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作为一名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人员,在进行现场评审过程中对第一要素“法律法规和标准”考核的内容是什么? 答(1)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识别获取。……1.企业应建立识别和获取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确定获取渠道、方式和时机,及时识别和获取,定期更新。2.企业应将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及时传达给相关方。
(2)法律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评价。……企业应每年至少1次对适用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的执行情况进行符合性评价,消除违规现象和行为。
2、属于国家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有哪些(说出十种)? 答:一、光气及光气化工艺;二、电解工艺(氯碱);
三、氯化工艺;四、硝化工艺;五、合成氨工艺;六、裂解(裂化)工艺;
七、氟化工艺;八、加氢工艺;九、重氮化工艺;十、氧化工艺;
十一、过氧化工艺;十二、胺基化工艺;十三、磺化工艺;
十四、聚合工艺;十五、烷基化工艺;
十六、新型煤化工工艺:煤制油(甲醇制汽油、费-托合成油)、煤制烯烃(甲醇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乙二醇(合成气制乙二醇)、煤制甲烷气(煤气甲烷化)、煤制甲醇、甲醇制醋酸等工艺。
十七、电石生产工艺;十八、偶氮化工艺;
3.某公司使用和储存的氨量为:制冷机房内设置4苯甲酸的重结晶
台10m3卧式罐,氨的相对密度为0.6,充装系数为0.8,氨制冷系统内其他设备(含虹吸罐、低压循环贮液桶、排液桶、集油器、蒸发式冷凝器等)及液氨管道内储存的氨量估计为11t,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是几级?(氨的临界量为10t,氨的的校正系数为2,厂外可能暴露人员的矫正系数1.5) 答案:R=1.5*(2*(11+4*10*0.8*0.6)/10)=6.04*1.5=9.06
属于四级重大危险源
一、分级指标
采用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与其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中规定的临界量比值,经校正系数校正后的比值之和R作为分级指标。
二、R的计算方法
式中:
q1,q2,…,qn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在线)量(单位:吨);
Q1,Q2,…,Q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吨);
β1,β2…,βn—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校正系数;
α— 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厂区外暴露人员的校正系数。
三、校正系数β的取值
根据单元内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同,设定校正系数β值,见表1和表2:
表1 校正系数β取值表
危险化学品 类别 | 毒性气体 | 爆炸品 | 易燃气体 | 其他类 郴州日报电子版危险化学品 |
β | 见表2 | 2 | 1.5 | 1 |
| | | | |
注:危险化学品类别依据《危险货物品名表》中分类标准确定。
表2 常见毒性气体校正系数β值取值表
毒性气体名称 | 一氧 化碳 | 二氧 化硫 | 氨 | 环氧 乙烷 | 氯化氢 | 溴甲烷 | 氯 |
β | 2 | 2 | 2 | 2 | 3 | 3 | 4 |
毒性气体名称 | 硫化氢 | 氟化氢 | 二氧 化氮 | 氰化氢 | 碳酰氯 | 磷化氢 | 异氰酸甲酯 |
β | 5 | 5 | 10 | 10 | 20 | 20 | 20 |
| | | | | | | |
注:未在表2中列出的有毒气体可按β=2取值,剧毒气体可按β=4取值。
四、校正系数α的取值
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厂区边界向外扩展500米范围内常住人口数量,设定厂外暴露人员校正系数α值,见表3:表3 校正系数α取值表
厂外可能暴露人员数量 | α |
100人以上 | 2.0 |
50人~99人 | 1.5 |
30人~49人 | 1.2 |
1条形码标签~29人 | 1.0 |
0人 | 0.5 |
| |
五、分级标准
根据计算出来的R值,按表4确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级别。
表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和R值的对应关系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级别 | R值 |
一级 | R≥100 |
二级 | 100>R≥50 |
三级 | 50>R≥10 |
四级 | R<10 |
| |
4. 简述作为一名危化品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人员,在进行现场评审过程中对企业主要负责人重点考核的内容(企业主要负责人应知应会的内容)? 答:1. 主要负责人应清楚本单位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情况和做法。
2. 主要负责人应清楚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目标。
3. 主要负责人应清楚主要负责人的安全生产职责(重点了解《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六项职责)和安委会安全职责。
氢化可的松4. 主要负责人如何提供资源支持。(如何提供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力、物力、 财力等资源情况)。
ppva5. 主要负责人每季度至少主持召开一次安委会会议,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的情况。
6. 主要负责人应清楚领导干部带班制度的执行情况。
7. 企业负责人组织开展风险评价工作的情况。
8. 企业负责人是否了解事故时自己的职责,事故报告职责和时限。
9. 主要负责人组织参与安全标准化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