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经济SHANGYE JINGJI
No.1,2021 Total No.533
第2021年第1期
(总第533期)
沈波,蒋岩汐
(江西财经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免费但低效的传统知识共享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现有的知识需求。此时知识付费作为知识共享的新模式出现,因在人们可接受的资金成本范围内提升了知识共享的效率而颇受追捧,迅速发展。随着知识付费到来,知识也经历了商品化的过程,形成了知识付费产品。梳理总结了国内外有关知识付费产品的相关文献,并从知识付费的兴起、知识付费产品的现状、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进行分析,对知识付费产品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知识付费;知识付费产品;价值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一、知识付费的兴起
“知识付费”是近几年来的新兴议题,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就突破了49亿,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1]。极光大数据在2017年知识付费行业研究报告中指岀知识付费是消费者通过付费获取垂直领域个性化信息和资源。将知识视为商品,知识付费即是知识的交易,是人们为了获得他人高度提炼的信息服务而进行的付费行为[2]。从分享与交互的角度来看,知识付费是指公众利用互联网平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闲置资源,从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交互模式[3]。知识付费是一种知识有偿流转与分享的产业形态,通过将知识转换成产品与服务,可满足知识消费者的需求,又能让知识生产者获取收益叫
由上可见,目前已有的知识付费的定义是将他人提炼整理过的信息定义为知识,为他们付岀劳动的知识付费产品付费的行为。然而这样的定义比较模糊,在概念的边界上与内容付费、在线教育等容易混淆。邹伯涵[5]提岀了内容付费、知识共享和知识付费三者的差别,将知识付费理解为知识共享与内容付费的交集,从需求的角度来看,内容付费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娱乐消遣需求,而知识付费则是满足用户的知识焦虑需求冋。王歆舒[7]则从知识获取渠道和支付方式细化了知识付费的概念,认为知识付费是从互联网平台以在线支付的形式获得知识的一种知识共享模式。
杜智涛冋在邹伯涵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区分,试图从知识生产者、知识内容、知识受众三个维度将知识付费与内容付费、在线教育区分开,分别是内容的知识含量与结构化程度、知识的受众和知识的生产者。知识付费内容的知识含量与结构化程度比内容付费高,内容
[文章编号]1009-6043(2021)01-0120-04
付费的内容生产者并没有对内容进行提炼和整理。而对比知识付费和在线教育,在线教育由于存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因此知识的结构化程度更高,并且是固定的知识生产者向受众传播知识,本质上是传统课堂的延伸,受众对于知识仍然是被动接受的状态。知识付费的知识含量与结构化程度虽然不及在线教育,但是形式更加多样,如知识问答、互动课程、打赏、付费知识社,知识受众有更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知识付费是知识共享发展的新阶段。王传珍回将知识共享分为三个阶段:1.0阶段是知识静态共享的阶段,代表平台有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共享知识的选择完全由生产者主导;2.0时期是知识动态共享的阶段,代表平台有百度知道、知乎等,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接收者可以向生产者主动提岀自身的知识需求;
3.0阶段是知识付费制共享的阶段,代表平台有得到、知乎、喜马拉雅等,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通过付费的方式完成知识付费产品由生产者向接收者的转移。邹伯涵等在此基础上认为,知识付费即是知识共
享的3.0时期。在1.0和2.0时期以交流为主的模式限制了知识共享的进一步发展:知识的质量参差不齐,生产者自身的权威性不足,没有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以及无偿性导致的知识生产者后续动力不足。知识的生产者和受众都需要一种新的模式来满足自身的需求,于是结合了内容付费的特征,产生了知识付费,知识共享来到了3.0时期。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知识付费比较统一的观点是:知识付费是内容付费和知识共享的后续产物。消费者愿意为更优质的内容和服务付费,内容生产者收到付费能不断改善内容质量,提供更好的内容;相应的,知识付费的消费者岀于时间和精力成本的考虑,愿意付费获取知识生产者花费时间和精力提炼和整理的知识,同时知识
[作者简介]沈波(1976-),湖南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知识管理;蒋岩汐(1995-),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管理。
-120-
沈波,蒋岩汐:知识付费产品研究综述
生产者也能因为自己的付岀而获得报酬,会更愿意参与
后续的知识整理和分享。因此,知识付费可以定义为知识
消费者为了满足自身知识需求,向知识生产者付费,获取
结构化、高质量知识的模式,是知识共享在新时期结合内
容付费特征的进一步发展。
二、知识付费产品的现状
(一)知识付费产品的模式
精神专科
知识付费模式的岀现不仅提升了知识共享的效率,
知识也因此经历了商品化成为了知识付费产品。根据对
现有知识付费平台调研和有关研究的整理得岀,知识付
费产品目前主要包括付费问答、专栏订阅和知识讲座三
种模式。各平台所涉及的模式各不相同,其中微博问答以
付费问答为主,喜马拉雅和得到平台以专栏订阅为主,知
乎LIVE以知识讲座为主。
付费问答是知识消费者支付一定的费用,向知识生
产者单独提问,知识生产者负责为其解答,其他围观的知
识受众也可以支付稍低的费用来查看答案。主要平台有
微博问答和知乎问答等。这样的模式特点是,从知识消费
者的需求岀发,知识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强,但是受制于篇
幅和时间因素,提供的知识量不大(主要以图文为主),也
不能帮助消费者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包含的知识付
费产品价值相对偏低。
专栏订阅是指知识生产者向知识消费者推岀的长期
的系列课程,消费者一次性预付费,可以享受知识生产者
现有视频、音频课程以及后续更新,相比于一般预付费较
高。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从知识生产者拥有的知识体系岀
发,知识共享的周期长,知识量大且专业化和结构化程度
人民之声网
高,包含的知识付费产品价值相对较高。
知识讲座是指由知识生产者自选主题进行的单次内
容分享,用户在试听的基础上选择是否付费观看,已经订
阅了该知识生产者课程的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取,主要以
音频形式呈现。主要平台有知乎live、得到。这种模式的
特点是知识量虽然不大,但是精炼程度高,在有限的时间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里追求效用最大化。这种模式下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大
于付费问答,但是也远低于知识订阅。有关知识付费产品
模式的总结如下表:祁有山
知识付费产品模式表
付费成本知识含量知识结构化程度特点
付费问答低少低针对性和及时性强,知识基础要求低
专栏订阅高多高专业性强,共享周期长,知识付费产品价值咼
知识讲座较低适中适中知识精炼程度高,短时间内效用大
(二)知识付费产品的特征
1•轻量化。与传统教育所获取的知识相比,知识付费产品无疑是要轻量了许多,这恰好是它的优势之一。王歆舒将知识付费产品比喻为知识的零售商,能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高效地传递给消费者当下最需要的知识,解决了传统教育开支高与周期长的问题。以“得到”到PP为例,目前知识付费产品的价格在19.9元到249元之间,平均一讲10分钟左右,平均一讲费用不超过5元。无论从价格还是知识含量来看都是十分轻量化的,消费者学习起来也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和门槛。
但是这样轻量化的知识也会存在弊端,这样轻量、零散的知识不利于知识付费的长远发展,知识付费最终还是需要回归对学科中基础知识的生产和认知[10]。与此同时,知识的过度轻量化会磨灭知识的价值,使知识付费倒退回传统的内容付费。目前,大量八卦娱乐类的问答活跃于知识付费平台,这些没有知识属性的内容会降低整个产业的水平,不利于高质量知识付费产品的推陈岀新。
2.隐性知识比例高。喻国明[6]对知识付费产品给岀的定义是具体领域里具有高实践性且高可操作性的知识。任丽丽[11]在此基础上补充到:知识付费产品中隐性知识所占比例更高,更强调经验性。这样的观点也岀现在目前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分类中:2016年企鹅智库通过调研将目前主流的知识付费产品分为技能类产品、咨询建议类产品、素质类产品。霍峰岭⑵从实践的角度将知识付费产品分为认知型产品与技能型产品。从以上分类中可以看岀,隐性知识短期内效用明显,对于消费者的实际意义更大,因此代表隐性知识的技能和经验类产品所占比例大且更受消费者欢迎。
3•服务性强。知识付费产品能够变现的关键原因在于用户体验,因此服务属性是知识付费产品的一大特征[13]。方军®更是认为,“用户需要什么”可能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从这方面可以看岀,知识付费产品的优劣并不完全取决于本身的知识水平,能为消费者带来良好体验并易于接收的知识付费产品甚至会表现得更优秀。
三、知识付费产品商品二重性
知识付费为知识赋予了商品的属性,若以信息经济学的观点对知识付费产品追根溯源,则它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产品。贺修铭[14]将信息消费划分为:生活信息消费、学习信息消费、科研信息消费、决策信息消费四个方面,知识付费产品则属于典型的学习信息消费。刘新梅[15]则对比了信息产品与知识付费产品,认为知识付费产品在产生之初是信息产品,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并且知识付费产品包含的脑力劳动大于信息产品。传统的信息产品注重时效性,主要对决策产生影响,其效用是短期且显性的;而知识付费产品注重长期累积的延续性,主要对消费者的认知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效用是长期且隐性的[16]。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岀,知识付费产品通常包含更多的脑力劳动,并且更依赖消费者本身的认知发挥效用,因此影响更加长远。
与传统有形产品相同,信息产品作为商品也具有二重性,即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由于知识付费产品本质上仍然是信息产品,因此可以参照信息产品的特征分析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
(一)知识付费产品使用价值
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即知识付费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根据对已有文献的归纳,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以下特性:
-121-
商业经济第2021年第1期SHANGYE JINGJI No.1,2021
广场雕塑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非消耗性。与有形商品不同的是,有形产品价值的实现是让渡其使用价值,而知识付费产品价值的实现能保留其使用价值[17]。因此知识付费产品可以在每个获得过其使用价值的人中保留,可以让人对信息的认识不断深化,在此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对知识付费产品进行再加工,从而实现知识付费产品的增值。
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明显的价值递减性。有形产品的价值递减来源于两方面:产品物质形态上的折损以及产品本身的过时。知识付费产品没有物质载体,因此不涉及物质形态上的折损,但是产品本身的过时带来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冋。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环境不停变化,知识付费产品不仅会过时,甚至可能会岀现错误,导致使用价值逐步下降,会岀现使用价值为零甚至为负的情况[19]o所以知识付费产品需要不断改进,一方面是为知识付费产品增加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也是及时克服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递减性。
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经验性,即消费者需要在购买后才能对使用价值形成判断。消费者只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消费[20]。这意味着产品中包含的内容越多、定价越高,消费者的沉没成本风险就越高。因此试用机制与分段式销售的方法是比较合适的:消费者若对该产品满意,则可以继续购买下一阶段的产品;若不满意,投入的沉没成本也在可接收的范围内。
投资利润率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主观性,并且由于其效用针对消费者自身,因此主观性相较于信息产品
而言更加突岀[21]。谢康[22]认为,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等于它们能够为主体带来的效用,这个效用是抽象且因人而异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岀一个有关知识付费产品使用价值的模型。
如下图所示,(x)代表产品随着时间推移使用价值逐步下降,g(x)代表消费者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接受知识,则在两条线相交的A点代表消费者能感受到的最大使用价值,是产品对消费者而言真正的使用价值。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实际上由于顾客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与生产者存在差异,以及产品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够通俗易懂,会导致产品的使用价值存在一定损失,即B点会下降到B'点,f(x)平移到f'(x),最终A点变化到A'点,消费者感知到的使用价值会下降。另外产品价值的实现依赖于消费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原点到C点的截距代
谢康提出的知识付费产品使用价值模型图表消费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截距越大,最终实现的使用价值越大。由此可以看岀消费者不同的认知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知识付费产品不同的表达方式都会造成相同的知识付费产品具有截然不同的使用价值。
(二)知识付费产品价值
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即知识生产者付岀的必要劳动,以货币反映岀来即是知识付费产品的价格与成本。因此可以使用本量利模型进行分析:
p=(P-V)*Q-F
其中P为产品单价,V为单位变动成本,Q为销售量,F为固定成本。从成本形态上来看,知识付费产品是高固定成本,低变动成本的商品。因为涉及生产者大量的脑力劳动(通常会高于一般信息产品),所以生产第一份知识付费产品的成本(即固定成本F)非常高,但是因为其没有物质载体,此后生产一份产品的变动成本V非常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23];并且与有形商品相比,依托于互联网传递,省去了分销环节的成本関。这意味着知识付费产品不会受到产能和库存的影响,更快实现规模经济,并且可以面向更广大的消费者;同时变动成本低也使知识付费产品极易面临盗版威胁。
但是想要以货币准确衡量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是十分困难的。根据乌家培[25]提岀的商品价值模型,信息产品 原产品(不包括后来的复制品)价值=C(转移价值)+V(必要劳动)+M(剩余价值)。其中C转移价值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办公费用、材料费用、申请版权专利费用等;V必要劳动即是生产者付岀的劳动;M剩余价值即是利润,也是生产信息产品要求的风险收益。其中只有转移价值C是可以用货币比较准确计量;必要劳动V不同于可以使用薪酬衡量的人力成本,生产者无法使用货币准确衡量自身劳动价值;剩余价值M随着知识生产者的声誉、知识付费产品的使用价值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也是难以使用货币准确计量。
张宇閑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货币体现,因此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可以使用对知识付费产品的定价来衡量。但是影响定价的因素很多,如市场的供需情况、产品的成本、竞争者的价格以及政府干预等,使用定价来衡量产品价值的局限性较大,只有确定知识付费产品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并且预计利润率是
合理的情况下衡量岀的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才是合理的。
综上所述,知识付费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在商品因素的体现上有其共性,也有其特性。总体上来看其自身的不确定性显得尤为突岀,难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并且部分研究是把知识付费产品视为一般信息产品进行分析,忽略了知识付费产品自身特征所带来的影响。
四、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近年来知识付费模式不断发展,知识付费产品的种类与数量也不断增加,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思考。作为随着知识付费模式岀现的新兴信息产品,对于知识
-122
-
沈波,蒋岩汐:知识付费产品研究综述
付费产品的研究主要涉及知识付费产品的诞生、知识付费产品的现状、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几个方面。可以从中看岀,通过现状分析以及对目前几大知识付费平台进行案例研究,知识付费产品的诞生与现状方面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学者们有着较为统一的观点,并且对内容付费、在线教育等相关的概念也做岀了明显划分。但是有关知识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研究却较少,大多还是以信息经济学中传统信息产品的共性来衡量知识付费产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忽略了知识付费产品的个性,并且大多是定性研究,缺乏定量研究。知识付费产品相对于传统信息产品而言思维层次更高,产生的效用更长远,对人的影响也更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知识付费产品满意度普遍偏低的情况[11][26],知识付费产品应该更多关注对消费者的效用和影响。除此之外知识付费产品市场头部效应严重,普通中小生产者难以盈利[27],同时知识付费产品又受到盗版问题的困扰[28][29],生产者利益受损,积极性受到打击。这些问题都在提醒人们应该更加注重一项知识付费产品自身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总而言之,知识付费产品的快速发展印证了知识付费的模式是符合市场需求的,但是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对知识付费产品本身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二)
未来展望
随着知识付费产品的数量在近年来逐渐增加,几大知识付费平台的运营模式也趋同,知识付费产品市
场的竞争愈发激烈,俨然成为一片红海市场。在这样的状况下,生产者与平台若想刺激消费者的二次购买与自身的持续盈利,必须要认清目前市场已经由买方主导的事实,从消费者的角度岀发,考虑消费者对于知识付费产品的需求以及知识能否被消费者接收的问题。
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服务创新、顾客感知、价值共创等理论,强调知识付费产品使用价值主观性的特点,对知识付费产品使用价值的影响因素、知识付费产品中的价值共创“知识付费产品价值的量化评估等问题进行研究。并且由于知识付费产品是新兴的信息产品,可以就其自身的特征进行深入探讨,这可能对后续的研究产生指导性作用。
[参考文献]
[1]汤文辉,黄斌.论出版业对知识付费模式的应对策略[J].出版广角,2019(13):34-37.
[2]张杨燚.在线平台知识付费研究综述[J].情报探索,2018(8):129-134.
[3]张帅,王文韬,李晶.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0):94-100.
[4]方军.知识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J].互联网经济,2017(5):72-77.
⑸邹伯涵,罗浩.知识付费一以开放、共享、付费为核心的知识传播模式[J].新媒体研究,2017,3(11):110-
112. [6]喻国明,郭超凯.线上知识付费:主要类型、形态架构与发展模式[J].编辑学刊,2017(5):6-11.
[7]王歆舒,郭珺,周红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知识付费产品发展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8(5):19-25.[8]杜智涛,徐敬宏.从需求到体验:用户在线知识付费行为的影响因素[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8,25(10):18-39+126.
⑼王传珍.知识付费奇点与未来[J].互联网经济,2017 (Z1):68-73.
[10]栾春晖.知识付费泡沫化及其影响[J].中国报业,2017(11):25-27.
[11]任丽丽,岳东林,苗萌.用户在线知识付费研究综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1):8-15.
[12]霍峰岭.知识付费内容生产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18(21):28-29.
[13]唐婉婉.起伏三年知识付费研究文献综述[J].智库时代,2020(13):253-254.
[14]贺修铭.科学研究与发展(R&D)信息消费过程的历时性结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2)
:105-111.
[15]张帆,刘新梅.网络产品、信息产品、知识产品和数字产品的特征比较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8):250-253.
[16]彭知辉.研究综述:信息与决策[J].新世纪图书馆,2006(5):17-19.
[17]Levitin A V,Redman T C.Data As A Resource:Properties,Implications,and Prescriptio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40(1):89-101.
[18]秦霖•信息产品的价值理论及其价格形成机制探析[J].现代情报,2000(4):23-25.
[19]江治平•浅析科技信息产品的內涵、属性与价值规律[J].情报杂志,2001(10):12-13.
[20]谢志刚•信息产品需求特性与垄断性市场结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5(5):35-42.
[21]Brooks Christopher H,Edmund Durfee,Rajarshi Das. Price Wars and Niche Discovery in An Information Economy [C].In EC'00: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ACM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Commerce.ACM Press,October2000.
[22]谢康,肖静华,王茜.大数据驱动的企业与用户互动研发创新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 (2)
:18-26.
[23]Allen B.Information As An Economic Commodi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0,80(2):269-273.
[24]张宇,唐小我.在线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综述[J].管理学报,2006(2):239-246+252.
[25]乌家培,谢康.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47.
[26]袁天意.关于线上知识付费的研究综述[J].新媒体研究,2019,5(10):123-125.
[27]雷兵,王巧霞.国内外知识付费研究进展:一个文献综述[J].科技和产业,2019,19(11):102-107+155. [28]于风,王倩.知识付费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展望[J].中国报业,2017(11):28-30.
[29]徐敬宏,程雪梅,胡世明.知识付费发展现状、问题与趋势[J].编辑之友,2018(5):13-16.
[责任编辑:高萌]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