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迪伦马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瑞士剧作家,他以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主题,创作了一系列具有怪诞风格的悲喜剧。怪诞是迪伦马特最具代表性的戏剧标签,他作品中的怪诞手法无处不在,将各种对立因素包括美与丑、喜剧性与悲剧性、可怕与可笑、寻常与离奇、幻想与真实、崇高与卑琐等等奇妙地混合在一起组成一幅人类社会的怪诞图景,在戏剧情节、语言、人物、场景方面均有体现。本文旨在对迪伦马特戏剧的怪诞风格进行整体把握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怪诞手法在情节安排上的体现。 关键词:迪伦马特;戏剧;怪诞;情节安排
The Analysis of the grotesque practices in reflection of the plot arrangement in Dürrenmatt’s drama
Abstract: Friedrich Dürrenmatt is Helvetian playwright of international prestige after theSecond World War. He composed a series of grotesque tragicomedies to revealthe tragic theme in camouflage of comedic form. Grotesque is one of Dürrenmatt’s unique traits.
In his works, lots of grotesque styles could be found everywhere, blending many contradictory elements for instance comedy and tragety, scared and ridiculous, usual and bizarre, imagination and real, lofty and wretched to a special picture of the human being society, which can be shown by the dramatic plot, languages, characters and scenes aspects. This essay aims to desployed Dürrenmatt grotesque drama based on the overall grasp,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its grotesque practices reflected in the plot arrangement.什么叫市场营销
Key word: Dürrenmatt;drama;grotesque;plot arrangement
教育叙事研究的一般步骤>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目 录
一、迪伦马特的怪诞艺术风格………………………………………………………1
二、情节安排中的怪诞手法…………………………………………………………2
(一)以“喜”写“悲”……………………………………………………………3
(二)设计反常情节…………………………………………………………………4
(三)插入偶然事件…………………………………………………………………5
(四)利用悖谬思维…………………………………………………………………5结合律
三、结语………………………………………………………………………………6
参考文献………………………………………………………………………………7
迪伦马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全球享有盛誉的瑞士剧作家,被称为“继布莱希特之后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也有人称他是最受欢迎的欧洲当代剧作家,甚至有人将他与阿里斯托芬、易卜生和肖伯纳相提并论。迪伦马特擅长用喜剧的方式来表现悲剧的主题,创作了一系列的悲喜剧,而“怪诞”则是他戏剧的核心表现手法。西方评论家莱因哈德·格林说:“怪诞……构成迪伦马特戏剧的基本结构,一如间离法体现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戏剧的基本结构。”本文将在总体阐释迪伦马特怪诞风格基础上,从情节分析的角度入手,分析其怪诞表现手法在情节安排上的体现。
一、迪伦马特的怪诞艺术风格
在《戏剧问题》一文里,迪伦马特对“怪诞”这个概念有一段格阐释和界定:“怪诞莫过是一种感知的表现,一种感知的背谬,也就是说一个怪物的形象,一个面目全非的世界的面目。就像我们的思维没有悖谬这个概念则寸步难行一样,艺术亦是如此,我们这个世界也不例外。”对迪伦马特来说,怪诞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因此在他以《老妇还乡》、《物理学家》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及其戏剧论著《戏剧问题》中均可到“怪诞”的影子。他常常把崇高与滑稽的事情彼此联合,把不同领域或不同时代的事物加以混淆,或将两种极端的东西加以对照,或使丑陋与美观的形象互相变换,怪诞的手法通过把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加以变形,使观众原本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产生审美距离,引起观众的不安和惊异,思考也就由此产生。
迪伦马特擅长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主题,他认为“悲剧克服距离……喜剧创造距离”。在喜剧的形式中,怪诞的意念和物象是通过一种“即兴奇想”的方式被表现出来的。所谓“即兴奇想”就是“一些突如其来的想法,犹如炮弹射入世界,形成一个漏斗形的图像,遂使现实生活变得滑稽可笑。”叶廷芳认为迪伦马特的“即兴奇想”与阿里斯托芬的观点如出一
撤,目的是揭露和嘲讽现实。在《关于<物理学家>的21点说明》中,作者又把“即兴奇想”表述为“偶然事件”。迪伦马特的剧本中处处呈现出怪诞的样貌:老妇克莱尔不但行为举止异于常人,而且还是一个由象牙和金属组建的人,她身边的两个盲人不但外表丑陋,说话还是不断重复的双声部,完全没有真实感;古巴比伦的两朝皇帝总是轮流成为对方的踩脚凳,王朝更替这般简单,让人觉得滑稽可笑;罗马帝国的皇帝的最大爱好竟然是养鸡,并且以历代皇帝的名字给每只鸡命名等等。这些怪诞的因素是与观众的现实体验有很大差距的,由此产生一种陌生化效果,所以观众并不需要借助其他外在的间离手法来跳出剧情。
曾有研究者把迪伦马特归入“荒诞派”,但作者本人却不那么认为,迪伦马特的戏剧不仅不可归为荒诞派戏剧,甚至很大程度上是与荒诞派戏剧对立的。怪诞与荒诞的最重要区别是对待希望与绝望的态度不同,这也是迪伦马特与荒诞派作家的最根本不同。荒诞派戏剧是一种反传统戏剧,现实世界的无意义、非理性和荒谬是荒诞戏剧的主要表现内容,因此传统戏剧中的动作、语言、人物等很多要素都被否定,而仅仅以具体的舞台形象加以呈现,本质是悲观与绝望。但迪伦马特的怪诞以真实为基础和目的,怪诞与时代问题密不可分,迪伦马特观察最具体、最切实,体会最深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除了关注生活中可
见的那些畸形、残酷的种种罪像以外,他还关注对人类造成致命威胁的世界性危机,比如强权霸主势力的猖狂、金钱冷酷势力的横行以及不顾及后果的科学发明等等。并且在结构方面,迪伦马特的戏剧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贯穿始终的戏剧情节以及紧张的戏剧冲突,甚至对传统戏剧有所继承,利用“三一律”的法则来架构剧本。
二、情节安排中的怪诞手法
怪诞手法经常贯穿迪伦马特创作的始终,它有时表现为事理离奇、两极反差有时表现为逻辑悖谬,有时表现为形象狰狞、生理畸形和画面残酷等。从主题的确立开始,到情节的安排、逻辑的思考、人物的塑造、语言的运用各各方面都无处不在。在人物方面,迪伦马特的主人公大都兼具喜剧彩与悲剧性,采用了人物外形怪诞化、打乱人物关系、形象类型化处理等方法。其次,迪伦马特的戏剧语言风格也很独特,经常使用人物语言自相矛盾的方法使真相浮现,并且多次运用喜剧中的常见手法“重复”来增强滑稽和讽刺的效果。场景方面,迪伦马特善于将各种对立因素混杂在戏剧场景之中,营造怪诞的环境,再将人物放置于这样的场景中,通过言行营造出恐怖、滑稽、悲伤混为一体的气氛。
迪伦马特的作品往往有着传统的戏剧结构,完整的情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悲剧
的组成划分为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和歌曲。在六个成分中,最重要的是情节,即事件的安排,情节是悲剧的基础,如同悲剧的灵魂。由此可见情节的重要性。“迪伦马特的作品中存在着古希腊悲剧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体现了悲剧中最重要的命运性,但却不再如传统戏剧一般一味的展现悲剧的崇高。”迪伦马特在安排情节时,采用了很多怪诞手法,主要包括以喜写悲、设置反常情节、插入偶然事件和利用悖谬思维四个方面。
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
(一)以“喜”写“悲”
《罗慕路斯大帝》的体裁是“四幕非史实性的历史喜剧”,《天使来到巴比伦》是“断片性三幕喜剧”,《老妇还乡》是“悲喜剧”,《弗兰克五世》是“喜歌剧”,《物理学家》与《流星》是“二幕喜剧”。迪伦马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为喜剧,却否定了传统喜剧的形式。他认为喜剧不能仅有大圆满的结局,而且要表现毁灭,这种毁灭不是由虚幻不真实的神秘力量和命运所致的,而是由社会自身的缺陷决定的,因此他的喜剧是一种沉重的喜剧,即用“喜”的形式去表现“悲”的主题。从本质上讲,悲剧的情节在迪伦马特笔下用喜剧的手法被表现了出来,是典型的悲喜剧。悲喜剧并非迪伦马特首创,莎士比亚的一些喜剧中就有悲
波希米亚人
剧因素,但其中喜剧的因素与悲剧的因素并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更像是两种成分的衔接。而迪伦马特的作品中的喜剧性与悲剧性更像是事物的两面,形式与内容形成了一种浑然天成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喜剧性与悲剧性正反同体,便体现出了戏剧的怪诞性。
《罗慕路斯大帝》以西欧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为背景,取材于公元476年罗马的末代君主罗幕路斯被日耳曼皇帝鄂多亚克废黜,西罗马从此灭亡的史料。但作者却不是以通过这个剧来再现历史为目的,而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历史和哲学观点。因此《罗幕路斯大帝》是一部“非历史的历史剧”,即喜剧性的情节,却是悲剧性的人物。为此,迪伦马特让罗幕路斯穿上了“傻瓜”的外衣,自登基后就不再过问国事,而是整日以养鸡度日,于是整个舞台变成了一个一片混乱的养鸡场;随着前线战败的消息频频传来,皇宫里除了这位皇帝以外的所有人都日渐紧张,希望罗幕路斯可以带领他们进行反抗,后来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竟然伺机谋反,于是罗幕路斯在自己卧室的柜子里、壁橱里、床底下、沙发底下的各个角落都发现了想要刺杀自己的大臣。这些情节到处充满着滑稽可笑的喜剧因素,但悲剧因素也从中而生。作者通过罗幕路斯这个形象展现出了帝国主义的强权政治,暴露了这种统治下隐藏的反人民本质,批判了沙文主义和盲从的爱国主义。戏剧的最后罗慕路斯不得不接受“世界法庭”对他的审判,而鄂多亚克更害怕日耳曼变成下一个罗马帝国,他们都
被同样的命运所支配,即不能改变过去无力面对未来。因为在作者看来,历史的轨道是难以更改的,任何人的努力都将迎来悲剧性的结局。
《老妇还乡》是一出典型的悲喜剧,基本结构是情节的双线对比发展。一条线索是在老妇克莱尔金钱势力的诱惑下,居伦城的人们在贫穷中逐渐被收买走向良心泯灭道路的过程,通过道德的不断下降展现出喜剧性;另一条是伊尔在居伦城众人逼迫施压下终于认识到自己的罪行,用结束生命来赎清罪过的过程,展现的是道德不断上升的过程,导致戏剧以悲剧收场。迪伦马特并非只展现了喜剧与悲剧两种对立因素的混合,并且很好的体现了它们之间的转化。这种道德下降带来的喜剧性与道德上升带来的悲剧性之间的转化效果便是怪诞的最好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