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道丨对话】乐为人师的血液病理医生潘增刚:教别人是最好的自我学习 住院医培训期间,尤其是在最忙最累的外科病理轮转时,经常一天只能吃顿晚饭,他把这种状态戏称为「三合一」;为了避免白天血糖低而影响工作,他在系里的咖啡室自制「速效提神升血糖咖啡糊」,笑言考虑以此申请个专利。 培训结束工作时,得知雇主医院上一年5个住院医的病理执业资格考试AP部分(Anatomic Pathology,解剖病理)全军覆没,他拍着胸脯告诉系主任:「我来后,如果再有人通不过,你扣我工资!」
勤奋,幽默,热心,精湛——他就是我们栏目本期对话的华人病理医生,耶鲁大学病理系副教授潘增刚。他一向认为:教别人是最好的自我学习。正是通过这样日积月累的刻苦努力和教学相长,他成为一名术有专攻的淋巴瘤亚专科病理医生。 对话主持人
青年病理医生
笪倩
本期对话嘉宾
潘增刚
病理学博士,病理学医生。专业方向是血液病理学和普通外科病理学。现就职于美国耶鲁大学病理学系,任副教授和住院医培训副主任。
卡巴斯基安全部队2012
本科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在大学期间和北医病理工作的三年里,师从高子芬教授,学习淋巴瘤诊断和科研。 出国读病理学博士期间,在血液病理学家Wing C. (John) Chan 的指导下,从生发中心B细胞和相关淋巴瘤中克隆出了两个新的基因,GCET1和 GCTE2/HAGL,现应用于淋巴瘤的分类和研究。
博士毕业后,先后在美国Creighton大学医学中心接受解剖病理和临床病理住院医培训,在Alabama大学病理学系接受外科病理学专科培训,以及加州City of Hope医学中心接受血液病理学专科培训。曾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病理学系任助理教授、副教授、住院医培训副主任。
潘增刚老师说,他常在阅片时播放一些轻松的古典钢琴曲。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堪称经典,给人带来宁静的心情。
在教学相长中自我成就
大连破网售假药案笪倩:淋巴瘤病理诊断在病理诊断中算非常疑难的一个学科,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它作为您的亚专业?您觉得淋巴瘤病理诊断难吗?
潘增刚博士:这要感谢我病理的领路人,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北医病理)的高子芬教授。我大学的专业是基础医学,大四下半年开始要去实验室做科研。我一直对病理感兴趣,就当仁不让地选择了病理系,然后很幸运地被分到了高教授的实验室。我先做了一年半的淋巴瘤相关科研,本科毕业后留在北医病理工作,继续在高教授的实验室从事淋巴瘤的科研、教学和诊断,直到三年后店铺。在她的影响下,我对淋巴瘤科研和诊断的兴趣越来越浓,决定以此为将来的职业。高教授对自己所有的学生都像严师慈母般的教导和关怀,付出了大量心血来培养病理科研和诊断人才,如今桃李满天下。尽管高教授现在已经退休了,她还在积极推动国内血液病理的规范化诊断,尤其是整合诊断。
淋巴瘤的诊断比较难。如今淋巴瘤病理的分类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所以对于新手或没有经过血液病理专科培训的医生而言,可能会更难。但对于长期专门从事血液病理工作的人来说,难度会小很多,毕竟真正的疑难病例还是少数。
笪倩:您赴美后经历了攻读博士学位、通过美国医师执业资格考试、住院医培训和两个专科训练。这条漫长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
潘增刚博士:我的经历和许多在美国行医的华人同行相似。在美国想要成为合格的医生,无论是国际医学生还是美国医学生,都要经过漫长的学习和魔鬼般的培训过程。对我们这些「国际医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首先要在读书或工作之余挤出大量时间备考,还要克服语言、文化和教育差异等不利因素。
我是一边读博、一边复习考试,博士毕业后没有做博士后研究,就直接开始了病理住院医训练。虽然比较顺利,但那几年真的非常非常辛苦,对自己的身心是极大的挑战。所以,外国学生要在美国行医,通常要有健康的体质和坚强的意志。另外,家庭和朋友多方面的支持也是十分必要的。
笪倩:您是怎样术有专攻、成为淋巴瘤病理诊断专家的?
潘增刚博士:其实,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什么专家,我和心目中的「专家」还有很大的距离。在我看来,想做好一件事情,其基本原则都是相似的:首先要有足够的兴趣,然后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最后就是坚持。我非常喜欢病理,病理不仅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日常爱好」,看病理切片和琢磨各种疑难病例是我的乐趣。
我每次看到好的病例,都会花足够的时间去琢磨、看书查文献、总结每个病例主要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还要研究鉴别诊断。这样可以举一反三,同时学习其它相关病变。通过长期积累,至今我收集了大量的经典或疑难病例,并且一一照相编号,归档形成自己的资料库。
我特别享受一个人坐在显微镜前、静静品味和思考的过程。有的病例要花上一两个小时,但它们的特征会一直刻在我的脑子里。有时我觉得,病理诊断如同在人中寻一个人,如果很了解对方,可能一眼就会辨认出来,哪怕是侧面或背面。要记住一个人,不在乎见过多少次或相处多久:如果用心,也许一两次即可铭刻在心;如果不在意,纵有数十次擦肩而遇,终如过眼云烟。
非你莫属20120101
(以上两段文字摘自「美国医人」中潘老师的文章)
笪倩:您在一篇回忆文章里多次提到自己对教学非常有热情,还曾立下军令状帮助系里的住院医通过考试,为什么这么喜欢当老师?
潘增刚博士:在我个人看来,教学是最好的自我学习过程。想教会别人,自己首先要充分学习、消化和整理,这种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远远胜于自学或听别人讲。我在外科病理专科训练期间把住院医和专科规培医生们组织起来一起学习。我自己先系统学习了外科病理,再把十几个章节分别整理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带着他们一起学。后来开始组织华人病理住院医学习,直到现在。在这个反复教和学的过程中,我自己的收获也是巨大的。
吉语教别人也会有一种成就感,尤其是帮助别人走出困境时。当年,我在接受专科培训时,我同级的专培医生来我帮忙, 因为他病理执业资格考试的两部分(AP和CP)均没有通过,成绩非常不理想。他平时培训和科研比较忙,工作也屡屡受挫,家里事情也很多,所以每天都灰头土脸的。我帮他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把书上的内容一条一条给他总结出来,让他系统地学习。然后每周见面三次,反复提问他,并带他一起子。后来他顺利通过了考试,到了工作。我工作后有一次外出开会,他还特地开车数小时来看我。当时的他容光焕发,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
新手如何攻坚克难淋巴瘤病理
笪倩:对一些年轻或初级的病理医生,在学习淋巴瘤诊断方面,您可以给一些建议吗?
潘增刚博士:美国病理住院医培训一共四年,其中淋巴结病理、骨髓病理、流式的培训时间加起来一般不超过四个月。所以这四个月仅仅是给血液病理打基础,了解淋巴瘤的大概分类和诊断思路,远远不足以单独处理病例。住院医毕业后需要经过一年系统的专科血液病理培训,这样才能单独发血液病理报告。
没有专门接受过血液病理专科培训的医生,如果对淋巴瘤比较感兴趣,想进一步学习,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和自我要求而定。可以只是泛泛地掌握,这样在平时工作中至少能够判断手头上的病例可疑淋巴瘤、需要给血液病理医生看;如果打算签发一些相对常见的和简单的淋巴瘤,这个要求就高一点;当然,如果想签发疑难的淋巴瘤病例,这个要求就更高了。
我个人觉得,想学淋巴瘤病理,第一步要有扎实的普通外科病理基础,hbv疫苗因为淋巴结的病变不一定都是淋巴瘤,也可以是转移癌、黑素瘤、或者其它非淋巴造血肿瘤。我在看每一
个淋巴结病变时总要提醒自己,有没有可能是外科病理病例(即非淋巴造血病变)。第二,要有淋巴造血系统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熟练掌握正常淋巴结的解剖结构形态、亚结构特点、细胞学特征、免疫表型、相互关系和功能等。直到现在,每当看到反应性的淋巴结时,我都会花一点时间来细细品味正常淋巴结的镜下形态特征。当你把正常的结构吃透了,处理不正常的病变就容易多了,许多病变会迎刃而解。第三,要熟悉常见的反应性和肿瘤性的淋巴结病变。比如说Kikuchi-Fujimoto disease、慢淋、弥漫大B、霍奇金淋巴瘤等,要知道它们的主要临床表现、形态学、组化、分子遗传学、亚型或变异型、和鉴别诊断。最后,还要掌握诊断淋巴结病变的思路和辅助诊断手段的应用,包括流式、组化、特染、分子、遗传学。
笪倩:平时工作当中怎么去提高呢?
潘增刚博士:win98这是多种因素决定的。单位整体的环境和氛围很重要,如果病例多,有高年资、经验丰富的淋巴瘤病理专家可以带教,这样非常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当然,关键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需要花大量时间去子、看书、查文献、请教别人、听讲座、体会和思考。病理学习,不光是血液病理,是一辈子的事情,真的是学无止境,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思考、打磨、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