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
up新势力
【摘 要】摘 要:中印文化是有着相似性的东方多元文化。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与儒家“和”文化思想在中印两国文化中具有最显著的相似性,它们都把对“和平,和睦与和谐”的追求作为两国文化的价值诉求。“非暴力”思想与“和”思想是人类和平、和睦相处的一剂良药,具有普世价值。它们的价值导向为两国和人类社会“和谐”相处提供了新的文化选择思维范式,且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服务质量模型【年(卷),期】2010(032)005
金融英语证书
【总页数】康莱特6
【关键词】关键词:中印文化;非暴力思想;和文化;价值导向
儒家的“和”思想与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具有相似性,其最为显著的表现在:印度佛教中的“
非暴力”思想,与儒家“和”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等和谐思想为契合的“和谐价值观”。所谓“非暴力”(Non-Violencism),源于古梵文“阿希姆莎”一词,是一种宗教戒律或道德原则:即不伤害他人感情,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并主张“戒杀”、“忍让”、“宽恕”和“人道”等道德伦理观念。所谓儒家的“和”文化思想,即主张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天、地和人看成一个统一、平衡与和谐发展的整体;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和谐有序,倡导建立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的德行思想体系,从而达到“仁者爱人,礼之用、和为贵”[1]。新世纪在中印社会文化转型中,中印文化都面临着东方文化圈内的外来文化的及现代化的挑战。那么,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与儒家文化中的“和”思想是否可为中印文化交流、化解人类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冲突,及“普世和谐价值观”等问题的解决提供最佳的文化选择方式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一、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的理论精神渊源及其影响
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理论渊源和作用给印度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它影响着印度人民的社会文化思维意识和价值观念,制约着印度人民的社会生活及其社会行为体行为准则的思维选择范式。
提高行政效率的途径
(一)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的源流之一——印度早期农耕文明和印度教
在印度农耕文明时期,以牛马为代表的大型家畜,已经不是单纯的财富和食物来源,而是成了主要的生产工具和重要象征性的农家财产,且受到了崇敬,由此印度教产生了“不杀生”的“非暴力”观念。婆罗门主张:用一种“调和折中”的办法附和佛陀的新思想观念,因为婆罗门当时有很健全的道德训诫。婆罗门和佛陀弟子都曾传播、示范和教育“善行”,因为“善行”能带来好处。婆罗门指导人生归宿的学说是“转变说”,讲“宇宙是从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婆罗门宣扬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认为人的灵魂不灭,而转世的形态又取决于此生是否按婆罗门教义行事。婆罗门的《吠陀》经典《奥义书》,把灵魂转世的思想系统化为业报轮回和解脱,指出人的行为善恶是由梵决定的,人在灵魂轮回中的行为有善恶,并会受到报应。婆罗门在发展《奥义书》思想的同时,还宣传“爱”和“非暴力”原则,它肯定了人神一致的共同性,并把智、行、信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整体瑜伽,并以此作为价值实践活动的基本方式。耆那教产生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约与佛教同时兴起。耆那教信奉业报轮回、灵魂解脱、苦行主义和清净与污染的伦理学说。它提出要获得灵魂的解脱,道德上的清净,最后通过“涅槃”。耆那教主张严守戒律,并提出了五条戒律:不杀生、不欺诳、不盗窃、不奸淫和戒私财;提倡身卧钉床、日晒等苦行。耆那教还主张以人道主义和博爱等观点对待众生、自然和社 会。
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的理念,同样见诸于印度诸宗教的神灵观和人性观。至于神性,印度宗教是多神宗教,神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是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最高准则和永恒法则。神被赋予道德含义,在道德观上,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善与爱”,是“善”和“爱”的合一。神就是生命、真理和光明;神就是道德;神性就在你心中,神的爱和善具有无穷的潜力、转化力及推动力,它促使人们主动地去爱别人和善待别人。至于人性,“人是个小宇宙”,就像外在世界大宇宙一样具有物质和精神或肉体和灵魂两部分,肉体代表物质,精神代表灵魂,人和精神是同一的,即神性和人性的“人神合一”。
(二)印度佛教中的“非暴力”思想源流之二——佛陀教义
佛陀教义,尤其是它的非暴力的社会纲领,和它对自由(解脱)问题的探寻,始终与人性问题是相互联系的。表面活性剂论文
据《三藏经》记载,佛陀主张:宇宙是服从自然法则的,人们遵循自然规律可以获得自由幸福。这里的自然律的最重要的是伦理的、也是物质的因果律。其意识之流按照伦理因果生
生相续,其生命轮回目的是达到最终的安宁。佛陀修行的纲领是道德行为,而其最重要的是禅定功夫,只有禅定方能透彻了悟宇宙本质和个人存在的真谛,从而超脱外界影响,达到心的和平安宁的境界。这正是佛陀所主张的“戒”、“定”、“慧”和“解脱”的思想精髓表征。佛陀认为,沙门对社会“友善”且应以“道德教悔”方式劝导社会变革。它的性格特质,就是用它的谈话来说服对方,不当面驳斥别人的观点和修行方法,挑起对方辩论证明自己有理,同时引导对方走向它所发现的真理领域。这表现为佛陀追求安宁和平,及永不动摇地追求真理的智慧。这是“中道”的典型样板。《大般涅槃经》关于无常概念,严格主张避免极端的中道观:不堕边见,不走极端,具有浓厚的调和彩、中间彩。佛陀倡导“七觉支”(念住、择法、精进、喜、轻安、定和舍),即以“慈心”、“悲怀”、“喜他”和“舍心”来解放思想;以充满慈悲等思想、宏博庄严、无边无量和无憎无暴,充塞流行于全宇宙间。佛陀关于“八正道”,其意谓达到关于人生解脱的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无瞋,不起害心;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正当的生活,远离一切不正职业;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止恶修善,向解脱精进;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
正定,正确的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大般涅槃经》说,佛陀对于在有关民主政府原则的讨论时,力图传播天下众生在法律面前平等的“天下一家”的和谐思想。佛陀认为,皇帝的统治施政,不应允许非正义的行为在他们的领土内发生,他们要忍让、修养和安宁其心,以达寂灭境避免坏事情,以使自己的行为合于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