郭骅 | 音乐学院 | |
248 | 金湘歌剧音乐观初探 | 中国音乐 | 2007.11 | 柴莺 | 音乐学院 | |
249 | 从认知方式的角度看歌唱记忆 | 中国音乐 | 2007.2 | 郭琳 | 音乐学院 | |
250 | 论民间祭祀礼仪的当代社会功能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2 | 邓小娟 | 音乐学院 | |
251 | 《谈陆在易的艺术歌曲创作》 | 《中国音乐》 | 2007.3 | 李彦荣 | 音乐学院 | |
252 | 音乐技术论 | 兰州大学学报 | 2007.4 | 何涛 | 音乐学院 | |
253 | 不同强度急性疲劳运动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电子传递链酶复合体活性的影响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 2007. 3 | 李洁 | 体育学院 | |
254 | 定量负荷运动对人体肠胃激素浓度的影响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 2007.1 | 李洁 | 体育学院 | |
255 | 山地自行车运动损伤原因、类型、预防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 2007.5 | 王红梅 | 体育学院 | |
256 | 对运动训练理论功能的审视与思考 | 体育学刊 | 2007.6 | 张建华 | 体育学院 | |
257 | 人类生存环境与体育发展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6 | 钟全宏 | 体育学院 | |
258 | 竞技—娱乐体育的商业价值 | 开发研究 | 2007.4 | 任莲香 | 体育学院 | |
259 | 西北少数民族众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研究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 2007.5 | 芦平生 | 体育学院 | |
260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5 | 芦平生 | 体育学院 | |
261 | 西北少数民族众参与传统体育活动行为特征的研究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07.3 | 芦平生 | 体育学院 | |
262 | 我国110m栏一线运动员与二线运动员专项能力的异同及其衔接训练 |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 2007.3 | 许世岩 | 体育学院 | |
263 | 运动性疲劳状态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呼吸链还原酶活性的研究 | 中国体育科技 | 2007.2 | 李洁 | 体育学院 | |
264 | 我国优秀女子足球运动员战术决策信息观察模式研究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07.5 | 王润平 | 体育学院 | |
265 | 艺术体操运动员成材规律的研究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07.1 | 郭秀文 | 体育学院 | |
266 | 丝绸之路“河西走廊”段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示范工程建设研究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2 | 潘 健 | 体育学院 | |
267 | “田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4 | 潘 健 | 体育学院 | |
268 | 网络环境下学科馆员角的分析与培养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7 | 任涵 | 体育学院 | |
269 | 我国众体育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与对策研究 |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 2007.5 | 常毅臣 | 体育学院 | |
270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西北地区全面健身体育的发展 | 体育学刊 | 2007.9 | 魏争光 | 体育学院 | |
271 | 专业发展,如何搭好培训的快车?--甘肃省榆中县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实证研究 | 中国教育报 | 2007.4.3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72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设备篇--宁可用坏,也别放坏 | 中国教育报 | 2007.11.2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73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系列报道之经费篇---=向管理要效益 | 中国教育报 | 2007.12.14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74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经济学问题研究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7.11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75 | 农村远程教育中教师能力水平与学校应用发展研究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11 | 郭绍青 | 教传学院 | |
276 | 在Authorware中用Activex控件实现具有用户认证功能的带附件的邮件发送程序 | 中国教育信息化 (高教职教版) | 2007.11 | 张学军 | 教传学院 | |
277 | 高效的基于身份的部分盲签名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07.11 | 张学军 | 教传学院 | |
278 | “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 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07.12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79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传播模式分析 | 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07.12 | 王卫军 | 教传学院 | |
280 | 农村远程教育中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 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07. 16 | 马光仲 | 教传学院 | |
281 | 让信息技术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1 | 南国农 | 教传学院 | |
282 | 甘肃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综合效益与评价体系研究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1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83 |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调查分析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7.1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84 | 西部“农远工程”建设及应用现状分析 | 开放教育研究 | 2007.1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85 | 构建以县为主的农村远程教育支撑保障体系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1 | 郭绍青 | 教传学院 | |
286 | 新的基于身份无可信中心的盲签名和代理签名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07.1 | 张学军 | 教传学院 | |
287 | An Improved Traitor Tracing Scheme Based on Billinear Map | Wuhan University(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 2007.1 | 张学军 | 教传学院 | |
288 | 教育信息化的西部发展路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2 | 杨改学 | 教传学院 | |
289 | 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2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90 | 西部地区“农远工程”应用效益分析 | 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07.2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91 | 一种新的具有附加特性的叛逆者追踪方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2 | 张学军 | 教传学院 | |
292 | 略论电视教材类型及传播方式的变革 | 现代教育技术 | 2007.3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93 | 高效的基于身份的代理签密 |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 2007.3 | 张学军 | 教传学院 | |
294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模式初探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7.4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95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模式初探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7.4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296 | 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下综合应用的探究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4 | 郭绍青 | 教传学院 | |
297 | 简析视觉文化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影响 | 现代教育技术 | 2007.4 | 张浩 | 教传学院 | |
298 | 试论当代视觉媒介的传播特征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4 | 张浩 | 教传学院 | |
299 | 从教育现代化视域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与作用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5 | 杨改学 | 教传学院 | |
300 | 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物理教学难点 | 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07.5 | 王蕊 | 教传学院 | |
301 | 基于绩效培训的农村远程教育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5 | 赵健 | 教传学院 | |
302 | 资源技术的功能超越,不等于教学效益的自动提升 | 现代教育技术 | 2007.6 | 杨改学 | 教传学院 | |
303 | 信息时代教育的思考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6 | 杨改学 | 教传学院 | |
304 | 《静夜思》多媒体教学资源规划设计 | 中国教育信息化 | 2007.6 | 郭绍青 | 教传学院 | |
305 | 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与实践研究——微软(中国)教育部“携手助学”项目个案研究 | 现代教育技术 | 2007.6 | 沙景荣 | 教传学院 | |
306 | 教育技术学本科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研究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6 | 沙景荣 | 教传学院 | |
307 | 论教育电视发展的新空间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6 | 任志明 | 教传学院 | |
308 |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成本管理初探——对成本管理提升应用效益的思考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7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309 | 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变化与需求分析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7.7 | 郭炯 | 教传学院 | |
310 | 以县为主的“农远教”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8 | 杨晓宏 | 教传学院 | |
311 | 运用高效学习的心理机制设计数字化教学资源 | 中国电化教育 | 2007.8 | 张筱兰 | 教传学院 | |
312 | 教育传播研究的现代符号学视角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8 | 王卫军 | 教传学院 | |
313 | 大学生认知风格、学习方式与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8 | 蔡旻君 | 教传学院 | |
314 | “磁滞回线”CAI课件的设计与实现 |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版) | 2007.8 | 张瑛 | 教传学院 | |
315 | 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 | 中国远程教育 | 2007.9 | 郭绍青 | 教传学院 | |
316 | 信息化教育“应用导向”策略的实施基础 | 电化教育研究 | 2007.9 | 张小红 | 教传学院 | |
317 | 甘肃省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赋存状况研究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2007.4 | 杨阿莉 | 旅游学院 | |
318 | 文脉视角下的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 兰大学报社科版 | 2007.1 | 把多勋 | 旅游学院 | |
319 | 试论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和一般条件 | 开发研究 | 2007.1 | 把多勋 | 旅游学院 | |
320 | 影视旅游: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新方式 | 旅游学刊 | 2007.12 | 魏宝祥 | 旅游学院 | |
321 | 基于协同理论的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以西北地区为例 | 开发研究 | 2007.2 | 把多勋 | 旅游学院 | |
322 | 论伟大文学的标准 | 新华文摘 | 2007.22 | 徐兆寿 | 旅游学院 | |
323 | 近年来日本旅游产业政策与入境旅游市场分析 | 日本学刊 | 2007.4 | 柴亚林 | 旅游学院 | |
324 | 黄河上游沿岸带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 开发研究 | 2007.4 | 毛笑文 | 每天改变一点点旅游学院 | |
325 | 职业生涯设计导入大学教育的四维架构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5 | 高亚芳 | 旅游学院 | |
326 | 论卜松山的中国文化研究 | 宁夏社会科学 | 2007.5 | 刘晓玲 | 旅游学院 | |
327 | 甘肃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的CBA架构 | 开发研究 | 2007.6 | 高亚芳 | 旅游学院 | |
328 | 试用人格理论解读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 兰大学报社科版 | 2007.6 | 刘晓玲 | 旅游学院 | |
329 | 生态旅游是甘肃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 2007.6 | 毛笑文 | 旅游学院 | |
330 | 厉鹗与浙西词派词学理论的建构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9 | 张 兵 | 学报编辑 | |
331 | 实用性问题与教育史的学科智慧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7.1 | 王兆璟 | 学报编辑 | |
332 | 教育研究的主义论述与知识学方式的分野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4 | 王兆璟 | 学报编辑 | |
333 | 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知识向度 | 《教育研究》 | 2007.4 | 王兆璟 | 学报编辑 | |
334 | 共效应与编辑共同体的优化 | 《编辑学报》 | 2007.1 | 王兆璟 | 学报编辑 | |
335 | 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 |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07.12 | 王兆璟 | 学报编辑 | |
336 | 东干名称探源 | 《民族研究》 | 2007.1 | 胡小鹏 | 学报编辑 | |
337 | 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几点认识 | 《历史教学》 | 2007.5 | 胡小鹏 | 学报编辑 | |
338 | 近年来秦汉属国制度研究概述 | 《中国史研究动态》 | 2007.1 | 胡小鹏 | 学报编辑 | |
339 | 和硕特蒙古在西藏的统治述论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2007.11 | 胡小鹏 | 学报编辑 | |
340 | 关于中国古代藩属体制的若干思考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11 | 胡小鹏 | 学报编辑 | |
341 | 论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观”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1 | 张和平 | 学报编辑 | |
342 | 必须正确认识发达国家 | 《甘肃社会科学》 | 2007.11 | 张和平 | 学报编辑 | |
343 | 准确把握学术期刊的价值目标与价值标尺 | 《编辑学报》 | 2007.6 | 孙晓玲 | 学报编辑 | |
344 | 市场经济与学术期刊 | 《编辑学报》 | 2007.1 | 周 蓉 | 学报编辑 | |
345 | 利息税存在的必要性及配套措施改革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7 | 胡晓春 | 学报编辑 | |
346 | 日常生活的诗意:丰子恺散文的生态批评 | 《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 2007.11 | 王明丽 | 学报编辑 | |
347 | 论科技学术期刊的学术运作 | 《编辑学报》 | 2007.8 | 马宇红 | 学报编辑 | |
348 | 自费出版:路在何方 | 《科技与出版》 | 2007.2 | 陆泉芳 | 学报编辑 | |
349 |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处理有机废水研究进展 | 《水处理技术》 | 2007.1 | 陆泉芳 | 学报编辑 | |
350 | 市场意识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模式探讨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7.3 | 肖爱斌 | 图书馆 | |
351 | 对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及“学科信息联络员”制度有关实践问题的探讨 | 图书与情报 | 2007.5 | 李惠珍 | 图书馆 | |
352 |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研究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7.6 | 张会田 | 图书馆 | |
353 | 基于网络的学科化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 情报馆理论与实践 | 2007.5 | 张会田 | 图书馆 | |
354 | 市场意识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理性思考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7.3 | 张会田 | 图书馆 | |
355 | 对弱势体信息援助与支撑的理性思考 |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 2007.3 | 华凌 | 图书馆 | |
356 | 和谐社会中的图书馆和谐文化 |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 2007.3 | 朱立芸 | 图书馆 | |
357 | “基层图书馆培训”志愿者行动长效机制思考” | 图书与情报 | 2007.9 | 朱立芸 | 图书馆 | |
358 | 基于C/S,B/S结构的数字图书馆网络安全防护策略 | 图书与情报 | 2007.2 | 杨桂莲 | 图书馆 | |
359 | 多元化合作——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 | 情报资料工作 | 2007.5 | 许萍 | 图书馆 | |
360 | 甘肃高校独立学院的兴起与面临的挑战 | 开发研究 | 2007.3 | 符得团 | 研究生院 | |
361 |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 光明日报 | 2007.7 | 陈科 | 研究生院 | |
本文发布于:2023-07-11 10:41: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2008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