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学习中心:辽宁锦州电大奥鹏学习中心[10]B院校学号:C44160111090023姓名 王梁
(共 6 台湾页)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对错,将其标号填入下表中,正确填√,错误填×,每题1分,共10尤记养肝茶分)
汽车市场营销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韦伯 | 10 |
答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在近代以前,技术依附哲学,科学依附工匠。
3、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面临空前困境的天才预言一发表就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4、自主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
5、《美国竞争法案》被誉为美国21世纪科学事业发展的路线图。
6、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7、2006年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大会上做了“走中国特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讲话。
8、《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年颁布。
9、现代科技决策模式已由政治精英模式、专家模式向公众模式演进。
10、财税政策、人才政策等属于科技政策的支撑体系。
二、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将其答案标号填入下
表内,每题1分,共1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A | A | B | D | D | C | B | B | C | A |
| | | | | | | | | | |
1、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科学、技术、( A )一体化趋势更加显现。
2、科技政策的分类( A )
A榆林学院学报)科学政策与技术政策 B)科学政策与政府政策
C)技术政策与国家政策 D)国家政策与模糊政策
3、美国在( B )年成立国家宇航局,负责制定国家狂减发展计划。 A)1930—1940 B)1957—1958 C)1960—1963 D)1964—1966
4、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思维是要打破( D )
A)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 B)以点带面的晕轮效应
C)刚愎自用的经验思维 D)迷信权威的僵化思维
5、以下哪一个不是21世纪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共同特点(D )
A)加强研究设施建设 B)开发人力资源
C)增加科技投入 D)变革组织体制
6、日本科技战略转变意味着( C )
A)模仿—原始创新—自主创新 B)自主创新—模仿—科技发明
C)模仿—自主创新—原始创新 D)自主创新—科技发明
7、“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在第几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的( B )
A)第一次 B)第二次 C)第三次 D)第四次
8、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科技发展具备的优势( B )
A)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 B)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五
C)高薪技术产业迅速崛起 D)一批拥有自主知名品牌的优秀企业
9、我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发展长期规划是在哪一年提出的( C)?
A)1978 B)1981 C)1983 D)1985
10、科技政策的支撑体系( A )
A)科技财税政策与科技人才政策
B)科技财税政策与科技创新政策
C)科技人才政策与科技教育政策
D)科技投入政策
三、多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将其答案标号填入下表内,每题2分,共20分。)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ABCD | ACD | ABC | ABCDE | ACD | ABCD | BCD | AC 陕西电视台 | BD | ABDE |
| | | | | | | | | | |
1、科技政策按科学技术活动划分包括( ABCD )
A)科技研究与发展政策 B)科技服务政策
C)科技教育与培训政策 D)科技创新政策
E)科技扶持政策
2、从科技政策的动态运行上,科技政策包括( ACD )
A、战略层面的高层决策 B、战术层面的执行决策
C、管理层面的计划组织 D、执行层面的具体实施
E)科技规划政策
3、美国科学基金会的计划包括( ABC )
A)基础研究计划 B)科学教育计划
C)应用研究计划 D)国内合作的计划
E)航空航天计划
4、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有( ABCDE )
A)环境 B)制度 C)机制 D)个性 E)思维
5、21世纪日本科技政策第二期科学技术计划(2001年---2005年)中,政府投入在五年内达到24亿日元,具体措施包括( ACD )
A)改变政府研究投资的战略途径 B)推进科研机构改革
C)营造竞争性的研究环境 D)促进科技界和社会的交流
E)促进年轻研究人员的独立性和流动性
6、日本科技发展出台了以下哪几个战略( ABC D )
A)贸易立国战略 B)技术立国战略
C)科技创新立国战略 D)IT国家战略
E)数字化战略
7、影响科技发展的变量有( BCD )
A)科技应用研究 B)科技资源成本
C)科技制度成本 D)科技人才素质状况
E)国际环境变化
8、我国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 AC )
A)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
B)郭沫若作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
C)提出了制定科学规划的任务和指导思想
D)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E)决定制定科技进步法
9、科技政策的静态结构包括( )
A)纵向结构 B)宏观结构
C)横向结构 D)微观结构
E)运行结构
10、科技政策的静态上横向结构包括(ABDE )
A)科技投入调控政策 B)科技运作调控政策
C)科技环境优化政策 D)产出调控政策
E)转化调控政策
四、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罗马俱乐部
答:是关于未来学研究的国际性民间学术团体,也是一个研讨全球问题的全球智囊组织。其主要创始人是意大利佩切伊金、科恩斯塔姆、特鲁多、哈多.阿斯梅。罗马俱乐部的宗旨是研究未来的科学技术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阐明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引起政策制订者和舆论的注意。目前主要从事有关全球性问题的宣传、预测和研究活动。成立于1968年4 月,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宗旨是通过对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资源、贫困、教育等全球性问题的系统研究,提高公众的全球意识,敦促国际组织和各国有关部门改革社会和政治制度,并采取必要的社会和政治行动,以改善全球管理,使人类摆脱所面临的困境。
2、共识会议
答:共识会议是丹麦技术委员会创造的公众参与科学事务决策的一种模式。自1987年以来,丹麦科技委员会已经针对各类议题举办了二十几次的共识会议。共识会议主要在于促成社会公众对科技政策议题进行广泛的、理性的辩论。它邀请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公众,针对具有争议性的政策,事前阅读相关资料并做讨论,设定这个议题领域中他们想要探询的问题,然后在公开的论坛中,针对这些问题询问专家,最后,公众在有一定基本信息的基
础上,对争议性的问题相互辩论并做判断,委员会将讨论后的公众观点,写成正式报告,向社会大众公布,并供决策参考。
3、863计划
答: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一项具有明确国家目标的国家科技计划。1986年3月,面对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同志在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和陈芳允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上,做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的重要批示。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于1986年11月启动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旨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战略性、前沿性和前瞻性,以前沿技术研究发展为重点,统筹部署高技术的集成应用和产业化示范,充分发挥高技术引领未来发展的先导作用。
4、攀登计划
答:是我国1992年为了加强基础性研究而制订的一项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计划。包括国家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关键项目计划。攀登计划包括A、B、C、3类:A类是国家基
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B类是国家工程技术科学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C类是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攀登计划是我国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攀登计划的实施,有利于实现科技的纵深部署;有利于吸引一批学术带头人,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有利于集中力量在一些有优势的重要领域取得突破;有利于我国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激烈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当前世界科技发展的主要特点
答:第一,科学技术加快发展,呈现知识爆炸现象
第二,科技成果商品化的周期大大缩短
第三,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趋势更加显现
第四,各学科、技术领域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
第五,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紧密结合
第六,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快
第七,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2、世纪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共同特点?
答:A)加强研究设施建设
B)开发人力资源
C)增加科技投入
还有两个凸现
(1)凸现两个关键词:“全球化的思维,本土化的行动”——反应各国科技部门回应世界一体化发展的一种积极态度。
(2)凸现两个内容:一是以创新和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为核心的科技政策;二是面向全球化的科技政策。
3、简述新中国历史上的几次科技大会
答:(1)第一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1956年全国知识分子会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这次会议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作了重要讲话,这次会议是建国后党正确地阐明知识分子政策的宣言书,是号召全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动员令,会议还提出制定科学规划的任务和指导思想。即《1956到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计划》;
作用:此后不久,中国科技界即创造出“两弹一星”的辉煌。(64年10月16日,67年6月,70年4月长征1号运载火箭发射东方红1号卫星);
(2)第二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1978年3月18至31日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口号;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三个主要精神:“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重要论述。首次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这次会上,作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讲话;方毅作了《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规划和措施》的讲话;闭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作了《科学的春天》的书面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