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拳击与格斗》(下半月)2021年01月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我国高等院校面临教育力量薄弱、教育规模范围小、教育质量如何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还有如何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就业率等一系列焦点问题[2]。本研究结合山西省高校体育学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1研究对象与方法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山西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同大学、太原师范学院、长治学院、运城学院、吕梁学院、忻州师范学院、晋中学院10所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数据探讨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改革的发展方向。2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发展历程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指在具有一定规模体育教育理论、一定深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符合国家和地方高校的特点制定的特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教学内容和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培养过程的总和[3]。我国高等教育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历经6次改革,力求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革新出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4]。每次变革都对体育学类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完善与改革才能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才能使我国成为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这对全面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近年来我国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前三次的改革主要培养中学体育教师,能从事体育教育、训练、竞赛等学校教育工作,主要是当时是计划经济“统招统分”,适应当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求。1997年则要培养能掌握体育教育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的专门性体育教育人才,对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人才的专业 性、专门性提出了要求[5]。2004年进一步使社会需要和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扩大了专业的就业范围,培养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6]。2018年培养“学有所用”的应用型人才,让专业与生活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所学有所用地发展;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掌握现代教育教学、学校体育等理论与教学、课外体育训练水平和竞赛管理组织等一系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运动技能和较强的区域教育教学能力来胜任学校体育工作[7]。3对山西省高等院校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研究对山西省10所公立高等院校本科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总结归纳。山西大学培养专业定位是高级专门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山西省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何志新
(山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本文对《国标》[1]中的体育类体育教育专业培养模式的规定进行研读分析,以山西省10所高等院校体育学类体育
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两方面进行评定,指出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给出具有一定参考性的意见。
关键词:国家质量标准;山西省;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9年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名称: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下山西省体育学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项目编号:2019SXY007。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2-7475(2021)01-026-01
月亮上有什么人才;山西师范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长治学院、运城学院、太原师范学院培养专业定位是复合型人才;山西大同大学、吕梁学院、忻州师范学院、晋中学院培养专业定位是应用型人才。但总体看来,山西省公立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相对还是比较落后的,例如:山西大同大学培养目标中提到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的理念,还是沿用1997年课程方案中所培养
的模式进行制定的,并没有随着课程培养目标的变革而改动,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培养出的体育教育人才与社会需要脱轨,不利于体育教育人才的就业。要求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随时紧
密联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进一步加强体育人才的就业率。[8]山
西省10所高校体育学类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规格大都是根据《国标》所规定的培养规格进行制定的,但有一定差距。对山西省高等院校的培养规格进行定位,得出高等院校的教育条件、师
资队伍、生源质量、硬件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各院校的培养规格也存在差异性,各有侧重。体现出山西省高等院校在培养规格上具有多重性,因此各高校在制定培养规格时要注意与《国标》相结合,
同时也要与各高校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带有自身特,又与国家质量标准相符合的培养规格。
中共六大
4结语
山西省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存在统一标准、无差别性的问题。高校应根据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社会对人才
结构需求的变化结合各高校的师资队伍、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
合理规划,制定出符合当地高校教育教学特又不违背国家教育质量标准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韩志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5.醚基汽油
[3]秦樟连,唐进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技.
2019.40(05):139-140.同质化
[4]周红萍,吕万刚.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演变与特征
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0.54(08):65-71.中国投资环境
[5]韩志芳.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调整与优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07):89-94+101.
[6]王菁.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改革研究——以中学体育师资需求为导向的经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20.40(04):106-111.
[7]郑旗.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规范建设的思考[J].体育研究与教
育.2011.26(04):29-33.
[8]黄汉升,陈作松,王家宏,季浏,方千华,贾明学.我国体育学类本科专业人才
闽江学院爱恩实达学院培养研究——《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制与解读[J].体育科学.2016.36(0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