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浅析

阅读: 评论:0

当代西方生态社会主义思潮浅析
蒋旭东
生态社会主义(eco-socialism)也称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下半叶蓬勃兴起的生态运动中形成的一个新思潮、新学派。在西方形形的生态理论当中,生态社会主义独树一帜,试图把生态学同马克思主义结合在一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当代环境危机,从而为克服人类生存困境寻一条既能消除生态危机,又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同时,生态社会主义又是一种存在明显缺陷的不成熟的理论,在许多问题上明显地暴露出其消极面,在一些问题上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和政治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的政治理论日益清晰化,思想体系臻于成熟。生态社会主义的出现及其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的新情况。因此认真梳理和评析这一思潮,对于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西方社会主义的演变走势,有着重要意义。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形成及发展
20世纪70年代是生态社会主义逐渐形成的阶段,以罗马俱乐部的诞生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鲁道夫·巴罗和波兰的亚当·沙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资本家掠夺性地使用资源,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节约,资本主义世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经济结构失衡、资源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控以及高增长下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严重社会问题,使得西方社会走向了“发展的极限”。于是,在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引发广泛国际讨论的基础上,在欧美国家出现了众性的生态保护运动和民间生态组织。1972年新西兰成立了第一个绿党(新价值党),但此后西欧成了绿党发展的中心。作为生态运动核心力量的绿党,其内部党派林立、观点各异,其中一些人因其观点相近或类同而形成一种思潮,被称之为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兴起伊始目标相对比较单一,参加绿生态运动的人员成份非常复杂,并且往往缺乏严密的组织,常常是围绕某一具体生态环境问题而展开活动。
20世纪80工程项目融资论文年代,生态运动进一步兴旺发展起来,主要从事技术理性的批判,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易斯、本·阿格尔和安德列·高兹以及苏联的一些学者。这一时期,一些生态社会主义者开始不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分析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认为是
资本主义固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无节制的高生产、高消费造成了生态压力的出现。生态运动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环境保护,而是增加了和平运动、反种族主义运动、女权运动等更多样化的目标取向。在生态运动的推动和压力下,西方国家大都加强了环境管理,采取了组建专门的环保机构,制定污染排放标准和环境法律法规,增加环保开支等措施。这一时期绿党的队伍也进一步发展壮大。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了体系,西方国家绿生态运动在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批判的层面深入展开,在社会上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代表人物是法国学者乔治·拉比卡、德国学者瑞尼尔·格仑德曼和英国学者大卫·佩珀等欧洲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这一时期,由于冷战结束为生态运动提供了更大的政治空间和更广泛的社会基础,绿生态运动出现了新的变化,其内部发生进一步的分化和组合,呈现出复杂的格局。更多的人参与生态运动,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绿思想的结合,效果更加明显,特别是公共决策和政治过程的“绿化”,使生态运动真正成为不折不扣的绿政治运动。
二、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主张
尽管生态社会主义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人物和流派,各自的理论观点和政
治主张也不尽相同,但是,在生态危机的性质和根源、克服生态危机的手段和策略以及未来前景等根本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意见大体上是一致的。
1.深刻揭露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
生态社会主义以绿意识形态为理论支点,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异化消费以及生态殖民扩张所造成的生态灾难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这种批判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主张在资本主义制度内以自由市场、分散化的经济、基层民主来对资本主义进行局部改造。90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变得深刻、激进。他们揭露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一个物质丰裕、精神痛苦的病态社会,并且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弊病都是由其制度本身所致。在他们看来,资本家对大自然的过度掠夺导致了奎尼所说的资本主义的生态矛盾:“制度不断地吞噬着它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1]这种矛盾“使所谓‘资本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资本主义’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并且是一种自欺欺人的”。[2]所以,必须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社会改造,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就是生态社会主义者所憧憬的那种符合生态要求的非剥夺社会。
2.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20慕容鲜卑世纪90年代以前,生态社会主义受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影响,反对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强调自然界的地位高于一切,提出要以生态中心主义来取代人类中心主义。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重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社会和自然关系的方法论是正确的,坚持以“人类尺度”,重新检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反对生态中心主义,也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资本主义形式。生态社会主义主张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一种有着内在平等交流的生命关系,认为“我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不是在自然界之上,我们赖以进行交流的一切众性机构以及生命本身,都取决于我们和生物圈之间的明智的、毕恭毕敬的相互作用。”[3]
3.在经济理论上主张经济发展的适度增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反对大规模、集中化的经济体制,接受“小即美”的舒马赫主义,其代表人物本·阿格尔就曾指出“只有按小规模技术发展起来的民主地组织和调节的生产过程才能使工人从官僚化的组织系统中解放出来”,[4]以此来向理想的社会状态转变。而90年代以来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大都放弃了舒马赫主义,反对“稳态经济”,主
张经济发展的适度增长。他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和南北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早已超出一国范围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小规模的、分散化的经济是不现实的。他们主张,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经济应保持适度的增长,当然这种增长是以满足人们有限制的物质需要而不是利润为目的,而且经济的增长必须是理性的,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
4.在政治理论上主张非暴力和新型民主
在解决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手段和方式上,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态社会主义者受生态运动的影响较深,主张实行一种以分散化、非官僚化为特征的“基层民主”,即“由社会最底层发展起来的、遍及社会每一个基层的民主,使所有人真正参加国家大小事的决策”。秋天的马拉松[5]在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上,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首先应是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为主体的“新中间阶层”,然后才是工会。90年代以来,生态社会主义者大多放弃了“基层民主”的原则,更加重视工人阶级及其工会组织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在社会变革的途径方面,生态社会主义者基本上坚持“非暴力”原则,认为“非暴力是生态运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6]进入90年代以后,部分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在某种特殊的情况下,也可以用某种
形式的阶级斗争(如罢工等)来作为其他政治斗争形式的补充。但大多数生态社会主义者仍然坚持“非暴力”原则,仍未彻底摆脱改良主义的桎梏。
5.在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上反对生态殖民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者从生态危机入手,批判发达国家资产阶级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矛盾的不可调和性。他们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生态危机转嫁给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并对这些国家进行生态掠夺,是生态殖民主义行为,是“生态犯罪”,是造成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根本原因,而且这种殖民行为正伴随着资本和市场在全球的扩张,呈现发展和蔓延之势。他们反对军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反对发达工业化国家对第三世界的剥削和不平等交换,主张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平等伙伴关系,解决南北关系问题,铲除国际关系不平等的根源,建立新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三、生态社会主义简评
1.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积极意义
首先,生态社会主义强化了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批判,正确揭示了造成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20东乡人论坛世纪90年代以后,生态社会主义者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纳入到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视野之内,与资本主义制度紧密联系起来考察。他们认为,以私有制为基础并且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扩张,决定了它对自然持一种敌视的态度,将自然看作是掠夺并获取利润的对象。当今世界应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负首要责任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此,生态社会主义倡导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同对资本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这种把生态问题的原因追溯到根本制度的层面的见解,与一般生态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将生态危机归结为科学技术、工业化或者人的自私贪婪的论调要高明、深刻许多,而且确实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次,生态社会主义针对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一些新变化,提出了许多值得反思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对人和自然的统治,而且把科学技术变成了统治工具,变成新的破坏因素;不仅通过对劳动和生产的操纵来维持统治和提高利润率,而且通过对爱好和消费的操纵来维持和提高利润率并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因此,他们不仅批判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而且批判异化消费,认为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满足需要的手段主要依靠人本身能从事的活动,进步的社会变革应基于这一点。又如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
、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生产中白领工人地位的日益突显,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新中间阶层”或“新工人阶级”正在崛起。“新中间阶层”是实施社会主义的劳工战略的先锋队和主要力量,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作出的概括,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思想,对我们开阔视野、全面正确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是有积极意义的。
再次,生态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一方面,生态社会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看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新视角、新方法。生态社会主义用社会系统的观点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弊端,把这一观点推至整个人类社会,从全球生态平衡高度来看待和解决南北关系问题,反对发达国家的剥削和不平等交换,倡导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共存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国际关系秩序。这对我们判断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制定相应的对策和策略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另一方面,生态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及发展途径做出新的展望和探索。生态社会主义归纳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与生态问题的内在关系,并强调它是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内涵。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一些新变化和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现实,生态社会主义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思考,提
出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主张,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理念,增加了新的内容,对我们现实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同时,生态社会主义还立足于自身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批判思考和对各种社会主义模式的反思超越,提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发展途径,探索了一条独特的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拓宽了人们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空间,这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
老年人健康码实际使用现状2.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局限性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众运动的基础上,它虽然从一个新的视角审视资本主义社会,但其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态危机或弊病的批判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洞察和预示,而且它在许多问题上明显地暴露出其消极面和理论的局限性,在一些问题上甚至是完全错误的。
第一,浓重的空想彩。生态社会主义把生态问题看得高于一切,只是从人和自然之间的不可分离关系来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或用“生态危机论”来取代“经济危机论”,这就自觉不自觉地用人与自然的矛盾取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否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使其理论带上了浓重的空想彩,其结果只能是取消社会
革命。离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只谈人与自然的矛盾,试图以价值伦理的批判来代替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规律,寄希望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超越和生态重建,是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的。

本文发布于:2023-07-09 00:5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96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下一篇:浅析过度消费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