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工作的指导意见

阅读: 评论:0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工作的指导意见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总体要求,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为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我校2021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特制订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
恨妻(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秉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育理念,坚持“立足职教、强师优质、服务地方、创建一流”办学定位,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机制、任务、项目
、特为驱动的“一核心四驱动”人才培养体系,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点,推进教师、教材、教法改革,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易趣 淘宝(二)基本原则
1.坚持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要进行充分的区域行业企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在校生学情调研,明晰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行业企业发展趋势,借鉴其他院校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结合学校实际,制订规范的人才培养方案。
2.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与专业技术积累,注重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3.坚持遵循规律,体现培养特。遵循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坚持职业教育内涵发展,专业建设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与普通专升本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历证书与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关系。体现学校商科属性、集团国际化办学、新技术应用的办学特,适应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变化,积极调整、增加、拓宽专业方向,整体设计教学活动。
4.坚持标准引领,确保科学规范。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专业实训条件建设标准为基本遵循,制定学校的专业教学标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及时采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前瞻性。
5.坚持履行职责,体现专业属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学校负总责,教学单位分别负责,专业具体负责,将学校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落实到具体专业,发挥集体智慧,体现专业属性,文字表述严谨,符合学校实际,强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6.坚持完善机制,推动持续改进。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建立健全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多方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师参与教学和课程改革的效果评价与激励,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反馈。
二、主要内容与要求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当体现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规定的各要素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各专业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办学特和专业实际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但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一)明确培养目标
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明确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保证培养规格。要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技术技能培养、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
1.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社会主义制度,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必备的技术技能,面向专业对应的行业岗位(),能够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厚德、励志、博学、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学校培养规格:
(1)思想道德。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精神,能够在技术技能实践中理解并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解放军264医院(2)科学文化。具有从事技术技能工作必备的人文和科学技术知识,能够将知识、思想、
农业生产指数
方法应用于解决技术技能问题,能够在工作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角,具有安全、健康、环保理念,具有良好的质量服务意识、应对危机能力和初步的涉外工作能力。
(3)技术技能。具有较好的专业技术操作技能,能够对一定的技术技能问题展开研究与实践,具有分析解决技术技能问题的能力。
(4)创新创业。具有创新创业知识、思维、精神,具有岗位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意识,具有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意识,具有适应发展的能力。恐怖主义
(5)身体心理。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高雅的鉴赏力,能够积极主动乐观工作。
(二)规范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两类,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公共基础课程标准和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
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公共基础课程。将思想政
治理论课、体育、军事课、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数学、外语、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美育课程、劳动教育等课程列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类课程、党史国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信息技术等列为必修课,将职业素养纳入专业教育。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按规定统一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思政课、专业课教材。结合实习实训强化劳动教育,明确劳动教育时间,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加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深化体育、美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将关于国家安全教育、节能减排、绿环保、金融知识、社会责任、人口资源、海洋科学、管理等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方面课程纳入公共选修课程,将劳动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化艺术、技能竞赛、其他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其他素质拓展活动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综合素质训练项目。
2.科学设置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设置要与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
的培养。一般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6—8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若干门专业课程。
3.系统设置课程体系。构建由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模块、拓展模块、实习实践模块组成的“一平台三模块”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平台。由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公共必修专题讲座等组成,注重人文精神、人格养成、人生发展。
(2)专业模块。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组成。课程设置要对接1+X证书,突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精神养成。将劳动实践、艺术审美、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
(3)拓展模块。由专业选修、商科特、英语提升选修等组成,服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一般包括拓展学生应用能力的课程、促进人才深层次发展的课程、体现学校商科和国际化的特课程。
(4)实习实践模块。由专业见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校内技术技能竞赛、科技文化节
、创新创业竞赛、社会实践、劳动实践等校内外活动组成。重在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岗位适应能力。
(三)合理安排学时
标准学制三年,实行弹性学制,学习年限为2-5年。每学年原则上安排40周教学活动,三年总学时数控制在2500至2600之间,周学时一般不超过28学时。单独设置整周集中实训的按24学时/周计算。公共基础课程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1/4。选修课教学时数不少于总学时的10%。授课课程以18学时计为一个学分,集中实践以一周计为一个学分。鼓励将学生取得的行业企业认可度高的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按学校规定折算为学历教育相应学分。适当加大普通专升本课程的课时数。
学生三年学习总学分不得低于130学分。军训、入学教育、专业见习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等以1周为1学分。顶岗实习为20学分。综合素质活动4学分。
学分转换及学分绩点计算按照《学院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学院学生学籍管理规定》执行。
(四)强化实践环节
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的50%以上。要积极推行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方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学生军训(含入学教育等)2周,专业见习与专业教育1周,跟岗实习不超过3个月。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按20周核算为480学时,可根据专业实际,集中或分阶段安排。课程教学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各专业建好用好各类实训基地,强化学生实习实训,统筹推进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
(五)严格毕业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结合学校办学实际,进一步细化、明确学生毕业要求。严把毕业出口关,确保学生毕业时完成规定的学时学分和教学环节,结合专业实际组织毕业考试(考核),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坚决杜绝“清考”行为。
(六)促进书证融通
标准化建设学校鼓励积极参与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有关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
专业课程教学,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参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有关工作机制,对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进行登记和存储,计入个人学习账号,尝试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4:19: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57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专业   教育   课程   教学   职业   学生   实践   技术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