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马万利 梅雪芹
《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第2期
生态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种社会思潮,旨在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批判功能与人类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相结合,寻一种能够指导解决生态问题及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的“双赢”理念。当然,这种努力从一开就困难重重而误解不断。近半个多世纪,国内外关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基本上围绕三个维度展开。首先是一个前提性的问题:作为19世纪的人类解放学说,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创始人的思想中究竟包含了多少生态关怀的成分?也就是说,“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概念何以成立?第二,即便可以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的回答,但对这类思想又该如何解读、理解和发展?最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认识与解决今天的生态问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不减以及新的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功能在解决生态与社会问题方面的双重价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由此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学说所具有的生态关怀立场,亦取得多数学者的认同。同时,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文本解读以及现实方案等方面,也存在着激烈的争论甚至严重 的混乱。这样,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进行总结,十分必要。本文试图在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与总结的基础上[ 1 ] ,对生态马克思主义作进一步考察,并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文本解读的方法,明确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认识其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以及促进我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人们在认识上经历了一个由怀疑到基本认同进而发展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我们应该承认,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怀疑有其现实与理论的合理性。毕竟,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远不如今天这样严重,也远不如资本主义的制度性危机那样更能吸引当时的社会批评家的注意。马克思在描述共产主义这个美好的未来社会时,仍然特别强调“财富的极大丰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这一条件,构成了后来的学者对生态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的现实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工人阶级极端贫困,从而为资本主义制度备了“掘墓人”;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为人类“财富的极大丰富”提供了条件,从而为人类进入“自由王国”实现全面解放准备了物质基础。但是,历史发展表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福利
政策,工人阶级不但没有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反而获得了更多的经济乃至政治权利;在技术进步一定程度地改善人类生存条件的同时,无论是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了空前的生态灾难。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希望破灭的辩证法”[ 2 ] ( P496) ,成为人们对生态马克思主义持怀疑态度的理论基础。
然而,在20世纪中期以后中国足健会,上述怀疑态度逐渐让位于一种积极和肯定的立场,这一转变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社会动因。随着20世纪中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兴起,以及20 世纪晚期冷战思维的逐渐消失,西方学者开始对马克思主义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自身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峻,人们需要寻新的批判工具去解释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大致经过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酝酿、本•阿格尔的确立以及奥康纳、福斯特、岩佐茂等人的发展等几个阶段。这些学派和学者或直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生态解读,或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生态危机,从而向世人证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已成为解决生态问题的一种重要指导思想[ 3 ] ( P15 - 16、2) 。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和主要的流派,保持了该流派借鉴马克思主义
批判的“工具理性”、怀疑和排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性”的传统思维和立场。他们总体上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学说,由此也对马克思主义是否包含生态观念表示怀疑。但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可乐吧台球“社会批判理论”转移到生态批判的维度,提出了自己的生态批判立场和分析。
因此,从生态批评的角度看,法兰克福学派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最初形态。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学者中从资本主义制度的角度对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危机之间的关系论述得最多和最充分的人物之一”[ 3 ] ( P25) 。在《单向度的人》(1964)中,马尔库塞提出“技术的资本主义滥用”( the cap italism abuse of technology)这一概念,分析了资本主义对科学技术的滥用是造成资本主义社会“单向度”的主要原因。如果说该著作还主要停留在社会批判的层面,那么,他的《反革命与造反》( 1972 )则包含了更多的生态批判的内涵。他指出:“(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噪音、工业和商业抢占了迄今公众还能涉足的自然区,这一切较之于奴役和监禁好不了多少⋯⋯我们必须反对制度造成的自然污染, 如同我们反对精神贫困化一样。”[ 4 ] ( P129)总体看来,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乃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学解读,虽然带有不自觉性和“技术彩”,但已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阿格尔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他在1979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 Ecological Marxism) 一词[ 5 ] ,并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做了开创性的论述。至少因为这两点,他的这本著作被国内外学界比较一致地视为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形成的标志[ 2 ] ( P470) 。在阿格尔看来,“生态马克思主义⋯⋯把矛盾置于资本主义生产与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基本矛盾这一高度加以认识”[ 2 ] ( P475) 。阿格尔根据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和异化劳动的论述,发现消费异化导致了生态危机,因此他试图以生态危机来否定经济危机。阿格尔的这些论述不仅使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开始形成,而且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做了重要的总结。
1997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发表《自然的理由》一书,在阿格尔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概念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并存的“双重危机”理论,从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当然,从理论出发点看,奥康纳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具有生态思想。他说:“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对社会造成的破坏方面属于一流的理论家,但他们两人确实没有把生态破坏置于资本积累和社会经济转型理论的中心位置”,“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有关自然或者外部条件的理论阐述不是建立在自然稀缺性或有限性的思想基础之上”[ 6 ] ( P124) 。所以,美国著名环境史学家J. 唐纳德•休斯在提
及奥康纳这位“最尖锐且带有激励性的环境史批评家”时说道:“批评奥康纳的人会指出他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因此可想而知会抨击资本主义。但他的批判也波及马克思;马克思在前生态学时代著书立说,意识不到自然的经济体系的生产力具有根本的作用。结果,便如奥康纳指出的那样,‘历史唯物主义也不够唯物主义。’”[ 7 ] ( P102)虽然我们并不认同奥康纳对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批评,但是他的“双重危机”理论仍然值得我们重视。他指出,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属于“第一重危机”,他本人要对“第二重危机”即生态危机进行补充论述。他还认为,资本积累必然带来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和衰竭,而全球性资本主义不平衡发展更加导致了生态的不平衡,“不平衡发展的资本主义对成千上万的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灾难”[ 8 ] ( P195) 。应该肯定,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是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一次重大丰富和发展。
2000年,美国著名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出版的《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arx’s Ecology: Materialism and Nature)一书[ 9 ] ,是较早的一部专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的著作。福斯特在此将马克思、恩格斯置于与自古以来众多具有生态意识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相联系的脉络之中,以思想史的事实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内涵和关怀。2002年,铁一院福斯特又出版《反对资本主义的生态学》msn shell(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 10 ] ,提出马克思的人类解放学说不仅是关于人类自身解放的社会学说,而且是
关于解放自然的生态学说。可以说,福斯特是真正走进马克思主义文本之中的思想家,拉伸模量他的研究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生态问题的发言权。事实上,今天多数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的理解,在很大程度都是沿着福斯特的思路进行的。
除欧美之外,日本作为目前世界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也因严重的生态危机遭遇,出现了自己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岩佐茂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11 ] 。就我们国内而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引介并研究生态马克思主义。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外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究竟有没有、有多少生态思想,其性质和意义如何这类问题,已基本形成肯定和积极的评价。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和价值的令人信服的揭示,当然离不开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二者之间内在的关联。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
从马尔库塞、莱斯、本•阿格尔到奥康纳、福斯特、岩佐茂等,以及一些国内的学者,都对马
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文本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各自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乃至发展。特别是福斯特,以文本解读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及其渊源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笔者借用福斯特的分析方法,并沿着他的思路,参照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一贯理解,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哲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揭示生态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核心命题在于如何理解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生态哲学,它具体体现在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劳动的关系的认识上。
首先,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本身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自然是人和社会存在的物质条件。马克思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是站在牢固平稳的地球上吸入并呼出一切自然力的人”[ 12 ] ( P957、167) 。
恩格斯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 13 ] ( P159) 另一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发展史。“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关联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 14 ] ( P20) 。自然创造人,人又改变自然。人以其社会性活动影响和改变自然界。人类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以维持其生命过程。
地球破洞
根据这一哲学,我们可以说,在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中,人类社会是引起生态系统变化的强有力的因素,它比任何生物的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都大得多,深刻得多,比任何自然变化都更经常、更迅速地多方面干预整个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当今世界的生态问题虽然首先以自然的面貌出现,但本质上是人类社会的问题。
其次,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劳动,而人类社会的劳动是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统一,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马克思说:“自然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 15 ] ( P560)恩格斯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
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的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16 ] ( P517)同时,恩格斯也满怀乐观地认为:“只有人才能在自然界打下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动植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他们居住地方的面貌和气候,他们甚至还如此地改变了动植物本身,使他们活动的结果只能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 16 ] ( P547)马克思恩格斯对劳动问题的论述及告诫,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态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