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解读
⑴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曼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茨威格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代表作有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危险的怜悯》等;传记《三位大师》、《同精灵的斗争》、《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等。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⑵基本解读
这篇作品的描写对象罗曼·罗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罗曼·罗兰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所受的教育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节选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所写的《罗曼·罗兰传》,主要截取了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时期的生活历程。为了追溯传主思想情感形成原因,为了给罗曼罗兰日后成就的描写作铺垫,这篇作品描写了罗曼·罗兰求学的高师的教育特点、他与同窗好友的共性、当时的文化风气等外在因素,同时,作品还写到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罗曼罗兰个人自己的人生向往、爱好才能与生命选择。这样,作品将传主的客观生存环境与传主个人的主动性因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传主的思想情感发展为主线,深刻而丰富地刻绘了青年罗曼·罗兰的一段生命形象。 ①高师的教育特点
A 这里的学生与外界隔绝,远离实际生活,以便更好地领会历史生活。
B 这里的教育富有成效地结合了传统精神和经过检验的方法。
C 这是一所严格的学校,要求学生有不知疲倦的勤勉精神。
D 这里致力于全面教育,容许学生享有有限度的自由。
E 这里曾经培养出法国最渊博的学者。
②罗曼·陌生的亲人罗兰在高师的学习
A 选定历史和地理作为主要学科。这一选择,使他获得了较大的思想自由,对他后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他建立了自己的基本历史观,一种发展的历史观,以此来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
“他第一次学会了把世界史看作是各个时代的涨潮与退潮的永恒活动;对于各个时代来说,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一个活的统一体。”
这种历史观的核心是,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各个时代的更替流变犹如一个有着内在因果关系的生命体。
B 罗曼罗兰在高师获得了无可比拟的工作能力。他有着一个历史解剖家善于解剖现代文化
的本领,他在一切领域具有扎实的有系统的实际知识基础。
③罗曼·罗兰在高师的同窗好友
法国理想主义新艺术创作流派的三位伟大代表克洛岱尔、休阿列斯、贝济,恰好在有着决定意义的求学时代都是罗曼罗兰的同窗好友。
A他们在彼此神秘热情的交谈中,产生了新的思想境界。他们的思想在当时是超前的。
B他们充满对人生奔放的热情和对世界极其严肃的理解。
C他们有着自觉的使命感和生命追求:“用创作和生动的语言恢复人民失去的信心,即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D 他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爱好。他们迷恋莎士比亚,他们推崇开阔的英雄般的生活,对托尔斯泰倾注了仰慕之情,把他当作剖析自己一生和牺牲自己一生的偶像。
④罗曼·罗兰的个人才华和人生选择
A 罗曼罗兰被认为在描述历史方面有着巨大的才能。他特别醉心于文化史的描述。
B 他逐渐形成着自己的世界观:“我思故世界在”:永远忠于自己对于生活的认识,自己的思考眼界是广阔的世界而不仅仅是狭小的自我。
C 他对一切知识充满兴趣,如饥似渴地学习,他暗暗地写诗作曲。他还梦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受生活磨难的真正艺术家的传记,这就是后来成为他创作生活中第一缕霞光的《约翰·克利斯朵夫》。
总结:
炎症因子这篇传记从多个角度写出了罗兰思想成长的历史,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罗兰日后获得成就的多重原因。从罗曼·罗兰在法国高等师范学校所接受的教育、他当时志同道合的同学朋友、当时社会的思想情形等方面——罗曼罗兰身处的文化环境来看,罗曼罗兰是时代的产儿,是时代文化培养和造就了罗兰。但是,离开了个人的主观因素,罗曼罗兰也不会是后来成就斐然、有独创性的罗曼罗兰。这篇传记在描述外在因素的同时,处处结合了罗兰自己的志向、兴趣、才华等。正是这两者有机结合、互相渗透的描写,作者茨威格生动而深刻、细致而丰富地刻绘了传主形象:一个有着崇高的生命理想、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醉心于文学艺术、擅长于描述文化历史的罗曼罗兰。
2.习题解说
⑴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意在理解罗曼·罗兰思想成长的外在要素。
参考答案 见前文的分析。职业中专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运用怎样的世界观来观察历史,运用怎样的人生态度来安排自己的生活,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又是怎样形成的,其艺术才华表现在哪些方面,后来在其作品中又是如何表现的,这些元素,在为一个作家(同时也包括其他行当的人)做传时,如果剖析精要而得当,可以大大地提高传记作品的价值。
⑵第二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一些个人联想。
参考答案 不拘一格。可以同时向学生介绍罗曼罗兰所写的一些人物传记作品,如《贝多芬传》、《托尔斯泰传》等,并由这些传记作品中传主的思想品质与罗曼罗兰本人进行某些
对照。
⑶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此题在于较为深入地理解罗曼·罗兰的基本历史观。
参考答案 参见前文。
⑷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了解这篇传记作品的写作技法之一: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
参考答案 A 罗兰的同窗好友。 B 罗兰与托尔斯泰。
3.相关资料
⑴罗曼·罗兰生平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29—1944.12.30),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随笔作
家。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一个小市镇克拉姆西,母亲是一位深具音乐素养的女性。罗曼·罗兰的童年是沉闷忧郁的。故居面临运河,家中禁止孩子出去乱跑,除了上学,不许出门,他就常常俯身在矮墙上,长时间凝视运河上污浊停滞的水和航行缓慢的驳船。沉闷的生活使罗兰很早就向书本寻求乐趣。14岁时,他进入了巴黎圣路一中学理科班,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他顺利通过了中学教师就业考试,旋即去设在罗马的法国考古学校当了两年研究生,是罗马法国文学院的杰出才子。1895年过艺术博士学位。同年回到法国,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美术史,并抽暇从事创作。
罗兰的第一期创作全是剧本,其中多数取材于不确定性分析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史实,有1895年完稿的《圣路易》,1898年完稿的《哀尔帝》、《狼》,1899年完稿的《理性的胜利》,1900年完稿的《丹东》,1902年完稿的《7月14日》等,这些剧本在那个年代很少能在刊物上发表,上演的机会更少,因此遭到家人,尤其是出身名门的夫人(语言学专家伯雷亚教授的女儿)的反对,最终导致1901年5月两人的离婚。9年共同生活的结束是罗兰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他决心脱离上流社会,到文学艺术中间去寻归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人文主义。他在20世纪头一个10年连续写了三部“英雄”传记:1903年的《贝多芬传》,1906年的《米开朗基罗传》,1911年的《托尔斯泰传》。
从1904年到1913年的10年中,罗兰以每年一卷的速度,完成了使他名垂史册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是他利用执教之余的假期写成的。这部作品欲与诗意,描述一位很有创造才能的艺术家所面临的一连串危机。这位德国血统的音乐天才约翰·克利斯朵夫,一半像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对生活的热爱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即使在逆境中也不甘屈服。作品表现的深刻主题和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是罗兰艺术和思想发展的里程碑,奠定了他的大文豪地位。1913年,法兰西学院颁予他最高文学奖。
1914年7月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正在瑞士度假的罗曼·罗兰和母亲一起决定定居日内瓦,参加了设在瑞士国际红十字会的“战俘通讯处”的工作,义务服务了9个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多次写文章反对战争,反对民族沙文主义,最著名的是吴川市第二中学1914年9月刊登在《日内瓦日报》上的《超乎混战之上》和同年12月发表的《打倒偶像,解放灵魂》二文。
1915年,瑞典学院决定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人道主义作家,罗兰把奖金全部赠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他在日记中写道,“如果这个荣誉有助于传播使法国在全世界受到热爱的各种思想,我将感到幸福”。由于战争,颁奖典礼没有举行。为了表示谢
忱,罗兰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原稿赠送给了瑞典学院。虽然这部体积庞大的稿子今天存放于二次大战后落成的巴黎“罗曼·罗兰纪念馆”,但它的所有权仍属于瑞典学院。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罗兰对此表示拥护和同情,宣称布尔什维克从事的是“宏伟的社会事件”,1918年10月,苏联科学院聘请他为科学院院士。
从1914年至1938年这24年中,罗兰一直隐居于日内瓦湖畔的一个小镇上,不辍写作,从1922年至1933年,他创作了继《约翰·克利斯朵夫》后又一部多卷本(7卷)长篇小说《母与子》(又译《欣慰的灵魂》)。小说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转折点,着重刻画了安乃德母子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成长过程。20年代,他研究了印度的甘地主义,于1924年发表《甘地传》,向西方解释印度的神秘哲学。
1935年,罗兰访问苏联,受到斯大林的两次接见,并下榻于高尔基家。他的作品,他在创办国际性刊物《欧罗巴》(1923年)中的作用以及他的苏联之行,使它称为“左派”领导人。他还当选了国际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是1932年阿姆斯特丹国际和平大会的执行主席之一。
1938年5月罗兰返回故乡,继续写他的《回忆录》(发表于1956年),同时创作了《罗伯斯庇尔》。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兰再一次发表了他支持反法西斯战斗的信念。德军入侵法国后,他被纳粹党严密监视,直到希特勒下台。1944年11月7日,他抱病来到巴黎,参加十月革命纪念运动。1944年12月30日,他逝世于克拉姆西镇。
(2)罗曼·罗兰与《贝多芬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当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在世风的日益颓靡中, 颓废文学在西欧泛滥开来。正是对社会的责任感, 促使罗兰拿起笔来开始了文学创作, 他要“吹起冲锋的号角, 向政治的谎言和文明的罪恶进攻”, 他把变革现实的希望寄托于“英雄”人物的力量, 他不断地创作歌颂英雄的剧本, 以求“重新燃起民族信念”, 其间创作了《圣路易》(1897)、《阿埃特》(1898) 等历史剧。
作为一位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家, 罗曼·罗兰早年即有志于名人传记的写作。那是在1902年, 其时罗曼·罗兰正在写作《贝多芬传》,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因病丧失了听觉, 他在痛苦的煎熬
中, 从古希腊传记家布吕达克的《名人并比传记》中到了战胜痛苦超脱痛苦的精神安慰。罗曼·罗兰正是由此得到了启发, 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名人传”的庞大的创作计划。他要写作包括欧许将军, 托马斯·潘纳, 米开朗琪罗、席勒、加里巴尔底、玛克尼·弥莱等大人物的传记,“lalu对于那些伟大的个性, 都要给以最高的评价”,以安慰和鼓励“世上不幸的人们”, 使他们超拔于苦难之上, 同艰苦的命运斗争, 努力做一个“无愧于人的人”。他曾在1902 年10 月致玛尔维达的信中说, 他将依照布吕达克的格式来介绍现代英雄的事迹, 强调他们的道德品格, 而且, 他将从贝多芬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