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wenjianshe001@163
43
琼台师范学院 赵海虹
摘要:《等待戈多》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创作的著名戏剧,只有两幕,1953年首演。《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以及心理活动障碍。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甚至连作者也公开表示不知道“戈多”是谁,但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却深深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本文通过剖析人物信仰缺失所引起的社会思考,以及如何构建新的人生价值体系,期待能对处于大变革社会的人们有所启迪。 关键词:信仰缺失 社会启迪 价值体系重建
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
引言
1906年,塞缪尔・贝克特出生于英国爱尔兰,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贝克特自从结识了爱尔兰意识流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后,深深受到他的影响。二战期间,贝克特亲自参与了地下抵抗组织并经历了巴黎的沦陷。战争在作者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此后立志于文学创作,并创作出了影响巨大的作品。《等待戈多》是一出两幕剧。剧作无论从剧情内容到表演形式,都体现出了与传统戏剧大相径庭的荒诞。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现实世界的荒谬丑恶和混乱无序,写出了在这样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悲哀。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孤寂落寞的,从创作的背景可以看出那次战争带给人们的心理创伤的严重程度,百姓们的心灵疮痍遍布,精神无所依托,他们失去
了信仰,更看不到希望,时刻处在孤立无援和恐惧幻灭痛苦绝望的境地。本文拟通过在社会震荡的背景下,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这部作品所映射出来随波逐流的大众心态,信仰缺失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读者共飨。
一、时代背景及人物的心理波动
荒诞派戏剧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它否认人类存在的意义,失去对人类社会的信心,认为世界对人类是冷酷的和不可理解的。这是二战之后的社会现实在人的意识形态里的反映。谈论人生的荒诞性,早就见诸古代西方戏剧。自希腊悲剧开始,就有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条件的残酷性与荒诞性表示关注。荒诞派剧作家不是用传统的、理智的手法来反映生活,而是运用隐晦、荒诞的艺术手法直接
表现人生荒诞的存在。戏剧《等待戈多》的第一幕,表现了两个不明身份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他们守候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在等待戈多的到来。戏剧的主题和核心,就是等待希望,表现的是人类与环境抗争的心理状态。在无望之中寻与等待,最终,却是难以逃脱悲剧的命运。那么,“戈多”到底是谁?作者没有交代,他或她始终如同是一个幻影,这既像是一个朦胧虚无的故事,又像是一个美丽的海市蜃楼。但是没有露面的戈多,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中心,也成为了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通过查阅戏剧作者的一些背景资料可以知道,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当看到身边大批人因为战争所产生的改变,看到战争给人们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作者有着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在等待着希望,
又在希望中等待,但是戈多呢,似乎会来,又总是不来。因此,他们为消磨时间,就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并错误地把路过的主仆二人当作了戈多。在天就要黑了的时候,过来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这不正是象征在战争伊始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与和平社会秩序的憧憬和希望吗?“今天没有实
现,明天肯定可以实现”。
二、心理波动及人物的信仰缺失
在《等待戈多》这出戏剧的第二幕里,表现的是次日黄昏,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一如昨日地在等待戈多
到来。所不同的是,作为场景道具的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再一次到来的主仆二人却变成了瞎子和哑巴。这些情景意味着时间是又过了一年呢,还是若干年,又还是时空中经历了什么?作者依然没有交代。直到戏剧中再一次出现了天黑时分,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让流浪汉戈戈和狄狄两人感到非常的绝望,他们想,却没有死成,他们想离开,却又站着不能动。通过这些场景与情节,我们能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心理压抑。他们在对戈多的等待中产生非常深刻的内心绝望,而这种绝望甚至严重到了不知道究竟为什么要去等待戈多的程度。似乎就是为了等待而等待,戈多是谁已经不再重要了。由于无法等到,人们的价值观开始变形与扭曲,人的心灵开始狂躁和不安,从而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极端的怀疑。《等待戈多》用文学和戏剧艺术昭示人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荒诞的结果,信仰又是什么?其实信仰就是人们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
DOI:10.16412/jki.1001-8476.2016.29.022
44
WEN XUE
文学2016.10信仰是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人们在信仰的指引下,对未来充满希望,靠道德约束自己,因此可以做到行善除恶;为了争取自己信仰体的利益,也能做到公德和人类行为秩序的良好处理。因此,信仰是反物质的,是灵魂的导航仪,没有了信仰,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戏剧的第二幕,无疑地表现出了人们心理的变化:从坚定的等待到彻底绝望,因为信仰的缺失,动摇了等待者也是希望者的人生价值天平,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想死却死不了,想走却不能动。用文学与戏剧的表现手法从侧面折射出战争带给社会秩序的巨大冲击和破坏,并由此带给人的心理伤害:人们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他们不能确认自己的信仰是不是错误的,怀疑,彷徨,犹豫不定,极度痛苦。大论坛
三、艺术成就及带给社会的巨大影响
贝克特从青少年时代即开始写作,已有不少诗歌和小说作品问世。他于1948年创作的《等待戈多》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等待戈多》是贝克特从小说转向戏剧创作的转折点,也是20世纪戏剧风格从现代主义走向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标志。戏剧人物单调、情节简单的《等待戈多》,演出无疑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从文学和社会的关系意义上来讲,“一千个观众(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观众会对《等待戈多》有着不同的反应与评价。但是,大家又似乎有些恍然大悟:戈多,原来是那个理想中得不到的东西啊!所以,戏剧《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却是未知的,也许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有所爱,有所期待”。因此,《等待戈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也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人类推入绝望的深渊,他还是弥散着一丝留下一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人道主义的
思想。
杀虎口下载欣赏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不是因为他通过《等待戈多》来反映现代文明社会中不少人精神失落的苦闷与迷惘,而是在于它本身的艺术价值。贝克特认为:只设有情节,没有动作的艺术,算不上是纯正的艺术。这话虽然有些过激,但《等待戈多》这部荒诞戏剧的经典作品正体现这种反传统的艺术主张。没有逻辑的剧情,只有支离破碎的语言,荒诞派戏剧不关心是否具有现实生活的真实,而是强调象征意义。这恰恰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表达形式。所谓的艺术,应当是为人服务给人愉悦给人快乐给人影响的东西。1969年,贝克特因他那传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得到振奋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紧密结合起来,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我们应当欣赏这种创作风格。
四、用现代人的眼光思考价值体系的重建
戈尔巴乔夫访华
《等待戈多》这部戏剧能够获得如此成功,也许是作者贝克特始料未及的。但是,一部作品有如此高的社会评价和文学地位,绝不会仅仅因为作者拥有高超的戏剧文学的创作技巧,应该也必须是作者有着大量而深刻的社会阅历和心灵体验,使他能够与人民有心灵和心灵的交流,他还须接地气,真正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社会体的思想裂变,只有这样才会使作者产生强烈的创作灵感,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酣畅淋漓和入木三分的反映现实生活之深邃的文学作品。
青岛大炼油
我们知道,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反戏剧”。在传统的戏剧中,有明确的情境规定,戏剧冲突需要有一个中心事件来构起,并以此为线索,将戏剧冲突逐步发展,形成剧情的起伏跌宕与高潮;人物有固定的身份和性格,人物之间有明确的关系;这两方面的基础,是构成戏剧冲突推进的现实依据。然而,这一切对于荒诞派戏剧而言,都不是重要的,戏剧的场景、人物的关系、情节的发展,
这些传统戏剧里面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荒诞派戏剧里都变成虚拟化的了,不是围绕戏剧冲突来进行人物的对话,对话充满了语无伦次的废语,根本不用顾及情节的发展、人物的性格、生活的意义等多方面的逻辑关系。这就是荒诞派戏剧理论所说的“纯粹的戏剧性”,剧中人物那些颠三倒四的对白,变成了荒诞派戏剧理论所说的“内心世界在舞台上的外化”。为达到对气氛与环境极度荒诞的营造目的,荒诞派的戏剧家们这样做就是能产生出该派理论家所说的“客观存在的世界就是荒诞的”的效果。
当今,人们正在试图从价值体系的形成和改善认知方式的更新上做出有益的尝试,进行诚信体系重建,那么,谁将担负起这个责任呢?笔者认为,能担负起这个责任就是能影响人们感受的所有的消息渠道。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微博、、各类公众平台越来越多,“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要改变社会上的荒诞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共同努力,形成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构建一个有秩序的价值体系,重新构筑缺失的信仰:多传达些弘扬正能量的励志消息,少传递些拜金的明星八卦;多引导些积极健康的人生方式,少做出些不疼不痒的无病呻吟;多关注些社会弱势体的生活环境,少迎合些情趣低下的庸脂俗粉。
最后,笔者希望大家通过对《等待戈多》这部戏剧的剖析,更多地认知这个高速变化的时代,更多地关注这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从而帮助信仰缺失的人构筑一个正面的价值体系,为我们和谐社会的建立作出自己积极的努力。语
参考文献
[1]袁联波.论荒诞派戏剧的衔接与连贯[J].戏剧文学,2006(11).
[2]郭继德.中西荒诞派戏剧之比较[J].山东大学学报,2003(05).
[3]马丁・艾斯林.荒诞派戏剧[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4]韩曦.荒诞派戏剧在中国[J].外国文学,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