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低碳战略与中国低碳发展 ————基于基于21家跨国公司的案例分析家跨国公司的案例分析((下)
2010年12月30日
(二)减少碳足迹
碳足迹评估主要是为测量产品生命周期中直接和间接活动的碳排放量。根据ISO14040/44标准,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不是仅考虑到产品使用期中碳排放的影响,而是全面评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采购、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及废弃处置等阶段所产生的碳排放。 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把减少碳足迹作为重要管理指标。制造和使用阶段减少碳排放在跨国公司实施低碳战略的量化目标中已有相关说明,销售阶段减少碳排放主要涉及大型卖场和超市类跨国公司,本文考察对象中没有涉及这个领域,下面主要从采购、物流、废弃处置阶段来考察跨国公司减少碳足迹的措施。
1.采购阶段
扩大低碳能源和节能产品采购比重正成为跨国公司的新趋势。如国际商业机器公司2008年采购了4.5亿度的可再生能源,占该公司全球用电量的8.6%,而2004财年采购的可再生能源比率为4%。同时,IBM 要求供应商遵守环境要求,关注供应商的能源与气候计划。英特尔是2008年美国绿能源最大的采购者。思科公司2006财年采购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率不足1%,到2009年,这一比率已经提升到37%。丰田汽车2006年制作蒋维平
《TOYOTA 绿采购指南》,加大对低碳产品的采购力度,如采购杜邦TM Sorona(r)聚合物制造的汽车内饰部件材料,该材料是由植物糖分通过杜邦的生物发酵工艺制成的,比传统汽车内饰部件的石油基材料能够大幅减少碳排放。
2.物流阶段
大部分跨国公司都非常注重减少物流环节碳排放,并根据物流各个环节的不同特点具体化。如大众通过计算,使用货车运输产生的碳排放一个集装箱每公里约为450克,使用铁路仅产生碳排放约200克,所以尽可能使用铁路运输。爱立信对可以调整行程的短途运输改航空运输为地面运输,2008年,由地面运输的产品比例已经从39%上升至43%,运输中碳排放由2007年的42万吨降为2008年的37万吨。2009年,爱立信把通过推出先进的远程会议设备而减少商务旅行作为重点。佳能通过缩短运输距离、推广多式联运等措施,2007年在日本国内单位销售额物流阶段碳排放减少了24%。
3.废弃处置阶段
废弃处置阶段是跨国公司减少碳足迹非常重要的阶段。2008年爱立信的产品在使用周期结束后的回收率达到90%,由此减少碳排放量30万吨。卡特彼勒通过废气余热利用技术进行额外发电,无需使用额外燃料,可将碳排放减少15%。
(三)推动低碳标准
如何测量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对企业实施碳标识构成了重大挑战,因此,需要制定标准以方便测量和比较,如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制定的个人电脑“能源之星”标准。企业实施低碳战略,掌握了标准就掌握了低碳发展的主动权,因此,跨国公司很注重积极参与
和推动国际低碳标准的制定。思科与诸多机构合作,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工作,这些组织包
括ATIS(北美)、澳大利亚和韩国最低能效标准、ETSI(欧洲)、EU/EUP(欧洲)、电
机及电子学工程师联合会(全球)、国际电信联盟(全球)、经济产业省(日本)、美国
能源部和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美国)、WRI/WBCSD温室气体协议(全球)。大众汽车蓝驱车型和蓝驱技术系列车型通过起动停车、再生制动和优化的空气动力系统等创新技术在
油耗和碳排放方面设立了新的行业标准,通过管末排气处理装置,蓝驱系列车型将氮氧化
合物排放降低了90%,达到了未来的欧Ⅵ排放标准。
(四)打造低碳品牌
跨国公司主动打造了一批低碳品牌。大众汽车蓝驱技术系列已经是一个有口皆碑的品牌,涵盖了大众汽车现今最好的环境技术,包括大众汽车所有已经商业化和即将商业化的、可大幅减少碳排放的技术和产品。通用电气以最高的诚信标准引入绿创想产品,通过严
格的认证流程,对新的绿创想产品进行有效认证。松下公司将环境性能得以提高的产品
与服务认定为“绿产品”。进而,将“绿产品”中达到行业第一环境性能水平的产品
认定为“突出绿产品”,再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而开创新潮流的产品认定为“超级
绿产品”,“绿产品”判定标准不限于本公司产品之间的比较,还与其他公司产品之
间进行比较。
(五)成立减少碳排放专门机构
一些跨国公司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实施低碳战略。大众成立了企业碳指导委员会,以
监督整个产品组合的碳排放情况。佳能公司在1996年设立了“全球环境推进委员会”的
直辖组织“经营机构节能专门委员会”,在全集团范围内开展节能活动。通用电气“绿
创想”顾问委员会在碳捕获、能效等关键领域内的商业、技术和政策方面为通用电气提供
建议。
发挥跨国公司在中国低碳发展中的作用
四、发挥跨国公司在中国低碳发展中的作用
从国内看,实施低碳发展是我国实现自主减排目标的关键,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
要组成部分。从国际上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极大压缩全球碳排放空间,中国不可
能再走发达国家高碳排放发展的老路。而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企业实施低碳战略至关重要,因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2/3左右是发生在建筑和交通等公共消费领域,而中国碳排
放的70%以上是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国走低碳发展之路,应利用中国作为全球主要跨国公
司重要投资目的地的地位,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中国低碳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鼓励跨国公司把低碳战略延伸到中国
第一,鼓励作为跨国公司投资主要载体的各类园区实施低碳发展,并作为实现园区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中国大部分外向型的高耗能、高排放工业园区面临转型,而
转型的重要方向就是低碳发展。创造条件鼓励跨国公司在园区实施低碳战略以抓住全球低
碳经济兴起的机遇,同时与转型升级的园区相适应。
电视电话会议系统第二,探索成立外商投资中国低碳领域的新载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
是目前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对外援助等关注的重点,大多数国家都积极主动寻求国
际合作。中国可在双边或者多边会谈的基础上,基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
都议定书》的精神,要求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放开向中国的低碳技术转移,设立一些“生
态园”或者“低碳工业开发区”等开放载体,采取相关措施鼓励跨国公司投资低碳领域,
推动企业间低碳核心技术合作与技术贸易。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先例,2010年4月,第19
届中国一法国经贸混委会确定“法国生态园”的三个试点城市,以落实中法两国总理关于
在中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建立生态园区,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合作的任务。
第三,结合中国的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外商投资中的碳排放门槛。中国在2010年国
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严格限制“两高
一资”和低水平、过剩产能扩张类项目,鼓励外商投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跨国公司
在全球配置资源,但发达国家制定了较严格的碳排放标准,在发达国家的碳减排压力大、
碳排放成本高,为实现利润最大化,一些跨国公司把高碳产品转移到中国生产,或者在中
国与碳减排要求高的国家采取不同标准,以实现碳排放转移。这种产业转移无疑损害了中
国的利益,不利于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长期竞争力的提升。因此,我国在对外商投资
的市场准入中要设定碳排放门槛。
信号检测与估计理论(二)在研发低碳技术中吸纳跨国公司参与
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低碳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许多产业早已全球化,在低碳产业的诸多领域与发达国家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差距很小。如无锡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在全球太阳能发电的光伏电池市场排名第三,拥有多项全世
界领先的太阳能发电技术,并在欧美日都设有子公司。比亚迪早在通用、本田和丰田之前
就开始销售带有备份汽油发动机的电动汽车,具有全球领先的电池技术优势和整车生产平台。但从整体上看,跨国公司低碳产品市场化经验丰富,拥有大部分低碳核心技术,中国
仍然需要在与跨国公司合作中提升在全球低碳产业链中的地位。
第一,推动低碳技术和相关低碳产品进口关税的调整。为支持中国低碳产业发展,对
于国内尚无法进行生产的低碳产品,中国可采取关税减免措施,以促进中国企业在实施低
碳战略中采购跨国公司的一些必不可少的高技术产品,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最新的低碳技术,为中国企业建立低碳产业链创造有利外部环境。同时,该调整应为动态的,在国内可进行
生产后,可终止关税减免支持措施。
恐怖主义第二,支持跨国公司参与中国低碳技术创新,共同研发低碳核心技术,提升中国在全
球低碳产业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中国的市场优势、人才优势等,在政策上进一步开放,
争取把跨国公司在实施低碳战略中所需要的技术研发纳入到中国低碳创新体系中。如在政
府主导的创新体系中,对于实施低碳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像智能电网这样的低碳基础设施,
可以吸收跨国公司加入,从而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但要制定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对
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低碳技术合作研发,要充分尊重企业的自主决策权,支持企业在追求
自身利益基础上与跨国公司共同开展低碳技术研发。
第三,低碳关键技术要立足于自主创新。许多低碳关键技术属于跨国公司甚至母国核
心竞争优势,难以引进。因此,针对一些在现阶段难以引进,但对低碳发展又必不可少的
低碳关键技术,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实施出口管制的低碳关键技术,中国要加大自主研发
力度,并制定相应的法规确保这些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优势。
旧金山中华总会馆
(三)借鉴跨国公司经验应对和参与制定碳标识和低碳标准
低碳发展给中国出口和企业“走出去”带来的问题就是低碳标准问题正在国际上从产
品和企业形象问题逐步发展为市场准入问题。中国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企业对外投资处
于高速增长阶段,因此要加强对低碳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否则中国未来出口和企业“走出去”将潜藏风险。
首先,碳标签制度开始在发达国家流行,开创了基于碳排放的产品差异化。英国是最
早使用碳标签的国家,英国政府出资设立了碳基金组织“Carbon Trust”,准备对7万种
商品实施碳标签项目,在商品的包装上标明碳排放量。日本在消费领域推进“碳排放可视化”,对所销售产品的碳足迹予以标识,为消费者选用低碳产品提供参考,日本还和英国、德国等国家联手,在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标准化机构推进该制度国际标准的制定。从出口
来看,产品贴上碳标签,公开产品碳排放,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更有利于产品销售。
其次,高碳产品面临被迫退出国际市场的风险。以造船业为例,新船能效设计指数、
船舶能效管理计划、船舶能效运营指数等新技术措施规范已经于2009年获得国际海事组
织通过,以节能环保为代表的低碳船舶技术正成为韩国和日本造船业的研发重点。而我国
作为世界造船大国,在制造低碳船舶上距离国际低碳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割礼龙凤斗最后,中国企业“走出去”将面临较严格的碳排放限制。各国实施碳标识和低碳标准
不会因为是中国企业而对中国企业的投资采取例外措施,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尤其是到发
达国家投资,将面临诸如碳税、碳标识、低碳标准等一系列碳排放要求,中国企业需要主
动采取措施应对。
面对国际上碳标识和低碳标准的发展,中国要积极面对,可以吸取跨国公司制定碳标
识和应对各种低碳标准的经验。一方面在制定中国的碳标识和低碳标准的过程中,借鉴跨
国公司的经验,充分反映中国低碳产业的发展要求,并适应全球低碳发展的潮流;另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国企业与跨国公司加强碳标识和低碳标准的交流合作,使中国企业尽快学
习和适应国际低碳标准,降低中国出口和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为中国企业在迅速增长
的全球低碳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创造条件。