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41期) EDUCATIONAL STUDY General,No.41
王嵘郭三娟
摘 要:欧洲中世纪大学是中世纪教育发展史最为重要的结果,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大学,它的许多传统都对近现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以史为鉴,以指导我们现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 关 键 词: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王嵘,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郭三娟,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山西太原 030006)
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前的近1000年,通称为“中世纪”。在整个中世纪,教会学校是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机构,与教会学校并存的主要是世俗教育,它包括宫廷教育和骑士教育。在中世纪后期,由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原因,产生了中世纪大学,这是中世纪教育发展史最为重要 的结果。世界著名高等教育家,前剑桥大学副校长埃里克·阿什比认为:现代大学基本上渊源于欧洲中世纪①。欧洲中世纪大学被不少史学家誉为人类中古史上最璀璨夺目的文明花朵之一,也是中古留给后世纪的最可称颂的文化遗产之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许多传统都对近现代大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及其重要意义进行探究,以史为鉴,以指导我们现代大学的发展与完善。 一、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一)兴起的原因
汉字到底有多形象
我们要明了欧洲中世纪大学—这朵人类文明史上的鲜花,就必须探寻当时孕育这朵鲜花的社会历史背景,这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1. 政治格局多元化,政治势力多样化为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中世纪前期,封建等级制形成并且日益强化,全国被分成大大小小各自为政的封建领地,国家管理由分封与世袭而产生的封建官僚所垄断,国家政权机构变成了多余的形式。教会推行极端的蒙昧主义,奴役和迫害有知识的人,扼杀科学文化,科学文化教育被斥为是罪恶行为。
到了中世纪中期,教权与皇权的斗争不断而且日益激烈,虽然它们也有相互妥协,相互利用的一面,但可以说中世纪的历史就是教会与国家的冲突史。西欧中世纪除了查理时期的短暂统一和神圣罗马帝
国的形式上统一外,从未真正统一过。小国林立,领主间的冲突不断。此种政治格局,有利于大学从政治“真空”地带破土而生。
在一个农业社会里,土地的拥有量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万能的土地吸引了教会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的贪婪的眼光,从而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城市构成盲点。教皇和皇帝(国王)矛盾斗争的焦点是农村,大小封建领主之间矛盾斗争的焦点也是农村,因而对城市表现出相对而言的宽容。同时,十字军(Crusades)东征后,封建制度在欧洲逐渐解体。封建制度的崩溃,有助于城市的兴起。至13世纪,自治城市的数量增加了10倍②。保皇派
随着自治城市的发展,市民阶级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新兴的市民阶级同当时主要的三股政治力量教会、国家、贵族一起,组成四股政治势力,它们相互合作与斗争的格局,直接影响了早期大学的发展。
自治城市的发展也为大学的产生准备了最适宜的土壤。商人和手工业者组成的市民阶层构成了城市人口的绝大部分,他们或整个地、或部分地获得了城市的管理权。市民阶层的大多数都是从封建庄园的人身依附关系下解放出来的,他们挣脱了封建的樊篱,享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市民阶级为了贸易上的安全与利益,自己成立了“行会”(Guild)组织,这种由商人行会(The Merchant Guild)所带头的组织运动,很快为其他阶层人士所仿效。一些志同道合、孜孜不倦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聚于一处,模
仿商人行会组织,成立学术团体。此种团体一经形成,即是大学的雏形。当然,学者团体不称“基尔特”(Guild),而称为大学校(Studium Generale),公开授徒,学生可自由地远赴异地聆听名师讲课。早期大学大多数控制在教士手中,教学内容和大教堂无多大区别,而市民在很多时侯取得了对大学的部分管理权,为以后的大学的日益世俗化打下了基础。
2. 经济的发展既是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客观需要,亦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中世纪开头的几百年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统治着欧洲,人们在极其狭小的范围中生活,社会生产在单家独户、手工劳作的状态下进行,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小手工业也是与农业结合在一起,依靠个人劳动,一切都因循守旧,世代相传。
到了中世纪中期,封建制度在欧洲最终确立并成熟了,封建生产方式经过了几百年缓慢的发展,表现出对于奴隶制生产方式的优越性,从8世纪开始,欧洲社会生产力就开始逐步回升,8至13世纪生产力的发展较快,14世纪达到了顶峰③。从农业中分离出去的手工业开始兴旺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经济中心呈现出一派复兴现象。自治城市作为经济中心、贸易中心积敛了大量财富,富裕的城市为创办大学提供了大笔经费。14世纪中叶,欧洲已有32所大学,其中意大利有15所。经费全部由市政当局提供。另外,还有不少富豪人家捐资兴办大学,或资助贫寒子弟上大学。经济的中兴,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
约在公元1100年左右,人们开始重新研读罗马法。原因之一是长期纷乱,法令和制度对人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人们希望借助罗马法解决一切案件。其二是贸易发达,商业纠纷时有发生,诉讼案件颇多。为了使常起的纠纷得以解决,平等的贸易活动得以进行,须有两项法律作保:私有财产不得侵犯和契约关系的法律效力。其三是求得地方的权利和城市的独立。法律学家称罗马法为民法,就是建立在发达的奴隶制商品经济基础上的。11世纪左右,随着财富的增长和大规模贸易活动的开展,人们对罗马法的兴趣陡增,尤其在商业发达的北部城市,人们对法学的狂热,直接导致了波伦亚(Bologna)大学的兴起。
3. 就文化条件而言,哲学研究活跃,社会由尚武向尚文转轨,使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发展成为现实
当欧洲大陆于11世纪进入相对的时期后,几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出现了大致的均势。如同哲学史上的其他时期一样,各派政治力量都要寻求他们哲学的代言人。11至13世纪,经院哲学内部发生的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反映的正是关系微妙的教权与王权之争。这个富有时代意义的对立哲学之争,促成了北欧大学的兴起。十字军东征使拜占庭文化迅速传遍欧洲,使哲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代表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的阿维洛伊哲学与代表正统的基督教神学的阿奎那哲学展开了激烈论争,巴黎大学成为两派交锋的中心。这场新的论战促进了北欧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欧洲中世纪早期,在新近侵入的蛮族部落里,尚武之风盛行,他们根本不关心文教事业,学校被毁,
学术不兴。随着社会的稳定,尚武之风开始向尚文“转向”,查理大帝和奥托大帝就是振兴文教的有所作为的开明君主。
十字军东征,西方人接触到了灿烂的东方文化,更促成了社会时尚的转变。崇尚文化的风气为
大学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适宜的社会心理背景。当时各国都以有自己的大学为荣,竞相创办大学;自治城市也纷纷兴办大学;王公贵族、富商巨贾亦纷纷捐资于大学。
由于上述种种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变化,原有的基督教学校再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要求。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需要新型的教育;西欧文化的发展和东方文化的传入,也有可能举办新的教育,于是,便产生了中世纪的大学。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产生
最早的大学建立于十二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西欧的第一所大学是1158年产生于意大利波伦亚市的波伦亚大学,它开始时只有法科。1316年增设医科,1360年增设神学院。1160年巴黎大学形成,它以神学和文学著称。后来巴黎大学中的英国学生分裂出来返回祖国,于1167年组成了英国牛津大学(1209年又从牛津大学分出剑桥大学)。十三世纪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巴勒摩大学,西班牙的萨拉曼加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法国的奥尔良大学相继成立。十四世纪东欧布拉格,克拉科夫也有
自己的大学。到十四世纪,意大利有大学18所,法国有大学16所,整个欧洲共计有四十七所大学。到十六世纪时,全欧大学已增加到80余所。
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studium generalea,即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或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它一般拥有神学和哲学方面最有名望的学者、教授。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来的。例如,“南方型”大学代表波伦亚大学创立前,在波伦亚城就存在着从事法学研究的研究所,以后,由于求学人数的增多,原有的研究所规模已不能适应需要。在这种情况下,1158年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克一世赦令,正式创办了波伦亚大学。作为“北方型”大学代表的巴黎大学,则于12世纪在原有的诺丹(Notre Dame)主教学校发展而来。从中世纪早期大学的形成来看,一些著名学者的讲学是促进大学建立、发展的重要原因,例如,格拉田(Gratian)12世纪初在波伦亚城对寺院法的研究,经院哲学家阿伯拉尔于1108~1139年在巴黎大学的讲学,都直接促进了这两所大学的建立和兴盛。
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借鉴意义
欧洲中世纪大学虽属于历史范畴,但它对现代大学仍有可资借鉴之处:
(一)办学应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才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萨维切维奇
早期中世纪,教会学校独霸教育阵地,世俗文化被视为异端。然而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发展,社会生活的需要日益复杂,旧的教育内容的框框一再被冲破。十字军战役的结果,欧洲又传入了东方的世俗文化。凡此种种都促使大学破土而生,星罗棋布地陆续出现在欧洲各地。大学的发展,也并非遵循同一模式,其组织机构、领导体制和教学内容都各有特点。许多大学先是自发成立,后经政府或教会认可。有的大学则因迫于形势,由政府教会出面倡办。不过,凡是办得兴旺的大学都是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它们自小变大,由弱变强,从不被认可到占据合法的地位。
(二)革新精神是大学发展的必备条件
早期中世纪,基督教被定为一尊,取缔异教教徒学校,教育权操在教会手中,教育内容渗透神学气味,教育机构几乎尽是教会学校。在封建专制和基督教义的阴云下面,大学能初步地冲破层层屏障,确实难能可贵:第一,它以职业训练为目的,把世俗科学引进学校,这是对基督教神学教育的一大突破。第二,它怀疑基督教教义,反对单纯信仰,尊崇理性,重视思考,这是对传统的死记教条,不求索解的学风和教学方法的一大突破。第三,大学巧妙地利用各种社会矛盾,争得了一定的自主权,这是封建主和教会独占教育领导权的一大突破。以上种种,尽管带有极大的不彻底性,然而,它毕竟冲击了早期中世纪教育领域铁板一块的局面,坚冰开始破碎,出现了松动溶解的趋势。中世纪大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突破传统势力的革新精神是多么重要,舍此是不能有所作为的。
(三)大学应在批判继承先人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传递、创造文化
三国演义动画片主题曲
诚然,中世纪初期日耳曼族对希腊罗马文化的
扫荡是严酷无情的。这是社会大动荡、统治者更替时代的通例。非如此,新兴者便不能取得统治地位。一旦封建政权确立后,它便按其所需从古代、外域吸取文化财富,为其所用。中世纪大学中盛行的“七艺”便是从古代奴隶社会继承下来,并经过改造的课程体系。大学中教授的医学理论更是博采希腊和东方各国的医学名著。大学中开设的法学课程也大多来源于古罗马法。由此可见,中世纪大学的建设曾冲破传统势力的种种约束,而非墨守成规;同时,又凭借了前人的文化遗产,而非“白手起家”。列宁在论及建设无产阶级文化的任务时,深刻指出:“应当明确地认识到,只有确切在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能完成这项任务。”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发展也表明,批判继承先人的文化遗产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
注释:
金融相关比率①菲利浦·G·阿尔特巴赫. 比较高等教育[M]. 北京:文化
教育出版社,1985.
②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③唐若昕.西方社会结构的演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参考文献:
[1]朱锡强.中世纪欧洲的大学[J]. 徐州师院学报,1979,(2).
[2]姜文闵.欧洲大学的兴起及其特点[J]. 河北大学学报,1982,(4).
[3]贺国庆.中世纪大学和现代大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世界文化史概要[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5]刘德华.中外教育简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6]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第2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学缘结构
[8]C.沃伦.霍莱斯特,陶松泽.欧洲中世纪简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9]黄延复.梅贻琦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
On the Rise of the Medieval European Universities And its Significance
Wang Rong Guo Sanjuan
(The Education Science Institute of Shanxi University,Taiyuan,Shanxi,030006)
Abstract:Modern universities originate from medieval European universities , which was the most critical outcome of the education history in Middle Age, and it had a profound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modern universities. The paper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ri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Medieval European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factors that do good to modern universities.
Key words:medieval European universities;rise;signific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