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几个问题

阅读: 评论:0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的几个问题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宪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能力要求、素质体现、培养特、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考试考核办法、质量标准等,均由人才培养方案来规定。因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当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特别是教学单位都十分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这对于保障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新建本科院校尤其如此。
(一)教育理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
当前,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高校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培养社会精英,而是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这样讲,并不是贬损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也不是降低大学的规格。恰恰相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正由社会的边缘逐渐走向社会的中心。社会精英仍由高等学校来培养,普通的劳动者也必须到高等学
校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覆盖面前所未有地拓展了,高等教育的服务对象前所未有地增多了。同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也前所未有地分化了:少部分研究型大学仍然致力于培养社会精英,而绝大多数大学则转为培养合格的普通劳动者,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公共安全专家这种变化,让部分出身于培养精英的研究型大学的教师和精英教育时代走过来的教授大惑不解,或心生抵触。他们以研究型大学为参照,总是认为现在的大学特别是新建本科高校不应该是这样办法,现在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低,等等。
央妈严控第三方支付这种思想认识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就是无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际发展趋势,也是无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仍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中心来设计人才培养计划,追求多学时、多学分,认为学时越多,学生学习到的东西越多,个别专业每周达27-28学时,甚至29-30学时,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间。有的认为学生毕业要求修满的学分越多就是质量标准越高,从而学生的质量就越高,个别专业修业4年毕业学分要求190学分甚至200学分。且这些过多的学时、学分几乎完全被理论课占有,实践教学分量很轻,明显是欲将学生培养成为理论工作者,而不是实际工作者。
(二)脱离本校实际,照抄照搬
这在新建本科高校表现最为明显。新建本科高校是指1998年之后为适应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形势而新建立起来的高校。这些高校的基础大部分是专科学校,少部分是以专科学校为基础合并部分条件较好的中等专业学校组建而成,也有个别的新建本科高校是在中专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从专科学校到本科院校,无论是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办学条件要求、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十分大的差异。因此,新建本科高校向成熟本科高校学习,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这种学习只能是有益的借鉴、经 验的吸收消化,而不是囫囵吞枣、机械模仿。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新建本科高校对成熟本科高校模仿的痕迹太过明显,且这种模仿有些完全达到了不顾本校实际照抄照搬的地步。有人以为,重点大学人才培养水平高,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照他们的来也一定能够培养出像他们一样的人才。一方面,这是不动脑筋、不负责任的表现。一些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不够重视,不是组织一个团队来认真研究,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论证来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是交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再交给一个教师来做,教师为省事,直接照抄照搬重点大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就发现过有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某大学抄袭甚至带有某大学的字样。另一方面,这种照抄照搬没有对本校的实际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你这所大学是与重点大学一样培养研究型人才吗?你与重点大学的生源一样吗?你为什么要办这个专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这个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是什么?本校为满足专业人才素质要求能提供什么样的条件?不认真研究和分析这些情况,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很多新建本科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存在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有的对本专业的实际未加深入研究,如上所述,照抄照搬别的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别的学校这个专业怎么写,我也怎么写;有的照
李雯
抄照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学校文件怎么写,我就怎么写,如“本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或“本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等;有的空话多、虚话多,甚至不着边际,比如有的说本专业“培养高级人才”,有的说“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有的说“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
还有的说“培养有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技能型人才”,搞不清楚究竟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有甚者,根本不知道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有的认为这是学校的事,不是我们专业的事;有的认为是二级教学单位领导的事,不是我们专业的事,更不是我们教师的事,我们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
(四)人才培养规格特不鲜明
人才培养规格也是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说明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基本素质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具体化,它应很好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很多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人才培养规格与人才培养方案是脱节的,看不出人才培养规格是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体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表述,如知识结构,只是要求知识结构全面,知识宽,吸收新知识等;对素质结构的要求,是素质高,素质全面,素质可以拓展等;对能力结构的要求,是能力强,上手快,适应能力强,有过硬的本领等。这些表述,都是泛泛而谈,既体现不出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也毫无特,放到任何专业都可以用,放到任何专业也都不可以用。
财会研究
(五)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而设立的。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其核心的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一部分存在问题最多,也是最难以解决的。一是课程体系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相脱节,课程体系也就是教学内容不能体现对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达成度。如国际商务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中均提到学生要“掌握与国际商务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但是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有部分“商法”的内容,却不见有与国际商务相关的国家政策方面的内容;再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中均提到学生要“具备食品行业市场营销能力”,但在课程体系中,与食品营销相关的课程内容没有体现。二是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等,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甚至违背前启与后继的逻辑关系,因而也违背了科学关系。有的专业核心课程放在第二学期开设,而学科基础课程则放在第七学期开设。三是各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情况,这在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表现尤其明显。课程体系的设置表面上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问题,而实质上牵涉到教师的切身利益,在当
前高校普遍实行绩效工资的情况下尤其如此。为保住一些人的“饭碗”,有些已经过时、无人问津的课程不得不继续开下去,而一些学科的前沿知识课因为无教师能上也就只能不开。
mf8>粘接剂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4:34: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58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专业   培养   方案   制定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