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
7卷 第6期2 0 1 1年 6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27,No.6Jun.,2011文章编号:1000-8934(2011)06-0116-06
何 跃1,苗英振2,弓婧绚3
(1,2.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重庆400044;3.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 摘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产生并发展于20世纪后半期的两大思想流派。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分析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倡导人与自然的等同性,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的价值在于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二者分歧在于,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西方二元论与东方单元论。他们都仍执著于人类、
自然组成的对象世界,而未意识到所有对象世界都是意识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都不可避免具有历史局限性。因而,意识人类应根据现有的实践认识水平,
认真地去修正、完善已被显现、设定、建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地去显现、设定、建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切不可将任何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绝对化、固定化、模式化。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有机整体观;自然观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0-09-10
作者简介:何跃(1960-),重庆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城市发展与管理;苗英振(1987-),河北大名人,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学技术与社会政策,城市发展与政府治理;弓婧绚(1986-)
,女,河北邯郸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产生
并发展于20世纪后半期的两大思想流派。这一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地区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全球抽象社会生活模式使得国家边界日益模糊;资本全球化扩张而致的跨国垄断资本主义;人对自然控制愈加强化、生态问题逐渐成为全球性的社会危机,全球治理问题凸显。以此为时代背景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忧患意识和前瞻性、创造性,他们都将目光瞄向全球性生态问题,试图出生态问题形成的制度性根源和意识性根源并以此为据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自然观。
一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人类
中心主义自然观
(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及发展生态学马克思主义(Ecological Marxism)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绿运动”中,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流派,它是二战后西方马
克思主义研究者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一种新的理论表达。20世纪70年代,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鲁道夫·巴罗和亚当·沙夫提出红社会主义运动应当与绿生态运动结盟,首倡社会主义生态运动。1974年,加拿大学者本·阿格尔首次提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他认为,应当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重新认识、改造人与自然的关系,消除“有害于自然的人类统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渐趋成熟和完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本论点包括:生态危机取代经济危机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
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解决当代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实现社会制度和道德价值观的双重变革,实现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莱斯、本·阿格尔、詹姆斯·奥康纳、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安德烈·高兹及大卫·佩珀等人。
(二)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
1.
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准则,可以上溯至轴心时代的普
6
11
罗泰戈拉,他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14~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作用和价值的发现,对人的权利和尊严的提倡,也大大促进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近代哲学之父笛卡尔更明确提出人因为拥有不朽的心灵而高于只有躯体的动物和植物,“我们可以随意地对待它们,我们完全可以把动物当做机器来对待,人对自然和动物没有义务,除非这种处理影响到人类自身”。〔1〕康德也认为,理性让人成为内在价值的唯一主体,动植物不具有理性因而不具有道德,“就动物而言,我们不负有任何直接的义务。动物不具有自我意识,仅仅是实现外在目的的工具。这个目的就是人”。〔2〕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发展演变中,产生过至少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产生于古代的宇宙论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是整个宇宙的中心,这一点已被近现代科学发展而证实破产;第二,盛行于中世纪欧洲的目的论的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一切事物的目的,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神学目的论,在文艺复兴运动对神权的批判中趋于衰落;第三,认识论和价值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根据人类价值和经验解释或认识世界。它认为非人类存在物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工具价值,能满足人类需要,才能认定它们是有价值的。
在近代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人类中心主义不可替代,必须肯定其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的巨
大推动作用。但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强调人类主体性的张扬,激起了人类征服、奴役自然的野心,坚持用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指导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必然导致环境的急剧恶化而导致生态危机。事实上,近代的人类中心主义,就是第三层含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片面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践行和维护的并非全体人类的利益(仅考虑当代而忽视后代),不仅如此,在资本主义制度安排下它代表的只是统治阶级、利益集团而非人民大众的利益,因此它是一种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本身不是社会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才是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根源,因而它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它反对自然内在价值论,认为要确认自然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就需要以人的选择和评价为前提,能满足人的需要才是有价值的,存在即有价值是说不通的;认为只有坚持人类中心主义才能将人类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维护人的全面利益。
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一个先弃后扬的过程。20世纪70年代,红社会主义运动与绿生态运动结盟之初,也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初,威廉·莱斯和本·阿格尔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深受绿运动的生态中心主义影响。莱斯(1972)认为统治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最深层次的根源,把自然当做人的永不知足的欲望的材料而占有,从而导致生产无限扩张,最终结果
将是人的自我毁灭。他暗示了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而后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辩护,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对自然的支配并不导致生态危机,而不合理社会制度下对自然错误的使用和控制方式才是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20世纪90年代,瑞尼尔·格伦德曼和大卫·佩珀等人提出要重返人类中心主义。格伦德曼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正名,捍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理论所代表的哲学理性传统。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支配(domination)概念不同于统治(mastery),支配并不意味着征服与破坏,相反,这正是缺乏支配的表现,因为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这是实质上的服务而不是破坏〔3〕。他还认为马克思控制自然的观点立足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把控制自然与共产主义目标相联系。佩珀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以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的,强调人类在检查自身对自然界的态度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而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人并不是一种污染源,人并不是生来就是傲慢、贪婪、好斗、富有侵略性,也不是生来就具有其他种种野蛮性。假如人沾染这些的话,那也并不是不可改变的遗传因素造成的,也不是原罪所致,而是流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使然。”〔4〕佩珀明确指出,“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人类中心主义和人道主义”。他们致力于建立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宗旨的生态政治。在哲学世界观上,他们主张建立一种以人为尺度分析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自然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和人类中心主义,把控制自然、践踏自然的根源归结于人
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基于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人类中心主义。它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是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更为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一种更为全面的代表全部人类利益的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全部人类而非某个时代的人类,也非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阶级)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就意味着,一方面,自然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的腐蚀与防护期刊
7
1
1
微波天线
忆白石老人 走进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为了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维护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
二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有机整体自然观
(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及其发展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是相对于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而言的。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以否定和批判现代性为理论核心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文化思潮盛行于欧洲,它因重“破”而不重“立”最终走向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而趋于衰落。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本土哲学在批判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大卫·格里芬和小约翰·柯布等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它试图建构一种后现代世界观,通过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根本革命建构一个“与一种新的世界观互依的后现代世界”,一方面涉及具有后现代精神的后现代个人,另一方面,它最终要包含一个后现代社会和后现代全球秩序;强调人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将现实一览无余的视域。〔5〕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由三大理论体系组成:后现代有机整体观、后现代生态文明观和后现代创造观。它倡导开放、平等,建设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元的思维风格,倡导对世界的关爱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关心,强调个人与他人、他物的关系是内在的、本质的、构成性的。
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解构性后现代主义的否定,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之否定。也可以说,解构性后现代主义脱离了责任基础,只注重对现代主义的质疑、批判和解构,并未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勇于承担责任,强调不能只是对现代性进行一味的批判、否定,还应当为现代世界提出可供选择的重构方案,在质疑现代性的同时提出了一套兼具批判性和建设性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有机整体自然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坚决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现代主义,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它认为人类中心主义必然导致主客分离、非此即彼的方法论,从而把自然与人人为地割裂开,把自然当作没有任何内在价值和目的的僵死客体,强调人这一主体的主导性和自然这一客体的从属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人看作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万物之主,人类有权为了自身的利益去掌握和控制自然,甚至随心所欲地塑造自然,自然则成了为人的利益提供资源的存储库。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将人对自身的理解基本是囿于如何征服自然,超越自然,其所建立的主体意识统治,在这种意识形态所设定的目标下,为了占有更多的资源,谋取更大的利益,人与人、集团与集团、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甚至引起战争,这就导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此外,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还分析了人类中心主义背后的二元对立思维: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是剥削自然;表现在男女关系上是压迫妇女;表现在理性和感性的关系上是蔑视感性;表现在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上是科学沙文主义;表现在人我关系上就是容不得不同意见;表现在国家关系上就是霸权主义;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就是信奉“金钱至上”,否认另一种生活方式是可能的;表现在农业上就是把走向城市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视“工业化农业”为唯一的生产模式〔6〕。因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二元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代生态问题和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意识性根源。
在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提出了后现代有机整体自然观。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有机整体观把世界理解为一个整体〔7〕,将其组成实体都看作是平等的主体,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内在联系。与此相对应,它在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时,也倡导有机整体自然观,认为“自然应该是我们的肉体与之不能分割的物质条件”,〔8〕“不仅要实现由‘征服自然’向‘保护自然’的转变,而且要实现由‘我保护自然’向‘自然保护我’的转变,从而培养人对自然母亲的敬畏与爱戴之情”〔9〕,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相滋养、共处共荣”,因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谋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福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其中每一个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的。一切事物都是主体,它们之间都有内在联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人和自然是同等重要的,他们相互依存、互为主体,都不能脱离这个系统而独立存在。“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10〕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也质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存在的价值在于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的观点,它以有机整体观看待自然的价值,认为自然的价值存在于完整的生态系统中。个体作为系统的一个元素而存在,它们只有在这个复杂的生态
8
1
1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7卷 第6期
超分散剂应用涂料工业
系统中发挥本身功能时才是有价值的。人类只不过是更大的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即不比其他子系统更好,也不比其他子系统更坏。人类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有自己的位置,但它不是这个生态系统的中心,只有它有助于这个生态系统时,才会有自己的价值。如果这个系统被割裂为孤立的各个部分时,这个系统的特性和功能必然受到破坏,这个系统赖以存在的更大系统的特性和功能也会随之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认为,自然的价值取决于它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而不是人类对它的认可或肯定;人类的价值也在于对整个生态系统所发挥的功能。
三 对两种自然观的比较分析
(一)走进人类中心主义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从上述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阐述中可以发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要重返的人类中心主义并非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一种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全面的(代表整个人类)、人道主义的、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要走出的和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也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生态
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对自然的利益的追求和维护是相似的,只不过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维护自然利益的最终目的是人类本身,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维护自然利益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更高一级的生态系统(包含人与自然在内的生态系统)的平衡。
但这些都不能佐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人与自然关系上是一致的。它们之间仍存在分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的理论传统,坚持以人为分析尺度,认为不仅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的价值也在于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利益,反对事物内在价值论,坚持以人的合理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的、实践的人类中心主义。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倡导的有机整体自然观,将人类与自然都看做是生态系统中的等同个体,认为自然的价值在于它在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不存在所谓的独立个体价值。就是说,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设定的人类一元主体,不认为非人类存在物的价值是因人而有的,而提倡有机整体自然观下的人与自然的等同性,人与自然的价值都服从于更高级的生态系统,试图走出拘泥于“人的尺度”的人类中心主义。
苏黎世金融(二)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现代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代性本身并没有错误,而原因在于现代性的不合理动机,主张把现代化运动中的负面效应与现代性本身区别开来,对现代化的前提进行现代化,走向更为现代化的世界观。反映到人与自然关系上面,就是以人为分析尺度本身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使用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形式,因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范畴,它提出的有机整体自然观认为生态系统的组成个体是同等重要的,明显带有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倾向。这种倾向具有难以克服的理论缺陷。一方面,它所倡导人与自然的等同性,是且只可能是人为设定的,另一方面,等同性又需要人去践行和维护,否则,等同性根本就不存在。换而言之,人类改造自然是为了人类自身,破坏自然后又要保护自然最终还是为了人类自身。因而,人类的全面利益作为人类实践的终极价值尺度是不可能超越也不应当超越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西方二元论与东方单元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反对割裂人与自然,但事实上,人类中心主义仍是一种二元论的自然观,它仍然坚持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地位,即人的主导性与自然的从属性。人类中心或人类尺度,就意味着人类作为主体的存在,那就难以避免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因而它仍然是一种西方二元论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下的人与自然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但究其本质而论人是人,自然是自然,人与自然“虽有合,而实为二”。它反对将人与自然割裂开来,提出要把人类利益与自然的利益统一起来。但如何将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统一起来,它没有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因而在面对其他学说的质疑和批判时,它的辩护稍显空洞和苍白。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整体或系统,人与自然是这个系统的等同个体,每个个体不比
其他个体更好,也不比其他个体更差,它们的价值都体现在对系统所发挥的功能。其方法论基础是东方单元论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下,人与自然虽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区别,但究其本质或本性而论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与自然“虽有分,而实不二”,坚持认为不同认知对象及其部分之间的对立、差异是相对的、表面性的,统一、同一关系才是绝对的、本质性的。这一有机整体自然观与讲求“道法自然”、“无为”、“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哲学思想有某些相通之处,反映到实践领域就是———无为(反对支
9
1
1
走进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
配、控制自然)而有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共长)。
四 广义超元论:反对执著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都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作出了深刻的批判或超越,形成了新
的自然观,将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其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又必须看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有机整体自然观都是人类发展史中阶段性的理论成果,虽然二者都有向后看的理论特征,但它们仍有理论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入研究。
还应看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发展和超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在否定、批判以人为主体的人类中心主义并倡导有机整体观时,都是处于对象性世界(类似于马克思所界定的“人化的自然界”)中的,仍执著于人类、自然组成的对象世界,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所讨论的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身所具有的对象性特征,没有超越对象性世界,没有真正理解在可以被我们思想和描述的对象性世界之外,还存在着一个与之“虽有分,而实不二”的不能想不可说的非对象性世界(类似于马克思所界定的“自在自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和“费尔巴哈在其中生活的那个自然界”作了区分,并进而强调“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自然界”,即自在自然的“优先地位”〔11〕。因而,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要克服二者理论缺陷,就必须看到,所有能想可说的对象,或者说对人有意义的现实世界,包括自然、人类及其相互关系本身,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都是人赋予其意义的,都是意识人类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和创造出来的,不存在着可以不依赖于意识人类或人类意识而自主存在、发展的所谓现实世界(即对象性世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还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还是其他什么主义,在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或表述上,都是特定时期的特定学者,依据他(们)所处时代的实践认识水平人为建构的一种观点,不可能不存在局限性。
我们认为,无论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重新走入人类中心主义的努力,还是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试图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尝试,都是基于对象性世界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主张。由于对象性世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类的手创造出来的……”〔12〕“从理论领域来说,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13〕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上述两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在本质上都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基于非对象性世界的广义超元论,坚持认为对象性世界是人类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生产、创造出来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坚持认为关于对象性世界,包括人、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所有理论、观点的人为性。因此,广义超元论坚持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可超越性。对于已有的各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或貌似反人类中心主义实为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观点,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学习研究,但是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其中的任何具体观点、主张具有永恒性。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的广义超元论本质上是一种反对执著于已有各种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广义超元论坚持以下基本观点:现有的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理论、观点,都是处于特定人类实践认识阶段的意识人类,针对特定的问题如此这般显现、设定、建构出来的,必然有其历史局限性;未来的人类应根据发展了的实践认识能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综合地运
李佳琦为啥没有薇娅厉害
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二元论和不二论思维模式,认真地去修正、完善已被显现、设定、建构出来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断地去显现、设定、建构新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参考文献
〔1〕Rene Descartes.Animal is Machine.in Susan J Armstrong,Susan Armstrong,ed.Environmental Ethics:Divergence and
Convergence[M].McGraw-Hill,1993:281-285.〔2〕Immanuel Kant.Rational Beings Alone Have Moral Worth,in Louis P.Pojman.Environmental Ethics:Readings in The-
ory and Application[M].Wadsworth,2000:31-32.〔3〕Grundmann Reiner.Marxism and Ecolog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11.
〔4〕David Pepper.Ecosocialism:From Deep Ecolo
gy to SocialJustic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3:8.〔5〕小约翰·柯布.建构性的后现代主义[J].柏敬泽,译.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47.
〔6〕王治河.生态文明呼唤一种后现代思维[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11.
〔7〕小约翰·科布.怀特海哲学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J].邵刚,杨金颖,译.世界哲学,2003,(1):112.
〔8〕Charlene Spretnak.The Resurgence of the Real:Body,Na-ture,and Place in a Hypermodern World[M].Addison Wes-
0
2
1
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27卷 第6期
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7:4.
〔9〕王治河.中国式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的建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26.
〔10〕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10-19.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
民出版社,1960:50.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1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Walk into Anthropocentrism or Walk out of Anthropocentrism:
Compared Naturvorstellung of Ecological Marxism with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He Yue1,MIAO Ying-zhen2,GONG Jing-xuan3
(1,2.College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400044;
3.Institute of Marxism,Southwest University,400715)
Abstract:Ecological Marxism and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two schools of thought,can date bake to the latter fifty years of 20th century.Anthropocentrism is closely related to Ecological Marxism,which hold a humanism view that the value of nature depends on whether it can meetthe demand of human's existence and development.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c
ritiques anthropocentrism and thinks the world as an ecosys-tem,and every element are equal and interconnected.Also,it was proposed that human and nature are equal too.The value of human and na-ture depends on their effect to the ecosystem.After these analyses,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cological Marxism and 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 are anthropocentrism or anti-anthropocentrism,modernism or post modernism,western dualism or eastern monism.Both of them are con-fused in objectivity world,and do not realize that objectivity world is visualized,set,constructed and created by human in the specific period,so the boundedness are inevitable.Mankind ought to correct and perfect the existing theori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andfound b
etter theories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practice and cognition.And human should not think anytheor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absolute,settled,and modal terms.
Key words:ecological marxism;constructive postmodernism;anthropocentrism;organic wholism;naturvorstellung
(本文责任编辑 刘孝廷)
“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等
跨学科工程研究丛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由李伯聪著,潘云鹤主编的《工程社会学导论--工程共同体研究/跨学科工程研究丛书》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工程社会学的理论专著,是一本探索性的著作,是作者在开拓工程社会学这个新方向和新学科方面迈出的第一步。
在内容结构上,全书可分为五个部分:
(1)第一、第二章是对工程、工程共同体、工程社会学的概论或概述;
(2)第三至第七章分别研究了工程共同体的各类成员--工程师、工人、投资者、管理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3)第八至第十一章是对工程共同体的两个基本类型“工程职业共同体”和“工程活动共同体”的研究;
(4)第十二至第十五章是对“工程共同体嵌人社会”的分析;
(5)第十六章是简要回顾、总结和展望。在绪论部分,作者将对“工程和工程共同体”、“工程共同体和工程社会学”这两个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述。
“跨学科工程研究丛书”、“工程创新--突破壁垒和躲避陷阱”也相继出版。该书的关键词是“工程创新”和“工程智能”;本书的基本叙述和研究方法是运用“壁垒和陷阱隐喻”;本书的核心主题是阐述“工程创新是创新活动的主战场”。
(何成供稿)
1
2
1
走进人类中心主义还是走出人类中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