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文化理论的交流与融合

阅读: 评论:0

浅谈中西方文化理论的交流与融合
作者:李慧欣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
        ; 要: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西方的文学理论第一次有了实质上的交点,两方开始有了初步的交流与对话,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自五四运动伊始至湖南卫生信息网80年代初,中国一直处于社会的动荡期,文学理论始终要受到政治高压的限制,也缺乏对外输出的动力,导致两方的文学理论研究方向也背道而驰,直至90大接访年代开始,中西方的交流通道变得更加通畅,同时中国文学理论的目光从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中西方才开始正式有了交流,对彼此的文学理论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关键词:文学理论;融合;交流;中西方
        [中图分类号cad模型]I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super junior opera]1002-21392019-26-0-01
        1、中西文学理论的发展
vep        20世纪伊始,中西方的文学理论都处于确认自身主体性的阶段,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在于,两方文学理论关注的问题与发展的方向恰恰背道而驰,虽然在这期间两方的文学理论已经有了传达的渠道,但是缺少平等交流的基础,当时中国文坛几乎西化,与此同时一部分人也开始挣扎着寻求自身主体性。在这段时期,中西文学理论始终处于冲突与纠葛之中。不过,这并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融合,而是为日后打下基础。
        自战争以来,中国饱受战火的洗礼。中国人民需要启蒙,也需要自救,这也是中国文学理论背负着的沉重任务,使其在近百年间始终寻应对方法,让自身完成蜕变,走向现代,也在挣扎中确认了自身的主体。
        食用菌罐头在20世纪开端,中国的文学理论有了两种发展路线。王国维受到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提倡文学回归本源。他提出,文学应该远离政治。在中国的历史中,文学家与政治家的身份往往是重合的,致使文学缺乏独立性。王国维的论说试图通过把美学思想注入中国的文学理论,进而将其从过往古代文论的束缚中引入现代化的领域,这标志着文学理论的目光第一次聚焦于自身。与之相对的则是康有为的主张,他认为文学应该服务于社会,提倡文以载道,将小说定义为可以启蒙人民的地位,但是这种论说过于政治化,最终逐渐走向灭亡。

本文发布于:2023-07-08 03:51: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857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理论   中国   交流   文学   研究   启蒙   处于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