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的浓度指标和净化度指标

阅读: 评论:0

废水的浓度指标和净化度指标
1、BOD(生物需氧量):废水中的有机物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进行完全氧化分解时所消耗的溶氧量。
2COD(化学需氧量):利用强氧化剂对被测废水中有机物进行氧化时所消耗的氧量。强氧化剂主要有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等。
3SS(悬浮物):废水中悬浮的固体杂质含量。
4MLSS滑翔机德雷克斯勒(混合液悬浮物浓度):单位体积活性污泥混合液中悬浮物的重量,有时也称之为混合液污泥浓度MLSS大小间接反映了混合液中所含微生物的量。MLSS=Ma+Me+Mi+Mii    Ma:具有代谢功能活性的微生物体;Me:微生物内源代谢、自身氧化的残留物;Mi:由原污水挟入的难为细菌降解的惰性有机物质;Mii:由污水挟入的无机物质。
  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表示有机悬浮固体的浓度。
MLVSS=Ma+Me+Mi在一定条件下MLVSS/MLSS比值是比较固定的,但不同废水间MLVSS/MLSS有差异。
5SV3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分钟后,沉淀污泥与混合液之体积比(以%表示)。测量方法:取曝气池混合液于1000ml量筒中,静置沉淀30分钟,下部污泥所占体积比即为污泥沉降比。
6SVI(污泥容积指数):本项指标的物理意义是在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经过30min静沉后,每g干污泥所形成的沉淀污泥所占有的容积,以ml计。
SVI=SV(ml/l)/MLSS(g/l)
7、污泥龄(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活性污泥处理系统保持正常、稳定运行,必须在曝气池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悬浮固体(MLSS)量。
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VX)与每日排放污泥量之比,称之为污泥龄,即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因此有称为生物固体平均停留时间
8BOD-污泥负荷与BOD-容积负荷:
是有机污染物量与活性污泥量的比值(F/M)。
F/M=QSa/XV
Q:污水流量,m3/d
薛定谔猫态Sa:原污水中有机物(BOD夏木尼)的浓度,mg/l
V:曝气池容积,m3
X: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浓度,mg/l.
SBR工艺
1、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如下:   
        汽化废水、甲醇废水    事故池
集水池
pH调节池 
破氰池
中和池
絮凝池
沉淀池
生活污水  格栅井  生活污水吸水井  均质池
水解酸化池    SBR缓冲池    SBR    监测池    排水池
2、工艺流程说明
气化废水、甲醇废水经管道送入集水池,检测后根据水质情况,泵入pH调节池(车间事故排放时废水进入事故池),调节水质、水量后入破氰池,破氰后再进入中和池调节pH值,中和后的废水加入混凝剂进入沉淀池沉淀。沉淀后的废水进入均质池。
厂区生活污水经机械格栅去除较大的纤维及杂物后,自流入生活污水集水池,再经泵抽入均质池。生活污水和经过预处理后的其它废水在均质池混合均质,再进入水解酸化池进行水解酸化处理,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好氧生物处理,同时去除部分COD。并将SBR池的污泥回流到水解池进行反硝化反应,以去除部分氨氮。
经水解酸化后废水泵入SBR池进行好氧处理,去除大部分COD及氨氮,后直接排入监测池。监测池设有在线COD分析仪,检测达标后排放;若检测不达标则回流至均质池进行重新处理。
由于该项目废水NH4-N/COD值较高,运行中SBR池可能出现碳源不足,从而影响NH4-N的去除效果,必要时需向SBR池中投加甲醇,以补充SBR池脱氮所需的碳源。
沉淀池、水解酸化池及好氧池的污泥经排泥管进入污泥浓缩池浓缩,浓缩后经离心机脱水,上清液回均质池,干泥可在厂内集中堆积后外运,滤液回流到匀质池,不存在二次污染。
CASS工艺
1CASS工艺运行过程
CASS工艺运行过程包括充水曝气、充水沉淀(泥水分离)、上清液滗除和充水闲置等4个阶段并组成其运行的一个周期。CASS工艺的循环操作过程,具体运行过程为:(1) 充水曝气阶段。边进水边曝气,同时将主反应器区的污泥回流至生物选择器,污泥回流比约为20%(2) 充水沉淀阶段。停止曝气,静置沉淀使泥水分离。当混合液的污泥浓度为3500mg/L5000mg/L,沉淀后污泥可达15000mg/L左右。CASS工艺在沉淀阶段不停止进水。(3) 表面滗水(上清液排除)。此阶段反应器停止进水。滗水时由浮球式水位监测仪自动控制滗水器的升降,排水结束后滗水器自动复位。(4) 充水闲置阶段。实际滗水时间往往比设计时间短,其剩余时间用于反应器内污泥的闲置以恢复污泥的吸附能力。滗水和闲置期间,正常进水。CASS工艺的运行就是上述4个阶段依次进行并不断循环重复的过程。典型运行周期为4h,其中曝气2h、沉淀和滗水各1h美国中期选举结果公布。根据本厂实际情况,调整运行周期为6小时,其中曝气3h、沉淀和滗水各1.5h
2CASS工艺特点
与传统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相比,CASS工艺具有以下5个方面的特征。
(1) 建设费用低,由于省去了初次沉淀池、二次沉淀池及污泥回流设备,建设费用可节省20%30%。工艺流程简洁,污水厂主要构筑物为集水池、沉沙池、CASS 曝气池、污泥浓缩池,布局紧凑,占地面积可减少35%(2) 运行费用省,由于曝气是周期性的,池内溶解氧的浓度也是变化的,沉淀阶段和排水阶段溶解氧降低,重新开始曝气时,氧浓度梯度大,传递效率高,节能效果显著,运行费用节省10%25%(3) 有机物去处率高,出水水质好,不仅能有效去处污水中有机碳源污染物,而且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4) 管理简单,运行可靠,不易发生污泥膨胀,污水处理厂设备种类和数量较少,控制系统简单,运行安全可靠。(5) 污泥产量低,性质稳定,便于进一步处理与处置。
3CASS工艺控制方式
3.1、周期运行参数
CASS 池是整个生物处理系统的核心构筑物,其周期运行的特点是根据曝气、沉淀、滗水和间歇的工作特点,自动系统共设定有曝气、沉淀、滗水、间歇、滗水器下降、滗水器暂停、滗水器上升七个时间参数,可以灵活的设定周期运行参数。
3.2DO(溶解氧)的控制
CASS 工艺而言,DO 的控制是CASS工艺运行的一个主要参数。就是通过对曝气强度和DO的控制从而进行高效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而和生物除磷。溶解氧的浓度要求比较严格。通常设置溶解氧探头测定曝气阶段开始和结束时的溶解氧变化情况,作为调节曝气强度和排除剩余污泥量的控制参数。这种控制方式使池中溶解氧浓度与工艺要求相一致,最大程度减少曝气所需的能耗。溶解氧探头可以设置在主反应区至生物选择器之间的回流污泥管线上,也可以设置在CASS 反应器中,但要保证在任何阶段探头始终保持与活性污泥相接触。
理论化学4、工艺流程
4.1、工艺流程如下:   
化工废水、城市生活污水
   
厂内污水      厂内污水池    配水井              事故池
      细格栅    栅渣外运
滤液
   
        沉砂池    砂粒外运
上清液
剩余污泥
污泥浓缩机    污泥浓缩池    CASS      空气   
泥饼外运                  紫外消毒槽    计量堰    排水池
4.2、工艺流程说明
生活污水及化工废水经机械格栅去除较大的纤维及杂物后,自流入沉砂池(车间事故排放时污水进入事故池),经漩流搅拌后自流入CASS池(砂经提砂泵提升至砂水分离器进行砂水分离),CASS池分为厌氧和好氧两部分。厌氧部分对水进行均质、均量,并将大分
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物质,有利于好氧生物处理,同时去除部分COD。好氧池通过好氧曝气去除大部分COD及氨氮,并将污泥回流到厌氧池进行反硝化反应,以去除部分氨氮。污水通过滗水器排入紫外线消毒池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后的清水排入计量渠,计量渠设有在线COD分析仪及在线氨氮分析仪,检测达标后排放。
CASS池的剩余污泥经排泥泵提升至污泥浓缩池;上清液排入厂内污水池,浓缩后的污泥由污泥螺杆泵提升至带式压滤进行压滤,压滤后的污泥用车进行外运处理,滤液回流到厂内污水池,不存在二次污染。
污水站中所有机电设备均采用低噪声设备,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噪声污染污泥的培养
1、水解酸化污泥的培养
A、接种驯化法
一般接种采用同性质废水处理厂(站)的污泥,污泥应用密闭容器运输,减少污泥与空气的接触。加入池中后应及时加入废水并开启厌氧循环泵,3-5天后撇去1/3上清液,同时加入废水,一周后可考虑小水量连续进水。
如采用不同性质废水处理厂的污泥来接种,应先将池中加入清水并静置2-3天,待水中溶解氧消耗殆尽后加入接种污泥,同时加面粉或投加工业葡萄糖进行活化,一周后考虑小批量加入废水,并根据处理效果逐渐增加进行负荷,一般每增加一次负荷需稳定运行一周左右。接种污泥量可按MVSS进行考虑,也可按构筑物有效容积进行考虑,本项目厌氧污泥接种量按MVSS3000mg/l或构筑物有效容积的三分之一进行污泥接种。
B、影响水解酸化的主要因素
① PH:最宜为6.58.5,最宽限度为69。如pH上下波动较大要及时投加碱(石灰乳、石灰水)或酸(盐酸、硫酸)。切勿投加过量。
温度:微生物在1830℃时生长最好。大于35℃或小于10℃不利于微生物生长。考虑到废水可生化性能好,且废水本身有一定的温度,本工程设计时考虑采常温(在冬季水温较低时通入一定量的蒸气,确保水解水温>15℃)。
C、观察和监测指标
温度、CODcrpHSS
水体发黑、发臭、并有少量气泡是水解酸化效果好的表现。
2、好氧污泥的培养   
好氧生化处理是有机废水达标排放的主要技术手段,培养适应不同性质有机废水的好氧微生物是好氧生化调试的关键。驯化的目的就是培养分解某种有机污染物的优势微生物种。驯化分为自培养驯化和接种驯化两种。
A、自培养驯化法
将好氧设备或构筑物(接触氧化池、曝气池等)加满清水。
投加粪便水,同时投加面粉(按0.2kg/m3投加),开始曝气。
采取间断曝气或连续曝气方式,每隔 2-3天,静置沉淀2小时,排去20机械工程学报投稿%的上清液,同时加20%的自来水(河水、冷却水),并补加面粉(按0.1kg/m3投加)。根据经验,约5天便可出现菌胶团、丝状菌等,再过2-3天出现原生动物,约第10-14天出现钟虫、轮虫等高等微生物,此时培养已成功。但微生物量较少,SV5%以下,需继续培养10天以上,
直至微生物量SV达到10%,培养结束。
驯化:向好氧设备或构筑物通入设计负荷20%的废水,如微生物适应良好,则每3-5天按设计负荷的10-20%递增废水量直至满负荷。如微生物适应性差,则需维持进水量或减少进水量,必要时投加0.1kg/m3面粉。驯化后期应调整废水的碳氮磷比例,防止因微量元素失衡而导致微生物生长不良。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12:01: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73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污泥   废水   进行   污水   曝气   运行   沉淀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