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重症医学在学科规模和学科建设上飞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作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在致力于打造规范化同质化重症医学诊疗体系的同时,需构建和完善重症医学"预警—救治—长期预后"的大学科体系,以推进和完善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
随着医学和科技的进步,重症医学快速发展,重症理论体系逐步深入与完善,诊疗技术不断进步,诊疗行为日趋系统规范,学科规模逐步扩大。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亦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解决救治难度不断增加、医学发展和认知的阶段性局限、改善预后之间的矛盾,如何在健康中国时代背景下充分发挥重症医学在医疗救治体系中的作用,均值得重症医生思考。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均关系到学科建设与发展这一核心问题。
"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1915年去世的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这句铭言是对医学所起作用的真实写照,亦从另一角度诠释了医学,揭示了医学的真谛。时至今日,很多医务人员仍在践行着这句铭言,表达着医学对生命的挂牵。经过一个世纪的更迭,现代医学进展日新月异,重症医学的救治理念亦在不断更新,这一特点决定了重症医学的目标是终止疾病进程、治愈急性病变。从重症医学的学科特点和救治对象而言,应是"常常去治愈,总是去帮助,永远去安慰",因为重症医 一、重症医学的迅速发展与挑战
我国重症医学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重症医学亦快速发展、日渐蓬勃。2006年、2011年及2015年三次全国重症医学科(ICU)普查结果显示,全国设置ICU的医院数量由1 000多家增至近4 000家,全国ICU医师执业人数增至63 605人,ICU护士执业人数增至10万余人。学科规模扩大的同时,学科建设亦飞速发展,重症医学在重症患者救治、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均发挥引领作用,彰显了其在临床医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我国重症医学起步晚,由于学科建立时间晚,地区间、医院间、医生间的诊治水平差距明显,重症医学科自建立以来,致力于打造重症医学质量-安全-规范同质化诊疗体系[1],希望实现重症患者规范化同质化管理,最终改善重症患者预后,经过多年努力,重症医学同质化诊疗体系建设取得巨大进步。
重症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必须承担疾病预防--康复的医疗使命,在新形势下面临新的挑战。"健康中国2030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重症医学责无旁贷。对重症患者进行救治的同时,预防重症的发生,阻断重症的发展,提高重症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是实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医疗目标的关键。建立重症医学"预警-救治-长期预后"的大学科体系,有力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大战役
推进与完善重症医学的学科建设,将有利于充分发挥重症医学的学科特性,有利于切实践行重症医学的学科使命。重症医学发展任重道远!
二、建立重症医学大学科体系
重症医学是研究危及生命的疾病状态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疗方法的临床医学学科,其根本任务是有效救治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重症患者一旦进入器官功能衰竭,临床救治将面临巨大挑战!
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仍不容乐观。尽管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身性感染(sepsis)等ICU常见综合征的认知不断深入,但其病死率仍居高不下。覆盖全球50个国家和地区的严重急性临床与预后的研究提示,ARDS的ICU病死率高达35.3%[2]。我国的研究数据亦显示,ARDS的ICU病死率高达32.7%,不同严重程度病死率完全不同[3]。而全身性感染随着严重程度增加,其ICU病死率从15%升至45%[4]。我国重症患者全身性感染的横断面调查亦显示,病死率达35.5%[5]。上述研究强烈提示,重症患者的救治提前,阻断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对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因此,重症医学科不能仅关注已发生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应将关口前移,实现早期救治。而对经重症医学救治存活的患者,近期大量研究对其转出ICU或出院后的健康状况和远期预后进行调查发现,结果并不乐观,伴随疾病产生的心理和生理问题严重影响后期生活质量和远期预后。改善生存质量,提高
大峡谷组曲
远期预后,是重症医学的最终目标,亦应成为重症医学大学科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1.重视预防,构建重症前早期预警体系: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病理生理过程,患者罹患疾病后,需要一段时间才可能发展为器官功能障碍、器官衰竭,早期识别危重患者、早期干预有望逆转疾病进程。研究显示,重症患者在入ICU前24 h内,已发生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6],而ICU外其他科室的医生护士难以对患者实时监测,且往往缺乏对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的敏感性,因此难以发现重症患者的早期改变,延迟患者入ICU时间,增加救治难度[7]。以医院为单位,在临床诊疗中构建院内重症快速反应小组主导的监测与预警体系(CCRRT)有助于早期发现重症患者并启动早期。CCRRT利用网络平台,收集普通病房重症患者监护信息,集中于ICU平台上,及时捕捉病情加重的信息并产生预警,负责普通病房患者监护信息的专职人员对预警产生快速反应,提醒ICU外的医生护士首先到患者床边及时处理,并申请ICU会诊与。期待CCRRT的临床实施有力推进并实现重症患者的早期识别与诊治,提高全院重症患者的救治效果。
琼斯皇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新近发布的许多指南均基于大数据研究所得结果。重症医学以其海量的数据、智能化的采集设备、频繁的采集间隔,尤其契合大数据研究的特征。国外已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供的对公众开放的多参数重症监护数据库(MIMIC-Ⅲ)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飞利浦医疗集
旧金山中华总会馆团合作提供的多中心数据库(eICU-CRD)[8],我国的重症数据库建立仍在起步阶段。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的发展推进了重症患者预警平台的构建[9],依托大数据处理功能,整合全院信息以开发更复杂和准确的风险预测模型,必将显著提高重症监测信息的收集整合与重症预警的成效。重视预防预警,构建重症前早期预防体系是重症医学大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
促销策略分析2.早期干预,阻断疾病发生发展:
控制诱发因素有利于疾病早期预防。多种因素如感染、吸入、创伤、大量输血等均可导致ARDS,急性肾损伤(AKI)亦可通过优化药物使用、保证肾脏灌注、合理应用造影剂、控制高血糖等方法进行预防。同时,精准医学与大数据在重症医学中的应用均有助于对疾病易感性及其发生进行科学预测,为构建早期预防体系提供了科学手段。
欧泽高疾病在病程中的不同演化导向不同的结局,而疾病严重程度直接影响预后。全身性感染进展至感染性休克,病死率从15%~17.7%增至42%~51.9%[6]。ARDS随着病情从轻至重加重,28 d病死率亦相应升高[7,8]。针对AKI严重程度与预后的研究亦显示,其病死率随疾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10]。在疾病早期进行有效干预、逆转疾病进程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11,12],这些研究提示,随着疾病的逐步加重,患者的预后变差,而重症医学的目标不应仅停留在器官功能支持,更应提前干预,阻断病情进展,提高疗效,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