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教育原理复习资料

阅读: 评论:0

第一章
1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源.
3,人类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4.教育的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
5“二馆六学”即弘文管,崇文管,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6师生关系民主化是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7.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化。
8.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动力。
9.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问题。
10.夸美纽斯在《教育论》
一书提出了泛指思想教育。
11.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
之父或者是“科学教育学的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12,实验教育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
13.文化教育学是十九世纪在德国兴起,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14.实用教育学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美国兴起,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15.制度教育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诞生于法国,代表人物:乌里,瓦斯凯,洛布罗
16批判教育学是七十年代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人物鲍尔斯,金地斯,阿普尔,吉普和法国的布厄迪尔。
名词解释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
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
教育的社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生与发展受社会规律的支配
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这一永恒的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china 农村妇女nomex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社会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蜗轮蜗杆副
经济基础是制约教育的中介因素和力量
1、教育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
○1教育会制约性
○2教育的生产
○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阶级性
国庆50周年○5教育的民族性
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特别是人才规格的设定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规模、和学校的结构
○3生产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沿革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3、为什么说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教育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实现着科学知识的在生产和科学发展
4﹑经济基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
○1经济基础制约着教育的社会性
○2经济基础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3经济基础部分制约着教育目的
○4经济基础部分制约着教育内容
5﹑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和决定作用表现在?
○1政治制度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制约和决定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制约着谁拥有受教育以及何种教育的权利
6、教育的文化功能有?
○1教育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创造——跟新文化的功能
7、教育的对独立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1教育发展的继承性
○2教育与生产力、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8、教育发展的继承性具体表现在
○1教育内容的继承
○2教育模式的继承
○3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继承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含义:包括身体发展(结构与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2、最近发展:指的是儿童的心智发展除了作为已经完成的发展周期的结果而形成的心理机能水平之外,还存在“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3、一般发展区概念:它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以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和教育
5、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青少年施加影响,促进他们获得自由全面发展的活动。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是最需要受教育也是最好受教育的时期。
6、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序性和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7、人的可教育性含义: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8、人为什么具有可教育性:就在于人具有可塑造性,而人的可塑造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为特定化“的。
9、能力的含义:是个体精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四章  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
幼儿舞台服装2.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体系及其运行规则。港口码头
3.教育制度的特征:客观性,强制性,价值性,教育性,历史性。
4.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5.西方古代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以斯巴达和雅典的军事教育制度最为典型。
6.西方现代学校制度酝酿于17世纪—18世纪,发展于19世纪,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
7.学制: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另一轨是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主要存在于欧洲国家。
8.单轨学制: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学习,可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美国最早形成。
9.分支型: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右中等专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畅通。原苏联所建立。
10.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主要由官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书院教育系统。
11.葵卯学制即1902~1904年学制的规定是:立学宗旨,无论何种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睥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瑜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其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间。
12.壬子—葵丑学制即1912~1913年间
13.葵卯学制是第一个在全国颁布实施的现代学制。
14.我国现代学制建立,发展历程的基本经验:①现代学制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②学制改革要走自己的道路。③学制改革是一件非常严肃的工作,一定要科学化,理性化。
第五章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对教育活动所要        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设定。
教育思想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论的理论及主要观点:
神学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正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因此他们主张以培养青年对于上帝的虔诚信仰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其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决定,主要反映的是古代社会的特征和要求。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相反,它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余姚确定教育目的。其代表人物有卢梭、福禄倍尔、裴斯泰洛齐等。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往往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希望教育按照人的本性而不是违背这一本性办事,还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首先是一定的教育价值取向的体现,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阶段、社会阶层有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但是教育目的的确定却并非只是一种主观性的过程,它必须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考虑教育对象的身心实际,也必须对教育的实际功能有一个客观的估价做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反映想要教育干什么的问题,而教育目的则是审视教育的若干客观条件基础上对想要教育干什么所做具有现实性的回答。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而教育目标是不同性质、不
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甚至可以是每一个具体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教育目的必须集中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因学校与专业性的不同而不同,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也因课程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具体教育目标的制定既要考虑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又要考虑具体学校教育的任务和特点,考虑具体的教育内容,考虑特定教育对象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等等的政策性表达。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同时教育方针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其所反映的教育目的也当然具有某些规定性或强制性。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观点:
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不仅用社会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得以实现的基础,而且进一步将关于人的发展的所有说明都建立在社会历史尤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的基础之上。
人的片面发展状况和全面发展可能性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对人的片面发展的思考首先是建立在对工场手工业这一生产方式考察的基础之上的。机器大生产是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的物质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所谓“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界定。是在两个层次上谈论人的全面发展的:其一,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其二,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中介。
确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确定教育目的的主管依据
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因素: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2)教育目的的确定受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制约;3)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历史发
展的进程;4)教育目的的确定一定要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对教育目的的表述: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4:44: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58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教育   发展   社会   目的   学校   制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