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目标与支撑理念

阅读: 评论:0

教育广角南方论刊·2017年第11期
“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1]中世纪的大学以传播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大学的基本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度被认可的“知识自成目的”的观点[2]遭到质疑,知识的效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面向社会生活、强调功利的应用型专业教育得到社会、企业与家长的青睐。同时,政府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 28号)中明确提出,将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鼓励校企合作,加快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这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培养相关理念、实施层面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作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回应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期望,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由此谋求自身的更好发展,是高度理性的选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通过人才培养理念的呈现、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的设置以及课程体系的构建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征。分析培养方案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设定原则,梳理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修订)背后的支撑理念,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更好地向应用技术类大学转型,并持续、高效地改善学校向社会输出人才的质量。毋庸置疑,在展开讨论之前,理应更为清晰地界定“应用型人才”的具体所指。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学界早已提出,人才类型主要有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和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
后退哥
利益的应用型人才两种。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即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应用型人才一方面在知识的应用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以应用型研究的理论创新带来启发,特别是应用型人才所开展的应用型研究,发挥更为广泛的作用,因而产生更为深远的意义[3]。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球星马嘴自2010年以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持续制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基础教育和相关行业发展需要的具有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概而言之,本文所探讨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指知识视野较为宽广,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服务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直接为社会谋福利,直接将科学新发现或新知识用于社会实践领域;相对于“技能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较宽且较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及必要的专业知识。
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除了各具特的专业目标,高校应对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目标做出明确的界定。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2017级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为例,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被明确概括为“人文底蕴、科学精
成都计算机安全学会
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个方面。“人文底蕴”指向人文知识、人文情怀、人文思想的融会贯通;“科学精神”与“实践创新”强调理性思维、批判性精神、严谨求真,同时更重视实践中的勇于探索与创新;“学会学习”与“健康生活”从不同的维度重申沟通合作、自主学习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当代生活的重要性;“责任担当”进一步明确高等教育自身及其教育产出的社会责任。galfan
“核心素质培养目标”是一种描述性的目标界定,强调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合作沟通以及终身学习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与本科应用型人才“应用性”和“社会性”的特征相契合,而本科应用型人才“行业性”的特征则呈现于每个具体的“专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培养目标与支撑理念
李紫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广东广州  510303)
气囊【摘要】“应用型人才”指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其培养目标与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相契合。作为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支撑理念为:培养规格应与应用型人才的特征相一致;培养方案应与培养标准相契合;培养方案应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心;培养方案应反映人才培养模式的丰富与多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支撑理念
95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4:5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59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应用型   人才   社会   方案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